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春 《党史文汇》2006,(4):34-36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他不幸逝世时,期盼中国革命成功从而摆脱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对他们十分崇敬的一代伟人孙中山,表达了深深的哀悼.  相似文献   

2.
1919年,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考验之际,祖国大陆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当时的台湾虽然仍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而与祖国大陆几近隔绝,但因两岸中国人自近代以来所遭受的外敌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共同苦难和遭遇,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很快波及到了台湾,不仅直接影响和推动了 20年代的台湾文化启蒙运动,促进了台湾人民的民族觉醒和反日爱国斗争,而且对其后的台湾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祖国大陆爆发“五四”运动之前,台湾岛内曾兴起了一场“六三法”撤废运动,所谓“六三法”是日本帝国政…  相似文献   

3.
吕春 《共产党人》2006,(14):49-50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他不幸逝世时,期盼中国革命成功从而摆脱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对他们十分崇敬的一代伟人孙中山,表达了深深的哀悼。  相似文献   

4.
1919年至1937年,日本在台湾实行同化政策,大力推行殖民文化,企图消除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为了抵制殖民文化,台湾民众在进步知识分子引导下,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文化社团,进行争取民族权利、保存民族文化的斗争,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运用于台湾本土的民族运动实践中.1937年以后,日本政府以高压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把台湾人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顺民.绝大部分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进行抵制和抗争.  相似文献   

5.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祖国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以后,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台湾正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究日本在北平的殖民统治蔡德金(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的各界民众便处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最前线。在中共北方局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学生为先导的华北各界民众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对日本侵略的浪潮,从19...  相似文献   

7.
路克利 《党史纵览》2007,(10):30-33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祖国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以后,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日本政府及多数民众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残酷虐杀中国人、朝鲜人、东南亚民众的罪孽,至今没有深刻忏悔之意。最近20多年来,日本不但不正视这段历史,反而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胡说占领东南亚是为了解救当地民众于西方殖民统治之水火,而且近来日本在参拜靖国神社、领土争端、海洋资源、“慰安妇”、教科书等问题上一次又一次地挑动曾经受日本侵略的国家的敏感神经。日本政府及民众的态度和行为,与德国政府及其民众对发动二战给世界带来灾难表示羞耻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日本对其侵…  相似文献   

9.
部分反对资本主义的组织、拉美民众、学术界和政界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替代问题做出了探讨说明,探寻中提出的许多建议本身就具有提出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从理论上提供了对当今全球化进行治理的多种思路.新自由主义使拉美各国陷入了社会运动的狂风暴雨之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评价这场社会运动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共党员(简称台共)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鲜有被记载,即使是在专门的党史书籍中也较少看到。宋帮强教授独立撰写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共产党再研究》一书,历经十五个春秋的积累和打磨,于2022年8月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著作共33万字,是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共产党研究”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