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对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情是颇为自负的。人所共知,在创造社阶段,郭沫若与鲁迅因文字讥诮而屡有冲突。后来,郭沫若与鲁迅冰释前嫌,即将友好联手、并肩作战之际,鲁迅去世了。而郭沫若对于鲁迅的诗文,由衷钦佩。尤其是对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引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郭沫若更誉之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  相似文献   

2.
成仿吾(1897-1984),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他早年求学日本,同郭沫若、郁达夫等一起组织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1928年他在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编辑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翻译《共产党宣言》。回国后他在党的宣传、文教战线任职,参加过长征,曾任陕北公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等职。1958至1974年,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3.
一、新中国犯罪学创建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是,回顾建国近50年的历史,不可否认,我国犯罪学研究是走了一段曲折道路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面对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种种破坏和颠覆活动,开展了“土改”、“镇反”、肃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这不仅为我国从根本上铲除犯罪产生的原因开辟了道路,也为我国确立刑事司法制度和用劳动改造手段改造罪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依据。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理论家兼作家型的“两栖”文学名家是不乏其人的,诸如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茅盾、臧克家、何其芳、陈荒煤、王蒙等等,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有人宜于成为多有建树的理论家,有人宜于成为作品等身的作家,二者很难兼而有之。特别是在当代文坛上,既从事理论研究又操文学创作且卓有成就的“两栖”文学大家,更是寥若晨星。而林先生可以说是这“两栖”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学术理论专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与中国文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散…  相似文献   

5.
今年“七一”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纪念日,际此盛大节日,重温近代历史,回忆党的业绩,放眼九州大地,展望新的世纪,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感奋而激动,欣庆而思源。   我历世较晚,党成立 4年后始出生,故知党是在抗日战争之时,得党教是在解放战争之际和新中国建立之后。我生于忧患,而晚得安乐,则党之赐,终生而难忘之也。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概括为两句话:一曰“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二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80年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60年。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线索,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可从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大关系”到“十个结合”,从统筹兼顾到科学发展观,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早在1941年.邓小平同志就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报告中踞确指出:抗日民主政权,要实行共产党与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反对“以党治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全党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一文中讲到:“我们有些同志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作用认识不够,不懂得各民主党派都是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8.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世界给予中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一国以硬实力奠定了国际地位后,“软实力’’竞争不可避免。“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础,良好的国家形象又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整合资源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开放、公平守信的国家形象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别面鲁迅     
岭南 《人事天地》2007,(9):35-35
提到鲁迅,人们就想到匕首、投枪、硬骨头、痛打落水狗等等。大家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战斗着的。不久前在一次“鲁迅是谁”图片展上,鲁迅孙子周令飞说:“我们发现鲁迅被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常爱开玩笑,十分爱笑,而在晚年专心写作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对外战略进行了客观分析与研究,指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召开,执行对苏“一边倒”对外战略;从莫斯科会议召开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推行“世界革命”(即“四面出击”)战略;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执行“一条线、一大片”对外战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执行全方位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对外战略贯彻始终的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制定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基础;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与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调整了外交战略和对外关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冷战结束后,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大战略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重在建设”而非“重新构建”。这个命题的确立.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基本估计和评判。作者从这一基点出发,列举了“重新构建”论的逻辑根据,剖析了“重新构建”论者的理论错误,提出了“重在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辛亥革命后,鲁迅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晚年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本人就鲁迅创作小说的艺术谈一些见解,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速经济发展,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实现了农业剩余向工业和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另一方面以户籍制度为界限.人为地将“城”、“乡”两个社会分割并实施社会福利的不平等化,逐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全国工商联换届工作面临两大变化。一是解放后,工商联作为人民团体和统一战线组织,既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始终走着一条创新之路。1947年解放战争之初,哈尔滨就成立了工商联。1949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接见苏共代表时,就谈到新中国成立后,准备成立全国性的工商联组织,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相关文件。新中国成立后,工商联在恢复国民经济、协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  相似文献   

17.
注重思想文化的建设和社会共同理想信念的塑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时期更是如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作为领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力量,中国共产党又在不同时期领导人民大众为社会共同理想的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在人们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两大时段时,主要注重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不同探索的时代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多个理论成果,并各具时代特点。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及其任务的认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成熟认识构成了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探索和回答标志着我党的意识形态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好玩”的人 我喜欢鲁迅的其中一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相似文献   

20.
光阴的故事     
上个世纪,如果说,1949年的春节是庆祝新中国成立的苯节,50年代的春节是“老百姓自己的春节”,那么,进入60年代,“革命化春节”成了流行语,人们就被带进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时期。70年代中后期,春节开始逐渐返璞归真、1980年,中国全面恢复春节放假,一个久违的春节又重新回到民间,一个曾经如火如茶的“革命化春节”,也从此离开了人们紧绷的神经一去不返,大家的生活开始真正好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