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学派形成之前,“圣”或“圣人”具有“聪”或“聪明”的意思,自其形成之后,“圣”或“圣人”被神秘化、崇高化了,“圣人”成了“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并因其有“大智慧”而成为一切文明和制度的创造发明者,因而也就成为“道德”和“人伦”的化身。基于“圣人”的上述诸特征,当然他也能成为政治上的“王者”。由于“圣人”来自现实,所以“圣人可学而致”,这无疑给人们成圣以极大希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界讨论热烈的问题,我也做了一些研究,写了一些文字。一天,在阅读有关“大众化”的资料时,脑中突然跳出一个问题:“大众”指哪些人?“大众”的含义是什么?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大众”的含义是首先应该搞清楚的一个基本问题。其实,在当前关于“大众化”的各种论述中,“大众”的含义是已经预设好了的,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有些人在讲“大众化”问题时,把别人当作“大众”,自己是不在其中的。  相似文献   

4.
人与法在“本位与工具”视角上形成了“法本位”法理命题。法律在其“工具性”上,首先是“以人为本位”,即人与法在本质层面上是“人本位一法工具”的“原生关系”;进而,在法治社会,法律又在其“权威性”上,升华为“法本位”,即人与法在运作层面上是“法本位一人工具”的“转换关系”。法律的至上权威,需要权力授权渊源上的民主性强力支持。当然,在立法和本质层面上的“人本位”永不能被替代。有了“法本位”这一“人本位的有效化身”,则“以人为本”也就获得了其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国家安全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既有“从无到有”的开拓性创新,也包括了学科体系完善过程中的“从有到精”的创新。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特别是提出了一种具有学科方法论高度的新安全观,即系统安全观。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古今中外归纳概括法”,同时还注意运用系统方法、实证方法等。任何创新都没有止境,在“国家安全学”及国家安全学科的未来发展中,在国家安全学教学和研究中,引进“民主观点”,重视“实证方法”,甚至运用“数学方法”,都可能成为将来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中的创新亮点。  相似文献   

6.
二战前斯大林对外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双重对外战略”,即“世界革命”与“和平共处”,在实践上则集中体现为二者交错进行,前者让位于后者,且在“和平共处”中由“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结果失败。“世界革命”反映了斯大林的世界理想,“和平共处”则更多地体现了斯大林的国家主义,战略的转变是国际形势变幻的结果,也是斯大林对外政策双重考虑的产物。“双重对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造成了许多不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但制度建设非常重要。石屏县大桥乡白尼莫村围绕“三村三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长效性村级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一品化”、农村绿色经济“特色化”、农民收入倍增“多样化”跨越发展“三化”行动,实现了小康村、生态村、文明村“三村联创”,成功探索了制度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陈水扁与李登辉两人在“台独”问题上,是“殊途同归”,是一丘之貉。在分裂中国的“台独”心路上,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但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方式和策略。一、扁李都是顽固的“台独”势力的总代表,并勾结“藏独”分子,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李登辉老奸巨滑,老谋深算;陈水扁狡诈多变,为选票“变脸”李登辉的“台独”思想早已有之,他善于“表演”和“伪装”,直到上台,才逐渐自暴底细。李登辉上台后,马上聘用彭明敏为其“总统府”“国策顾问”,并暗地里纵容“台独”分子,默许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在台湾…  相似文献   

9.
一、依法治国论。“法治”与“人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人治”。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第一个最好时期。1957年下半年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问里,忽视“法治”,推崇“人治”,把“法治”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导致了无法无天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灾难和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自觉”,尽可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儒家“和”的思想就是这样的营养。本文阐述了儒家“和”的思想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太和”的思想,“义和”的思想,“中和”的思想,“人和”的思想,“协和”的思想,“共和”的思想,指出儒家的这些“和”的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府责任演变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强化其社会责任。本文首先界定了政府责任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三种形态。其次,介绍了政府“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实践和演变,指出政府“社会责任”缺失是导致中国社会失衡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导致政府“社会责任”缺失的若干原因。最后,结合国际经验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的成见里.受贿是上司和权力者的“专利”。想要换顶大一点的“乌纱帽”,就要给上司行贿.乃日“买官卖官”;想通过权力资源谋取暴利,给权力者行贿,即“权钱交易”。由于人们见惯了听惯了甚至实践惯了“上贿”,“上贿”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下意识”和“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论坛》2011,(4):I0002-I0003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国税系统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通过开展“文明服务”、“管理基础”、“质量效率”、“作风建设”、“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国税工作主题年实践活动,开拓创新,砾砺奋进,绘就了云南国税“十一五”科学发展的新篇章,谱写了一曲奉献高原、为国聚财的奋进之歌。  相似文献   

14.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法轮功”的邪教性质,剖析了“法轮功”与国际上著名邪教的共同特点,揭露了“法轮功”宣传歪理邪说,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质,指出打击“法轮功”犯罪的必要性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东社区锦苑物业三站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和谐锦苑、人居典范”为愿景目标,牢固树立“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努力建设共建共兴“家文化”,用“家文化”管队伍、聚人心、塑精神、促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家”塑人,用“情”带人的管理创新之路,营造了“小平台,大家庭”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延安整风时期和1959年的庐山会议都在党内运用了“神仙会”,“神仙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自”和“三不”。用“三不”来保证“三自”,用“三自”来达到敞开思想,讲心里话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我们在对“神仙会”进行研究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吸收其对当今统战工作有利的一面,而抛弃不利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一直鲜为人知。共产国际解密档案公开出版后,这个问题才得以弄清。实际上,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热情关注、真诚支持的,他们关注“毛泽东的军队正在扩充”,认为“湘赣的形势相当好”,讨论了“援助朱毛问题”,表彰朱毛红军是“史诗般的英雄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盛赞“井冈山根据地是最强大的根据地之一”,还论述了“朱毛会师”、“永新困敌”、“大柏地战斗”等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60年崛起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起步、发展和崛起。今天,“中国制造”已叫响世界,誉满全球。但是近几年,“中国制造”频频遭遇信任危机,特别是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后,“中国制造”自身的缺陷日益暴露。“中国制造”要在新的起点上腾飞,就必须积极反思,向产业链高端发力,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