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微博上看到有朋友说很烦“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这样的说法,我由此联想到了美国和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差别。我们中国人太把“出人头地”当回事,所以忙来忙去,只是为了追求不平等的享受,为了进入一个更小、更狭窄的圈子里,把“阿猫阿狗”们留在圈子之外。  相似文献   

2.
晓鹏: 你好!好久没提笔写信了,有一种“考古”的感觉呵。的确,现代社会发展太快,电话、传真、E—mail……似乎已代替了传统的书鸿传递。不过,我觉得此刻写信更能准确传输我的表达。你说你刚从美国回来,说美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说美国人的“消费观”。说美国人一般是不存钱的,不但不存,还要借款、  相似文献   

3.
近几天,我参加了省社院举办的全省佛、道教中青年教职人员培训班,在即将结业之际,各位同仁对我们学习的课程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在谈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以及对南联盟一个主权国家肆意践踏,造下了无边的罪业时,大家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痛心!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却实行着实质性的强调“西化”价值观、世界观的外交侵略手段。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习总书记说的“几代中国人”既包括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就是老一辈爱国科学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然后回到祖国,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使他的祖国繁荣昌盛,再也不受世界列强的欺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是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公维新 《人事天地》2006,(11):11-11
名片。是我们提供给陌生人的简单书面介绍。说到这儿,我想先给大家讲两件亲身经历的小事:当我到法国巴黎圣母院参观时,曾经面对过这样一个中文警示牌——“请不要大声喧哗”,但附近再没有其他语言表达同样意思的牌子。无独有偶,在美国的珍珠港,整洁的甲板上也有一块扎眼的中文警示牌:“请不要乱扔废物。”  相似文献   

6.
李卉 《人事天地》2007,(12):28-29
事实上,李连杰的人生角色和电影中的一样,在不断嬗变。从最初的武术天才到电影巨星,再到虔诚的佛教徒。“我这一生,见过不少皇后、总统,也和黑社会的人打过交道。一个在内地长大的人,孤身闯到了香港,然后从香港又走到美国,去完全陌生的西方世界里闯荡。每一个阶段,我受到的心灵冲击都很巨大。”李连杰说。  相似文献   

7.
普林斯顿报告提出要建立一个“民主联盟”以推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进而促进“推进民主”战略的实施。这是美国战略界的一个重要动向。这个战略构想很有可能为美国政府所接受,至少是参考。“民主联盟”战略是与“推进民主”战略一脉相承的,而“推进民主”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会一直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民主联盟”的组织形态已有初步的框架,但是还不很清晰。不管怎样,它会是比已经存在的“民主共同体”更有行为能力的一个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8.
葛静深 《外交评论》2023,(1):78-108+6-7
电子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参与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以及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同国家的电子游戏折射出不同的战略文化和外交传统。流行于美国的第一人称射击(FPS)游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体现了美国黩武主义的外交传统和冲突型的战略文化,是当前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体”生产的最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在美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20年来,美国主流FPS游戏持续输出同质化的意识形态与战略文化,将虚拟的世界秩序建立在“好”与“坏”、“强”与“弱”、“文明”与“野蛮”、“社会内部”与“社会外部”之间的对立之上。美国FPS游戏塑造了地缘政治“邪恶他者”与“仁慈帝国”之间相互对立、处于永恒战斗状态的世界观,建构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道德等级”的世界秩序。美国FPS游戏宣扬美国霸权,以技术例外主义的物质性权力塑造不受约束的政治例外主义,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叙事、机制,建构美国霸权的合法性权力。以FPS游戏为代表的美国新兴大众文化产业对内影响美国公众的认知、对外传播美式价值观,已经成为现阶段美国最重要的一种软实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无论自然犯罪还是惩治它的机构———被统称为“刑事司法制度”———两者都反映着它所代表的文化和国家。这篇有关美国犯罪和刑事司法制度的文章就是试图反映美国和美国文化的特征的。我通过玻璃镜作为一个比喻,去考察反映该社会思想的犯罪和刑事司法制度。①有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失败国家”是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发明的一个词语,自出现后其内涵不断扩展“,失败国家”逐渐与恐怖主义、民主、人权等联系在一起。这个词语具有强烈的美国特征,它反映了美国与它所谓的“失败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展示了美国的霸权意识和打击“失败国家”的企图。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这个词语受到盟国的欢迎、第三世界国家的怀疑和失败当事国的抵制。世界各国对“失败国家”词语的不同态度,也是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和对事实的自我认知。通过对“失败国家”词语进行反本质主义的解构可以发现,这个词语并不完全是世界真实的反映,而是一个想象、偏见与半真实的混合物。当我们使用或者分析这个词语时,需要认清其表象背后的事实以及概念背后的本质,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美国发明的一个霸权词汇,是美国为首的一些霸权国家为了合法地干涉、打击别国制造的借口。因此,人们始终不应忽略霸权或地区霸权主义者使用这个词语是为了实现自己隐秘目的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美国影视作品承载和传承着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越狱》作为一部优秀的美剧,不乏大量经典瞬间,每一个瞬间都渗透着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但其最为深刻之处,在于反映了当代“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扭曲和由此所产生的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治参考文献检索指南刘宇,冯旭和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及对外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收集分析该国的政府出版物。我国历史上称官方出版的资料为“官书”,而美国则使用“官方出版物”、“官方文件”、“政府文件”、“公共文件”等词,后来才统一使用“政府出版...  相似文献   

13.
2001年9月11日对所有美国人来讲,都是一个永远痛心的日子。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华盛顿的五角大楼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损失惨重。藏匿于阿富汗的本·拉丹成了头号嫌犯,美国发起了对阿富汗的报复性打击,至今余战仍存。“9·11”事件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的惨剧,人们在强烈谴责恐怖主义的同时,将同情的目光投向美国,使美国在“道义”上占据主动,这就为美国推行单极霸权战略提供了难得机遇。于是在“反恐名义”下诞生了以“反恐划线”的“布什主义”,高呼“要么与我们站在一起,要么与恐怖分子占在一起”,其动用世界力量确立…  相似文献   

14.
1990年,我的朋友陈树柏教授,计划在美国硅谷创办一所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大学。为此,他走访美国的政治、经济、学术、企业各界人士,寻求支持,谑称“化缘”。一天,他拉我一同去拜访蔡孟坚将军。此人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内都非常“有名”,因为他经手办理过大名鼎鼎的、“可能改写中国现代历史”的顾顺章事件。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一突破性地阐释了美国整个司法审查系统的著作中,拉里·克雷默揭示出,美国的建国者们曾经争取和创造了一个与当今美国人所认为的主流模式非常不同的系统,他们对公民的职责与权利曾有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人民主权”不是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人民主权”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在竞选辞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来,美国对我国销往美国的产品总共发起了33起“双反”调查,其中涉及林业产业的有2起。反补贴已成为我国当前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中之重。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特别是2008年《雷斯法案》及关税法修订案的出炉,美国对华贸易出现了一些新动向。通过分析、预测美国对我林业产业实施的“双反”措施,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发表于《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一文中,作者牛可指出,“国家安全”理念是二战后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理念中的一个新的要素,是“国家安全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基础。“国家安全”理念的特性是对外部威胁的强烈感知和强调,对“安全”和“利益”含义的广泛的、  相似文献   

18.
凌志军 《人事天地》2006,(10):40-41
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时曾给他写信,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曾由衷地赞叹:“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他就是张亚勤,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士。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自2001年以来经历了一些变化。911事件之前,小布什政府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之后,美国出于反恐的需要,把中国定位为“若即若离的盟友”。2011年底,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调整为“亚洲的恃强欺弱者”,这一转变能部分地解释美国在2011年的11月为何高调宣布“重返亚太”。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再次处于一个不是很确定的时期,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贸易伙伴、发展模式的竞争者以及潜在的敌人。  相似文献   

20.
佚名 《人事天地》2007,(10):46-47
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总统,还想得到什么? “是爱。”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布道家、白宫牧师葛培理说。“他们中有些人私生活一团糟.但我爱他们,也仰慕他们。在成为总统之前,他们中的每一位我都认识很久了。我多次到他们家中做客,并一直称呼他们的名字,直到他们成为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