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 立足于两岸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系统提出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 略框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和平统一”理论,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效应。笔者梳理了海峡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历史基础、现实维度与基本框架,对深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2003年3月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台湾问题和对台政策发表讲话,提出祖国大陆方面对台政策新的主张和新的思路。总书记抓住历史的真相,把握两岸问题的实质,揭示有关争论的根源,对两岸关系的基本性质、基本定位和基本现状做了全面的阐述,将从20世纪40年代末所形成并延续的中国尚未统一的状态,精确地界定为中国内战所造成的两岸双方的政治对立。他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并为此提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两岸务实探讨方向,主张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澳门回归中国,进一步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澳门与台湾在历史文化方面的渊源,澳门的回归不仅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起进一步的垂范作用,而且在两岸关系中也将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在世纪之交,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发展两岸关系,开启和平统一进程,共创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辉煌。李登辉鼓吹分裂中国的“两国论”,破坏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是违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  相似文献   

4.
台港、台澳及两岸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互动频繁,但因台湾问题的繁杂性与敏感性,台港、台澳关系与两岸关系相互影响与制约。其中,两岸关系是主导,台港、台澳关系服从于两岸关系,但又相对独立发展;两岸关系政治敏感度高,发展变数大;台港、台澳关系以经贸与民间往来为主题,政治敏感度相对较低,相互关系发展相对较为顺利,有利两岸关系的发展。一、香港与海峡两岸的互动与角色变化香港与海峡两岸的互动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性质不同,发展也不同,受岛内政权更替的影响不大,相互关系发展较预期顺利。(一)回归前香港与海峡两岸的互动与角色香港在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台海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的势头,美国智库对此大致有三种认知倾向:一是积极评价、乐见其成;二是谨慎保守、接受和平发展的现实,但心态矛盾;三是顾虑深重、立场强硬,主张适当遏制两岸和平发展。不管是何种心态,他们在维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利益上是一致的。台湾问题是中关关系中最重大、最敏感的结构性议题,不管两岸关系走向何方,美国的台海政策都将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美国让两岸关系朝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意图是不会改变的。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6月6日,作为第十届海峡论坛分论坛之一的2018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在厦门成功举办。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侨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凝聚侨心侨力,深化融合发展"的主题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扩大两岸侨界交往、深化人文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万立骏、副主席乔卫,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退守台湾以后 ,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饱受分离之苦。本是同根生 ,骨肉同胞日夜盼望团圆之日。当历史进入80年代末期 ,海峡两岸关系由紧张对峙转为沟通与对话 ,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务实之举。尽管那时 ,中共方面曾多次发出和平的呼唤 ,希望两岸实现“三通”、“四流”等民间往来 ,然而台湾当局仍执迷不悟。1987年9月 ,台湾《自立晚报》策划了一次历史性的行动 ,冲破台湾当局的禁锢 ,秘密委派两名记者李永得、徐璐赴大陆采访。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动从决定到出发 ,只用了48个小时。出发前…  相似文献   

8.
在台海问题上,美国政策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的政策底线是台湾问题必须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平解决,对统"独"结果持开放态度.其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思路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中美关系状况和两岸关系状况.  相似文献   

9.
大事综览     
20 0 5年 4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连战“和平之旅”促成“国共”历史性会晤。 4月 2 6日至 5月 3日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应邀率团访问大陆。 2 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举行会谈 ,并发表联合声明 ,承诺两党将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国际舆论对连战访问大陆评价不一 ,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是认为连战大陆之行为两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美国《华尔街日报》2 7日题为《台湾政治家访问大陆 ,凸显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的报道称 ,连战此行凸显了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国共两党自 194 9年以来出现的历史性变…  相似文献   

10.
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相互影响与制约。过去,两岸政治结构是一种以两岸官方对立为主体的二元结构,是祖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两边关系。在国、亲、新三党泛蓝政治阵营领导人去年访问祖国大陆后,原有的两岸两边关系逐渐转变为两岸三方关系,即大陆与岛内泛蓝、泛绿两大政治阵营的三角关系。由于两岸三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主张、政策的异同,出现大陆与泛蓝阵营在“求同存异”原则下实现了战略性合作,成为维持台海稳定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联合力量,但两岸三方相互之间仍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现阶段台海政策追求的目标是保持台海局势的稳定,竭力避免因台湾独立而将美国拖入台海之战。如果美国政府对台独行为采取坚决的遏制政策,将会极大地打压台独的嚣张气焰,减少两岸军事冲突爆发的机率,这将为海峡两岸乃至东北亚地区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如果美国武力保卫台湾独立,这就意味着中美将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不仅会极大地破坏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稳定,而且也会对整个东北亚地区安全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关建交后,美国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竭力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了所谓“双轨政策”。依照常理,美国与中国建交后,应该遵守承诺与中国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但美国仍然与台湾在实际上藕断丝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自认为在台湾有着无法放弃的“特殊利益”。从对华战略而言,美国力图通过一个精心策划的平衡的“双轨道”政策以保护它在中国与台湾的利益。其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而牵制中国,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但是这种“双轨”政策的两面性,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可能承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儿时不解“光阴似箭”, 老来方信“人生苦短”; 五十春秋一瞬间, 千般往事如过眼云烟。 2003年春节前,海峡两岸的“三通”问题随着台湾航空公司包机接送台胞回乡过节,又成了媒体热衷的话题。作为闽南人,自然特别关心两岸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经历了若即若离、曲折坎坷的50几年。虽然乘坐包机,要比过去必须在香港或澳门换机方便了许多,但是,台湾当局仍不准许包机直航,还要在香港落地。尽管如此,毕竟在两岸“三通”的问题上,向前迈了一步。  相似文献   

14.
台海两岸只有通过协商谈判才能实现和平发展,而美国是其中无法回避的最主要外部因素。美国自身定位为局外人,不直接介入协商谈判,不进行调停,主张两岸自主和平进行。但在两岸互动过程中,美国借政治、军事支持,明显偏向台湾。对协商谈判的成果,美国基本持动态的开放立场,对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敏感,但基于自身利益权衡能接受。美国政策立场对两岸协商谈判有消极作用,也有正面意义,为该进程持续推进留有较大空间。长远来看,随着两岸协商谈判持续推进、成果不断积累,台湾问题上的美国因素将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15.
从台湾大选看美国对台海两岸的“双遏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所谓的“战略模糊”政策 ,维持两岸分裂分治的政治局面。这导致陈水扁当局自恃有美国支持 ,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前后 ,陈水扁为了谋求竞选连任 ,抛出了“公投”、“制宪”、“建国”等一系列“急独”政策 ,公开了“台独”时间表。中国大陆对此做出强烈反应 ,两岸关系面临空前的危机。美国政府为因应台海局势变化 ,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深地介入了台湾问题 ,动作频频地对两岸采取了“双遏阻”政策 ,以维持两岸不独、不统、不武的局面。所谓“双遏阻”政策 ,就是美…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以下简称“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国际争端,争取世界和平,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一经提出并逐步被人们接受之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积极发展。从“一国两制”提出至中英、中葡政府按此原则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为时之短,影响之大,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自从“一国两制”提出以来也在发生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的变化,这完全说明了“一国两制”理论合乎时代之潮流,社会发展之需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台湾问题的根子在美国,其产生、演变与美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最终解决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制约。中美建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力图在两岸关系中获取最大利益。美国国会作为美国特殊政治环境中的最高代议机构和立法机关,在“双轨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日美同盟以中国为“战略对手”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构成重大挑战,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构成威胁,同时日美同盟以台湾问题为利益指向,严重干涉中国主权、阻挠中国和平统一。面对挑战,中国外交战略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与日美建立更多的“共生利益”,加强相互依存度;正确处理台湾问题,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施“伙伴战略”,推进中国外交战略建设;并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增强综合国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中国"涉台外交"稳步推进,主导能力越来越强,交往成果越来越多,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巩固"一个中国格局"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国务院出台35条政策支持东北振兴的重要时刻,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人士齐聚辽宁锦州,出席“第十三届辽宁台湾周”开幕仪式。在这个被誉为锦绣之州的滨海城市,两岸人士共同畅谈发展愿景,营造“一家亲”浓厚氛围,丰富“交流、合作、友谊”平台,共觅辽宁台湾经贸合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