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民法典制定的体例应体现21世纪人类社会开放性特点,体现我国民法所调整的两大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建议分五篇,分别是总则篇、人身权篇、财产权篇、侵权责任篇、涉外民事关系及法律适用篇。  相似文献   

2.
【摘要】我国民法典制定的体例应体现21世纪人类社会开放性特点,体现我国民法所调整的两大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建议分五篇,分别是总则篇、人身权篇、财产权篇、侵权责任篇、涉外民事关系及法律适用篇。  相似文献   

3.
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民法典在物权篇中规定了物权请求权。我国民法典是否规定物权请求权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我国民法典不宜规定物权请求权,应将其妨害除去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等内容规定在侵权行为法篇中,并对侵权行为法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4.
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民法典在物权篇中规定了物权请求权.我国民法典是否规定物权请求权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我国民法典不宜规定物权请求权,应将其妨害除去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等内容规定在侵权行为法篇中,并对侵权行为法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5.
《法国民法典》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产生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主要包括法律公开、司法独立、私权天赋不可侵犯而独立于公权、法官不得拒绝裁判等 ,这些观念为后世各国制定民法典所遵从 ,也为我国制定民法典所参考。由于我国当前不具备自主制定成熟民法典的各项基础要素 ,因此应克服仓促制定《民法典》的急躁心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对民法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统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法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中,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推进目标,这是统一课程思政方案的基础。同时,应重点从《民法典》编纂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兴民事权益诉求三个维度,挖掘以《民法典》为中心的民法学课程思政元素。民法学课程思政的推进应立足于我国社会基础,立足于回应当代民众的权益诉求,教学活动应全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应充分体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体现《民法典》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的制定不是立法机关对立法程序的简单履行,是需要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民法的理念是民法典的灵魂,一部好的民法典,必须蕴含着完美的民法理念,且建立在适合民法存在的社会基础之上。因此,在制定我国民法典的过程中,必须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基础与观念进行再造与更新,应逐步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一部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有中国气派的、里程碑意义的新世纪中国民法典。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制定民法典之际,本文分析了民法典是形式理性的体现,同时从公私法划分的角度分析了民法典的理念.民法典对于产权的明晰化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民法典还有利于中国完善的市民社会的建立和市民法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民事法律的强制力,其为民事主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我国在未来的民法典立法中应继承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责任的创新性体例,在各项民事权利编之后单独设立民事责任编,把学理上的侵权法一分为二,具体分为侵权行为法和侵权责任法(民事责任编的一部分)。在民法典立法体系上,将侵权行为法规定在债权编,而将侵权责任部分和其他民事责任合并为民事责任编,置于民法典的最后。这种立法理念有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有效的解决我国民事立法、司法实践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制定的权源和程序、规范内容均应受宪法控制。目前中国宪法实施不尽理想,民法典应尽可能发挥其固有的宪法功能。这具体体现为通过民事权利控制国家权力、捍卫人格尊严和促进人格自由发展、确认家庭权和家庭成员权、为各类组织体的成立提供一般规则、建构全面的财产权类型、一定程度上促进私人之间的平等。在终极意义上,民事权利和基本权利具有同源性,民法和宪法应共同服务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崇高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人格与主体资格及主体身份密切相关,人格权乃重要的主体权利。罗马法虽然没有人格权之说,但有人格权之内容,且对后来的民法典产生很大影响,尤其对《法国民法典》影响巨大。《法国民法典》在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采取了整体的人格权观点,法典在立法技术上采取概括的人格权保护方式;随社会的发展,新的人格权能不断被吸纳进去,故未产生一般人格权制度。而《德国民法典》受实证主义和康德伦理人格主义哲学的影响,坚信法定人格权观点,法典采取列举式人格权保护,在后来的发展中显现出明显的不足。其后,在法理学的发展下,借助判例确立了一般人格权制度,且对德国族民法典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他一些国家的民法典也对一般人格权制度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人格权立法模式的发展变化将为我国民商立法带来一些启示,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确立该制度的主动性,而且从立法技巧上,可以将传统人格权置于人身权之中,在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人身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The Property Right Chapter of Civil Code has established three criteria for judging “authentic property right”, namely, publicity criterion, de facto criterion and criterion of consensu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absolute right, a property right displayed via publicity mechanism is usually recognized as the authentic property right, which is called publicity criterion. This criterion is not unique. Under special legal stipulations, objective facts that directly trigger property right alteration such as expropriation will have impact on the judgment, which is called the de facto criterion. Publicity inconsistent with objective facts constitutes error, and that publicized right shall not be deemed as an authentic property right. Moreover, where permitted by law, the consensus of the parties in contracts such as in land contracting contracts can be applied as the criterion of consensus. When there is no third party involved, the authentic property right should be jud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iterion of consensus rather than the publicity criter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日本明治民法典的编纂、编纂过程中的争论、明治民法典的渊源、明治民法典编别体例、明治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明治民法典编纂的意义及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依据日本民法典编纂的经验教训就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物权编对真实物权设立了三种判断标准,即公示标准、事实标准和意思标准。基于绝对权的定位,通常以法定公示机制展示的物权为真实物权,此即公示标准,但这种标准并不唯一。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征收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客观事实能成为真实物权的判断标准,此即事实标准,与该事实不符的公示是错误的,公示的权利不是真实物权。此外,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合同等当事人的合意也能成为真实物权的判断标准,此即意思标准,在不涉及第三人时,应按照意思标准而非公示标准来判断真实物权。  相似文献   

15.
《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被认为是关于侵权行为法的两种不同立法例的典型代表。前者将违法性与过错明确区分,后者只规定了过错要件;前者以权利为侵权法体系的核心,后者以义务的构建为侵权法的重心。《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两种立法例在法律适用中都各有利弊,应相互吸收以完善制度的构建。我国将来制定侵权行为法时,应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以及现实的国情出发,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2013年6月23、2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民法典论坛”研究了民法典视野下的民法总则与继承法立法问题。论坛分别针对“民法典视野下的民法总则立法问题探讨”,“比较法视野下的民法典立法问题探讨”,“民事主体制度的修改与完善探讨”,“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及具体制度的立法完善”,“民法典制定中的疑难问题探讨”,“《继承法》的修正与继承法的现代化”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论坛的举办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继承法》修正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同时对于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编的制定给予了宏观和微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是相互区别与联系的两种法律制度。《民法通则》未规定善意取得及其与无权处分的关系。《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定存在疏漏并与善意取得的适用有冲突,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予以理顺。物权法草案中善意取得之规定有待进一步检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民法法典化的政治向度与核心价值之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考察,民法典的编纂几乎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因素的刺激之下浮出水面,而民法法典化之形式与实质价值的实现,也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条件。虽然目前中国的民法法典化呼声很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尚不具备制定民法典的思想积淀和学术准备,更缺乏民法典发挥其内在价值的社会土壤,因此,在当前政治稳定、立法权统一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急于制定一部民法典,而应该更深入地进行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起草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的主要理论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民法典既要规定绝对权请求权,又要在侵权行为法中规定侵权请求权,因此必须协调好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之间的关系;第二,侵权行为一般条款应当采纳"埃塞俄比亚体例",概括全部的侵权行为内容;第三,侵权行为法必须规定侵权行为类型,但如何进行侵权行为类型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要适合中国国情和便于司法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型为背景 ,通过 180 4年《法国民法典》与 190 0年《德国民法典》的比较 ,揭示了190 0年《德国民法典》在物权、债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等领域确立的崭新的民法原则 ,并阐述了《德国民法典》创立的一般条款体系。试图通过这些 ,从一个角度说明 190 0年《德国民法典》在民法发展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