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盛华仁副委员长在作关于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名额的说明时指出:近几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工人和农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人数偏少。还有,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这一标志性事件引起诸多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盛华仁副委员委长在作关于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名额的说明时指出:近几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工人和农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人数偏少。还有,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这一标志性事件引起诸多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决定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担负着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任。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人大代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对代表素质的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既靠经常性的学习培训,又要注重把好“入口”关,在换届选举中把那些符合代表条件、有较高素质的人选为代表。从目前的选举代表的过程来看,至少有以下3个环节对提高代表素质值得注意。一是按结构比例分配代表名额。在一届人大代表的组成中,男、女各占多少,党员和非党员各占多少,工人、农民、  相似文献   

5.
第十一条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基数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增加一名代表,但是,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名;人口不足二千的乡、民族乡、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四十名;深山区的乡、民族乡、镇,代表名额可以适当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得超过应选代表总数的百分之五第十四条在分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时,应掌握代表结构的合理比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  相似文献   

6.
(一)现阶段优化结构与提高素质面临的难题1.妇女代表比例偏低,真正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和专业领域代表难保证首先是妇女代表比例偏低。按规定,妇女代表的比例一般要达到22%,但从面上了解的情况看,妇  相似文献   

7.
“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较。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003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作出重要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农民工与产业工人的身份开始有着密切的联系。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在作关于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名额的说明时指出:“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在全国人大代表中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顺延至2008年初,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成功选举四川籍打工妹胡小燕为全国人大代表,由此全国人大代表中的首个农民工代表产生。农民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过程表明:农民工问题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农民工的政治利益诉求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也预示着人大代表的结构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  相似文献   

9.
减少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保证一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予代表的比例在全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过程中,吉林省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定,着重优化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度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央要求适当增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这是"党员代表性"在代表结构比例上的重要体现,对于彰显党的阶级属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代表选举工作中,各地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确保选好选优的同时,确保一线代表名额比例。目前已完成代表选举工作的省区市中,一线代表比例均达32%以上,并且符合"政治先进性"的各项条件。  相似文献   

11.
各地动态     
新一届四川省人大代表新特点:干部比例下降近一成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工人和农民合计人数高出上届3.9个百分点,干部比例比上届下降近一成。与上届相同,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总数894名。  相似文献   

12.
事件     
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将有六项新举措。11月12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对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代表名额为2220名,将由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较之十六大新增代表名额100名。十七大代表选举有六项新举措,即提高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比例,除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维持不变外,其他选举单位中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比例,一般比十六大时相应提高5个百分点;扩大差额选举比例,选举单位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进行正式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一般应多于应选名额的15%;代表候…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人大月刊》2011,(10):46-46
在以往人大代表组成结构中,党政干部代表占到了相当大比例。  相似文献   

14.
任铭 《中国人大》2011,(24):7-7
目前,全国范围内,一些省市区的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已经结束,一些省市区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比上一届有所上升,是这次换届选举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25日,石狮市灵秀镇仕林村委会主任蔡志培被村民选为人大代表,蔡志培有点意外,因为当初担心自己不是中共党员会落选。同一天,东埔一村的林美旋女士也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实际上,在石狮市,非党人士、女同志当代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此次换届选举产生的172名人大代表中,干部代表51名占29.48%,工人代表24名占13.87%,农民代表90名占52.02%,知识分子7名占4.05%,妇女代表39名占22.54%,非中共党员代表59名占34.10%。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代表中占有适当比例,尤其是妇女代表和非中共党员代表比例也有所提高,代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一、普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法范围不广普法的对象应该是广大的各民族群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学生等社会各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学识的社会组成细胞,即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普法的对象。但在过去的三个五年普法工作中,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只重视对党政干部的普法教育,而忽视了对工人、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普法教育,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工人、学生、农民的法律意识的提  相似文献   

17.
确定代表名额是换届选举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依法确定代表名额,对于搞好换届选举,选举产生精简、效能和具有活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规范代表名额是完善选举制度的重要举措代表名额是选举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几乎每次制定修改选举法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这个问题。1953年的选举法对确定代表名额的办法作了规定。当时根据人口多少,确定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的幅度。但在实际中严格执行不够,1958年以后开始增加代表名额,到后来代表名额增加较多,1979年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名额超过一千名,有两个省的代表名额接近二千名。1979年重新修订选举法,曾对精简代表名额进行过研究,由于当时实有代表名额过多,一次难以减下  相似文献   

18.
在代表名额分配的具体环节上 ,由于法律规定得不具体、不完善 ,以及实践中种种客观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容易出现一些影响选举的问题 ,影响了选民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和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影响到选举的普遍性、公平性、公正性和社会主义选举功能的发挥。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在直接选举县乡人大代表名额分配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督措施 ,防止和纠正各类影响公正选举的问题。一、直接选举代表名额分配存在的几个问题(一 )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存在不合理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  相似文献   

19.
资料显示,目前,500名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占代表总数的38.43%,民营企业家代表比上届增长了140%。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郑国强在人大制度研讨会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代表结构失衡的问题:“党员、官员代表比例偏高,农民、工人和外来人口的利益缺少真正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大》2009,(22):14-15
陈斯喜:这次修改在实现城乡同比例的同时,在代表名额分配等其他方面又有了改进,比较突出的是体现了地区平等,过去代表名额分配完全是按照人口来进行的,但各地区的人口差别很大。作为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应当有适当数量的代表。这次选举法修改不仅仅解决了城乡同比例问题,还突出解决了过去在代表名额分配方面地区之间不太平等的问题,提出每个地区都要有一个基数,在这个基数之上再按人口分配,这样各地区更加平等,这是对选举权平等原则的深化。同时将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