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礼春 《侨园》2013,(12):75-75
<正>1970年7月,我和一帮知识青年从农村招工到筹建中的一家三线水泥厂。因厂区的芦席棚子已人满为患,我们这批知识青年中的男生就被分到远离厂区50里开外的矿山,因为那里有三个半芦席棚子可容纳我们住。卡车将我们拉到荒无人烟的矿山后,举目四望,山上只有几座孤零零的芦席棚,没有水(饮用水要到  相似文献   

2.
汤礼春 《侨园》2013,(7):77-77
<正>在菜市场上,常看到鲜红的西红柿堆里插着一个标牌:自然红。看到这个标牌我就想笑,因为这使我联想到另一个词"自来红"。在上世纪70年代,我的身上就曾标有"自来红"的标签。那是1971年,我作为知青从农村招工到一家三线工厂,被分配到机修车间当了电焊工。我渴望有个师傅能带着我,因为我从电影书报上看到,师傅对于徒弟太重要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徒关系亲密的重要。我渴望有一个好师傅,能待我像父亲一样。因为那时我才17岁,又身在异乡,远离父母,渴望能得到亲  相似文献   

3.
唐春翔 《侨园》2013,(11):76-77
<正>家被抄1966年8月一天中午,和红卫兵战友又一次"横扫"完毕,我唱着"造反有理"兴冲冲蹦跳着回家。我家在一个大杂院北屋。一进院心蓦地提了起来:自家台阶上堆放着许多从屋里清出来的东西。小心翼翼地走进屋,屋里的情景使我目瞪口呆:墙上字画耷拉着,地上掘了几个坑,橱子移了位,床被掀翻了。一个高大魁梧的"红袖章",指挥着几个造反派在搜查,他是父亲单位的电工,姓徐。母亲蜷缩在墙角里,惊惶的眼睛里噙着泪水,紧搂着7岁的弟弟,弟弟瞪着惊恐的眼睛。这还了得,红卫兵的家居然被抄!我  相似文献   

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劳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50年代中期的舆论倡导开始,到60年代初逐步转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再到70年代末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潮结束,前后经历了整整25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计达1800万人。这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论世人如何评说,在新中国青年运动史上都有其抹不掉的历史地位。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初等教育的比例大于高等教育的比例,城市里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首先是号召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要高高兴兴地返回家乡,参加农业建设;紧接着又动员城市的毕业生下乡。因为就全国来说,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被认为是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导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直接原因有二个:一是城镇里不能安排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4)
底层知识青年问题是当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主要由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被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泊的年轻人组成。由于其相对剥夺感较强,近几年一直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巨变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这为进一步做好底层知识青年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崭新视角,我们借此可以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做好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6.
朱大操 《侨园》2009,(5):32-33
抓了几个,杀了几个,罢官了几个,撤职了几个,轰动全国和世界的"三鹿"事件,在世人的关注下以企业破产被拍卖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在记者看来,这决不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三鹿"将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脑海.但是,"三鹿"给人们留下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7.
1971年深秋的一天,公社把我们这些下乡知识青年召集起来开会。这样的会,下乡后还是第一次开,很难得。平时蓬头垢面的“知青”都换上了干净的衣服,从四面八方赶到公社所在的小镇上。我这样一个“投亲靠友”回乡插队的知青,没有几个人认识,这使我可以独自从容地观察别人。会场里的气氛非常严肃,公社的干部们表情严峻,好像要宣布什么重要的事情。这些日子,有一个可怕的“小道消息”在悄悄流传:林彪乘飞机逃往国外,机毁人亡。谁能相信这样的消息呢?林彪是“敬爱的副统帅”,是伟大领袖“最亲密的战友”,是党章规定的毛泽东的接班人。他当年带兵打胜仗的故事,被当作神话一样宣传。“文化革命”开始以来,中国人曾经无数次地挥动着  相似文献   

8.
失踪的小芳     
《侨园》2017,(Z1)
正"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泪眼迷离。虽然我认识的小芳并非歌中的小芳,但只要提起小芳这个名字,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隐痛感,因为她的香消花谢或许与我有关……1968年,我作为知青插队下放到一个偏远山村。我们从城市乘了两天两夜的船和一天的汽车才到了县城,从县城乘大半天的汽车才到达一个小镇,又从小镇翻山越岭步行二十来里才到达那个叫"牛角寨"的小山村。到达小山村的  相似文献   

9.
到这一期为止,我们已对社会调查方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都能做出合乎规范、科学性较强、质量较高的调查来。因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代替实际调查的实践。如何把社会调查做得更好呢?这显然是每一个已基本掌握社会调查有关知识的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这一讲里,我们将主要从实践的角度,同大家谈谈做一个高质量社会调查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不请我“考察”,就不让你招工。 新疆一企业欲招聘甘肃省富余劳动力 的计划,被当地的一些干部搅黄了。 多年来,甘肃省一直把劳务输出 作为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 道。许多农民正是因为这一途径才渐 渐地富裕了起来。可就是这样的好 事,仅仅因为一些干部免费“考察” 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找上门来的招 工计划就被搅黄了。从中,不难看出 当地一些干部的霸道。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残冬过后的淮北平原,浸浴在融融的春风里。春眠不觉晓啊!于公纯,两淮煤炭基地的总工程师,躺在办公室皇的硬板床上,两眼愣愣地看着那被烟火熏得焦黑的芦席顶棚……表土、流沙、涌水、地压……“轰隆——”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愿望     
<正>母亲是个苦命人,却乐观坚强。她常常告诉我们姐弟三人,甘蔗没有两头甜,尝过生活的苦,才能品出岁月的甜。母亲兄弟姊妹五人,她排行老小,按理说本该最得宠爱,没想到却吃了最多的苦。刚到学龄时,碰上外婆生病偏瘫在床,母亲仅仅读了一年小学,就迫不得已辍学在家,养猪、放牛、烧饭、照顾外婆,担负起小小年龄不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学到文化,是母亲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母亲就在"文盲"的底色下,开始了跌宕而拼搏的人生。二十岁,她嫁给了父亲,一个同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男子,先后生下三个娃,过起紧巴巴的穷日子。几年之后,改革春风吹到农村,分田到户  相似文献   

13.
这是1989年发生在北京的两个招工镜头: 一家中外合资宾馆计划招收200名员工,报名的男女青年竟有23000人之多,成了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其竞争之激烈胜过考大学几十倍。 尽管女青年找工作越来越困难,但一家国营大棉纺织厂到劳务市场两次挂牌招工,100人的名额只招到2个人。城里的姑娘招不来,只得去山沟里找农村姑娘。 两个镜头映照出一个反差:今日北京青年的择业观念与社会的现实需要越离越远!  相似文献   

14.
在华西村的日子里,几乎天天阳光灿烂,这使我们专程来华西采访的记者没有享受到“万米长廊”的好处。这一长廊连通到扩建前的华西村每幢别墅——也就是每个村民家庭,因为老书记吴仁宝说过, 要让每一个村民每天出门不用打伞。  相似文献   

15.
人生意义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阶段。这个层次跟我们大多数人的关系远了些,是不是它不重要?不是的。正因为它最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把生命问题提到一个高度上来。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要在“生命”这方面有伟大的创造、有创造性的伟大人格。否则,它不容易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这种创造性的伟大人格,可分为道德宗教和非道德宗教两类。在道德宗教这一类里,古史有个文明的轴心期,那时期世界上就产生了几个大伟人。  相似文献   

16.
达古拉     
叶坦 《瞭望》1991,(33)
我第一次仔细看着达古拉是在1968年秋。当时我们几个刚到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被分配去与达古拉合放一群羊。事先队上的头头跟我们讲:“达古拉的男人是‘内人党’,现在还在集中劳改,你们要和她划清界限。”牛车队拉着我们走向达古拉的蒙古包,她远远地跑出来迎,连连说“赛努”,“赛努”(“你好,你好”)。我们谁也不回答她,但是我却暗暗地把这个“反革命家属”从头到脚地端详了一遍: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16,(5)
正"当时一本课外书都没有,孩子们就是逗逗打打,所以我们决定捐建一个书屋。整整五年了,现在学校要重建,书屋会做得更大一点。"民进岳阳市委会机关三支部的罗慧蓉主委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高城完小捐赠书籍。除了书,他们还送来了装满两个车厢的食品、玩具和衣服。"先知道缺什么,我们才帮什么。"同行的民进岳阳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尧瑶说。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自我意识”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把对“自我”的发现和理解,作为“自我意识”的基本内容,于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当今很流行的课题面前,这是一个主要地属于青年人的永恒课题。值此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探讨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方向,决不会因为时间相隔了半个多世纪,而对于我们达一代青年失去意义和亲切感。一、一个唤醒“自我意识”的时代近代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就哲学世界观而言,有人把它简括为四个字:由“静”到“动”。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正是在这几  相似文献   

19.
1963年的冬天,我和几个同事从郑州乘火车到西安出差。下午三四点钟,火车快到西安附近的灞桥时,突然,只听"轰"地一声巨响,火车猛地刹住,全车厢的人都被这巨大的惯性弄得横冲直撞,东倒西歪,有的重重地撞在靠椅的板上,有的狠狠地摔倒在地,与此同时,爆裂的车窗玻璃四处飞溅,车厢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尖叫和痛苦的嘶喊声。我那时是逆行靠在坐椅上的,身子猛地弹跳起来,扑到对面同事的身上,所幸没有碰到要害,我站起回到座  相似文献   

20.
北风 《侨园》2013,(10):42-42
<正>热浪滚滚的盛夏,许多城里人都想找一处休闲纳凉的去处避暑。在朋友的积极筹划下,8月2日下午,我们登上了去山海关的火车。正值旅游旺季,车厢里旅客很多,有时还超员,好在车厢里的温度被空调掌控着,加之我们人多,大家说说笑笑,感觉还是很爽快的。晚上10点多,我们在目的地下了车。山海关火车站上面的霓虹灯非常耀眼,引得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远方客争相在此合影留念。事先已经联系好了,我们住的地方是靠海边的一户农家院。人家已先期派车在站外等候,不大工夫,我们就被拉到住的地方了。这是一个在当地较气派的渔民之家:2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一排刚建不久的"北京平",十几间房子专门做客房。到了"家"已是午夜,我们被安排好房间,然后洗漱就各自休息了。开始,这个渔民家的男女主人还很热情、质朴,可第二天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