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卒于1916年11月8日,不足34岁。1911年领导云南起义,1915~1916年率师护国反袁。他功业彪炳,而英年早逝,是中国近代史上被普遍称扬并为人们所深深喜爱与惋惜的人物。张謇挽蔡锷云:“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蔡锷短暂一生所表现的人格,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
潘勤 《学理论》2012,(21):159-160
魔戒三部曲的成功来自很多因素,其中粗犷的英雄主义是故事的一大风格。托尔金所创造的世界以及在那里出现的英雄们都和中世纪西北欧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有不少相似点,然而相似并不意味着相同。《魔戒》中的欧洲传统英雄与现实英雄形象的体现,是"真实始源"的魔幻世界,"永生"和"创造"的道德准则,英雄形象刻画的真实性,故事全新的西北欧英雄文学,进一步展示了托尔金理想英雄主义与现实英雄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蔡锷与朱德     
一辛亥革命前,在云南新军川军步兵标当兵的朱德,经标统罗佩金保荐考入讲武堂。教官之一就是年仅27岁,比朱德大四岁,可是已经做出大事的新军37协协统蔡锷。蔡锷在讲武堂讲课很受学生欢迎,朱德也很敬佩蔡锷。有一次,朱德去会蔡锷将军,竟被蔡的卫兵误认为是刺客,结果被蔡锷请进去摆谈。从此,朱德便经常出入蔡宅。在这里,朱德不但读到一些进步书刊,接受新的思想,而且与蔡锷逐渐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朱德很尊敬蔡锷,崇拜他的敏锐思想和工作能力,蔡锷和朱德两位伟人的交往就是从师生关系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乔安 《侨园》2012,(9):53-53
32年前,根据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红遍全国。殊不知,该片在审查初期屡受挫折,差点夭折。《桐柏英雄》反映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刻。如果按小说主题拍,无疑又要拍成一部战争军事片。导演张铮起初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考虑的。一天早晨,她在外景地河边洗脸时,摄影师云文耀对她说:"张导,我觉得调动那么多部队拍战争场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过《南征北战》,完全没必要。为什么不试试其他角度呢?"  相似文献   

5.
高美 《党政论坛》2013,(10):31-31
2月24日,由好莱坞导演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并赢得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奖。该片根据发生在1979年的伊朗人质事件改编,讲述了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被占的情况下,成功将困于加拿大大使馆内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吴因易 《民主》2005,(12):38-38
惊悉中国文坛巨匠巴金 老人逝世,心情万分沉痛。回 顾巴老一生,都为人民而创 作,他的文学生涯,与祖国和 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从青年 时代起,他就开始了追求真 理,向往光明、为祖国和人民 不懈奋斗的革命历程。无论是 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还是抗 美援朝的前线采访,他都用亲 切感人的笔调写下了大量的 小说和文艺通讯。从1929年 初《灭亡》在著名文学刊物《小 说月报》上发表而走红,三四 十年代的《爱情三部曲》、《激 流三部曲》,五六十年代的《英 雄的故事》、《生活在英雄们的 中间》以及八九十年代的《随 想录》、《再思录》等,在广大读 者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 发一种特殊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正>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抗日根据地,是抗战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战斗地,是300多名乳娘用乳汁哺育1223名革命后代的胶东育儿所所在地,是冯德英先生家乡和《苦菜花》等革命文学作品的故事发生地。近年来,乳山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指示要求,借力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凝聚起了现代化美好乳山建设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携带由他与叶丹合作编剧、由他执导和主演的新片《非常大总统》,专程来到辛亥革命首举义旗的武汉举行首映式,笔者特地采访了他。 “《非常大总统》是国内第一部描写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片,您何时萌生了这个想法?” ——我上小学、中学时常读总理遗嘱,听到很多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对这位伟人十分景仰。一九八一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上海青年话剧团找我演《孙中山与宋庆龄》。后来虽未演成,但我接触了许多资料,觉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经历十分感人,他的性格也很吸引我这搞表演工作的人。我于是萌生了在银幕上再现孙中山的愿望。一九八四  相似文献   

9.
巨匠与先驱     
朱永新 《民主》2015,(2):42-46
自2007年年底到民进中央工作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学习民进的历史,学习那些民进创始人的精神风骨。林汉达就是我首选的努力走进的人物之一。首选林汉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在大学期间曾经读过他的《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儿子出生以后又经常读他的《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在中国,或许人们不一定知道林汉达这个名字,但一般不会不知道《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因为,这是影响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几代人的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0,(46)
梁山,是我国历史名著《水浒》故事的发源地,在这片英雄的故土上,八百里芦苇草荡曾孕育了无数豪杰。今天,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辉煌史迹己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诞生在梁山水泊间的梁山轴承厂,却乘着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7,(3)
正案头上放着王昌元先生整理编著的《海城地名故事》一书,我读罢又读,看罢又看,欲罢不能,爱不释手。《海城地名故事》是一部扛鼎力作,字字珠玑,篇篇生辉。一个没有传说,没有神话,没有故事的地方,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历史底蕴的地方。而海城恰恰相反,自古以来历史底蕴厚重,闻名遐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海城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是我第二故乡。《海城地名故事》一书中,王  相似文献   

12.
徐龙飞 《学理论》2010,(24):178-179
在才子佳人文学中,不少作品对“英侠”有所展现。“英侠”形象的描写不仅意味着创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倾向,更体现了不同文学类型之间的交融与挪移。这类形象的出现体现着才子佳人故事对英雄传奇与侠义故事的借鉴,周时又开启了清代中后期儿女英雄故事的创作之门。  相似文献   

13.
洪烛 《民主》2013,(3):49-50
用一个字来概括《红楼梦》。也许每位读者会提供不同的答案?我能想起的就是一个"空"字。梦就是空,色就是空,财就是空,食就是空……直至"空"就是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都在为一场空而忙啊。生是一场空,死是空对空,空中的空。表面上《红楼梦》好像充满七情六欲、人间烟火,但它更是在揭示这样的真理:无论轰轰烈烈的英雄爱,还是风花雪月的儿女情,终究将燃烧为灰烬。  相似文献   

14.
1961年出版的《不怕鬼的故事》,是影响一代人的大书(虽然是105页的小薄本),直到最近,龚育之同志还提到它,并且希望再编出一本《不迷信的故事》。1999年8月,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通力合作,修订出版《不怕鬼的故事》。同时,还出版了一本《不信神的故事》。那么,这两个选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5.
陈沉 《瞭望》2008,(Z1)
周星驰主演的《长江七号》1月30日在全国公映,捧场的影迷充满期待,这毕竟是"无厘头大师"厚积3年的大作,之前的《功夫》已赢得了众人的喝彩。但这一次,周星驰却奉献了一部缺少焦点、毁誉参半的大片。  相似文献   

16.
时下,新闻界又出现一个热点,就是挖掘那些隐埋于群众之中数十年的老功臣.寻找文艺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的原型.愚以为,找老英雄,该;“炒老英雄”,不可!显然,这些被挖掘、被寻找的老英雄,多是革命战争的功臣,都有许多让人油然起敬的故事,堪称活着的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甚至比虚构的李向阳、阿庆嫂、严伟才也毫不逊色.找到他们.让他们走到镜头前,出现在报刊上,站在从未经历过战争硝烟的青少年面前,既是过去的历史的要求,也是火热的现实的需要.因为,我  相似文献   

17.
年过六旬的黑龙江省专业作家王忠瑜,于1988年初和去年年底相继出版了长篇传记体小说抗联英雄三部曲之一的赵尚志传上下卷:《中国的夏伯阳》、《总司令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在《美从何处寻》里,引了“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9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9年的辛苦和牺牲不是白费的。”接下来引了写海伦的美的名句: 特罗亚长老们也一样的高踞城雉, 当他们看见海伦在城垣上出现,  相似文献   

19.
《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充满了传奇性,他就是东北雪原上的007,除了缺美女.也是东方的佐罗,除了缺粉丝.杨子荣在短短一年多的卧底生涯中,参加了大小战斗上百次,被评为“侦察英雄”.此人充满了传奇性,以至于到底原名是什么,家人也说不清楚. 2011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中,关于杨子荣牺牲的情况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20.
正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这首词是辛弃疾(号稼轩)的名作《汉宫春·立春日》,以立春为题,开篇虽是写春已归来的欢乐时节,但通篇更多流露的是岁月易逝英雄无用的悲凉愁绪。800年后,一位并非诗人的共产党人将辛弃疾的原词改编,其意境、格调焕然一新。这个人便是胡耀邦。1980年2月9日,胡耀邦出席首都出版界迎春茶话会,有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