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修身养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好人民公仆,做好党的工作,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而提高个人修养,应从"清、慎、勤、忍"做起。清是一种品位。不污曰"清",不贪曰"廉"。清廉淡泊的心态能让人们心中永远充满阳光。"清",首先是一种思想品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传世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表达了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态度,概而言之,有两种:一曰士志于道,二曰淡泊无为。前者刚健进取,积极用世;后者率性洒脱,心仪自然。然二者兼济才是大多数士大夫之心理实情。  相似文献   

3.
正一、清之贫——情操清贫,它是"廉"之品。有了"清字观",才能崇尚贫、不怕贫、追求贫、做到贫、坚持贫,永葆"清贫"之底蕴、之本色、之风度、之美德,升华"廉"之品。宋代诗人陆游说:"忍穷闭门岂自若,是中滋味敌八珍"。绝不让"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奢侈重演。清,志不改;贫,志不丧。"清"不仅是思想境界,又是守贫的基石。"清贫"指的是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4.
梅兰竹菊     
<正>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梅兰竹菊四君子,分别代表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人们由梅兰竹菊感悟到的品格,并进而提炼升华为一种精神,成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立身做人的基本规范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江荣海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  相似文献   

6.
淡泊     
淡泊是春日的秋水,能净化人的心灵。 它是美好心灵的外露,是生命去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淡泊的写照,“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是淡泊的内涵。它来自内心的丰富大度,来自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7.
民之所欲,政之所出。这句话,值得党的干部和领导及“为政者”回味和思考。 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所说的“政”,不论是党务政务,都是党政。党政就是人民之政。党政的制定,要靠党的干部和领导及“为政者”走群众路线,集老百姓之愿来制定。党政的执行,要靠党的干部和领导及“为政者”引领,聚老百姓之力来实行。政,分大政小政。小政是大政的基础,大政是靠小政来实现的。说得更具体,政,就是具体事的积累和集合。一人一事,是政,几人几  相似文献   

8.
淡泊坦然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修炼和境界。人生沧桑,变数无常,面对坎坷多变的人生,要想活得不累、活得洒脱,就得学会淡泊,保持坦然,随遇而安,在平和坦荡中自强自立。淡泊,就是把名利荣辱之类的东西看得淡一些。坦然,就是摆正心态,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情。处事无奇,为人有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坦然,不是安贫乐道清高自负;不是逍遥人生的  相似文献   

9.
正《容斋随笔》中有诗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绕洗遍千江水,难似当初不污时"。《菜根谭》亦曰:"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一"表面上看是最小的数字,实际上是最大的数字,因为它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一发而不可收。有  相似文献   

10.
徐莉莉 《小康》2012,(8):94
"社会道德的提升和发展完全靠灌输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一定要内化为一种自觉、一种文化现象,只有通过道德的自觉才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和道德操守"《小康》: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清现象"多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您认为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德清而不是其他地方?张晓强:这种现象出现在德清,不仅在于民风淳朴,追溯当地整个历史脉络来看,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态势,首先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作为支撑。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清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从而能够协调发展。"德清现象"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源于当地百姓对社会道德问  相似文献   

11.
李成琳 《公民导刊》2013,(10):59-59
<正>"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这是李汉荣在他的《品茶》一文里由衷的赞叹。借来一用,是否可以说:书,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读书,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茶里有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甚至禅味,书里不也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区别只在于,再好的茶也会越喝越淡.而好书,却可以越读越浓。沉沉的黑夜,一灯,一椅,一书,足矣。有一盏茶,便是奢侈,朴素而淡泊的奢侈。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适越     
一日,庄子与惠施游学于越,适遇越人于京杭运河之畔舞犴~①。但见人头攒动,犴影纷扰。惠施语于庄子曰:"先生博学多闻,当知犴知故事乎?"庄子曰:"越地蛮瘠,以海为邻。越人苦于水亦求于水,犴者求越人于水祸旱灾之际也。"惠施曰:"越人乡土艰涩,自古民风淳实而安于一方。非吴地之小气,亦无湘人之彪悍也。先生意谓如何?"庄子曰:"此言极是,不如就其闹市稍事停留,以洗旅途之劳顿,观其俗之淳厚乎?"惠施曰"然。"  相似文献   

13.
正(宋)吕本中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相似文献   

14.
古代有位道士向一位百岁老者探问长寿之道:"汝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答曰:"吾信‘三不知’;一曰不知世事,二曰不知生死,三曰不知有身。"道士细究老者话中之理,不由得笑而叹服。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这三个"不知",有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它既是老年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之道。面对纷繁的世事,纷杂的家庭纠纷,晚辈纠葛,邻里争纷,"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年纪大了,何必为那么多的烦恼去劳神费心呢?该放弃的放弃,该松手的松手,该让位的让位,儿孙的事由儿孙们自己作主、自己操办为上策,乐得个省心省  相似文献   

15.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返,竟不得见.  相似文献   

16.
淡泊人生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其意是说要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行。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现代人生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有着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淡泊明志,是古今许多人一生所求。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也不必为未来的不幸而忧愁。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感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更是一份淡泊。淡泊…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辟"古文今学"栏目,诚征有志于古文者之稿。祈能每期刊出一、两文,或二、三版,以饷读者。《资料通讯》公然征古者何?盖古文有不可废之理也。古文者,乃"五四"前文言文之统称也。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灿若星汉,延绵流泽五千年,其优点一曰: 雄。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古文十分强调气势,许多传诵千古之卓越文章,大多气格雄健,辞辩气闳,情感激越。二曰:精。古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句可顶百什句。三曰:活。现代白话文之特点乃"白"也!肆于铺  相似文献   

18.
正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点燃巨大精神力量之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从民族独立到民族复兴,从人民解放到人民幸福,不懈奋斗,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一、淡泊名位,官为民仆。我们党是执政党,不少党员在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职务。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同时也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人民和社会“负责的公仆”。为此,必须教育党员干部端正做“官”的观念,充分认识不论官衔高低、权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其中强调实干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思想。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这表明,坚持实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