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磊 《学理论》2013,(6):150-152
《孟子》一书中多处引用《诗经》相关篇目。对于《诗经》的引用和解读,孟子遵循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大基本原则。就《梁惠王》上、下篇中的几处对《诗经》的引述情况做深入的剖析,来探讨孟子如何引用《诗经》以为己用来展开论辩和《诗经》在孟子哲学思想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7)
"君子"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古代礼乐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儒家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也是对人们道德的较高要求。但最初君子的含义并不包含道德因素,是对统治者的尊称,是纯粹象征地位的中性词,而后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其含义发展为有道德及有知识的人都称可作君子,成为带有道德意味的褒义词。本文对"君子"在《诗经》中代表的含义进行了分类及研究,将君子应有的理想人格具象化,呈现出了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具体形象。《诗经》中的"君子观"对后世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3)
《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走向,孟子也是《诗经》影响下的一位思想家代表。他善于引用《诗经》中的经典语段来阐述自己的民本思想,在这些语段的运用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将其阐述的方式分别从引发、对话、佐证、新解四个角度具体阐述《诗经》影响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孔子论诗     
对《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论《诗经》语句的分析,得出"兴观群怨"是其核心评价,而"兴观群怨"集中体现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是孔子学以致用的主张,学以致用又是儒家济世救人、积极入仕的时代需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诗经》的文化研究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因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对《诗经》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情诗、婚恋诗是《诗经》中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们所体现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我国古代社会的婚俗文化,其中遗留着人类童年时期的婚姻痕迹,既有乱婚残俗的一面,又有遵循礼教的一面;既有自主恋爱婚配的自由,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关注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张载的<诗经>学体现出"心性义理"的价值取向,通过解读<诗经>来获得"治心途径和天地之道".作为理学家,探讨"理"或"天理"的特点,指出"理"或"天理"的普遍性、根本性、伦理性,乃是张载<诗经>学思想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陈莹莹 《学理论》2013,(22):162-163
《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诗经》的著述非常之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亦层出不穷,但其史料价值从未被忽视。拟将这一时期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众多论著做出适当的分类,并加以评述,使其更加了然。  相似文献   

8.
郝盼盼 《学理论》2015,(6):140-141
《菊与刀》提供了认识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原料,即便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并未亲身抵达日本国土,但她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日本的矛盾文化、"耻感文化"甚而等级文化的现象还是令人身临其境。试图就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探究日本矛盾文化、"耻感文化"和等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追踪到引起日本人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吴涛 《学理论》2011,(9):82-83
《白虎通义》的教育观在东汉前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白虎通义》教育观建立在其人性论之上,认为教育可以"冶性""变情"。而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其内容为"明三纲""正六纪"。它还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尊师重道。《白虎通义》的教育思想也对东汉中后期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610年后,在华耶稣会会长龙华民在耶稣会内部掀起了著名的“礼仪之争”,它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 Deus 的中文翻译。拉丁文 Deus 有两种译法:意译和音译。龙华民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支持音译,而金尼阁则支持意译。本文通过对金尼阁的《1610年中国年报》、《1616年给耶稣会总长的报告书》和《西儒耳目资》三份历史文献的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金尼阁与“礼仪之争”的关系,特别是他对于 Deus 之翻译问题的看法,以及原因。本文并不赞同将“礼仪之争”简单地归之于欧洲传教士如何理解和对待中国文化的问题,它更是欧洲传教士如何对待欧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廉政研究中,隐士的作用尚未引起人们注意。事实上两汉政府较为重视利用隐士典型及征召隐士的行为来推行廉政建设。之所以如此,与两汉尊隐传统、隐士在社会上有着较高地位有关,也跟隐士本身不贪名利、廉洁自守的品行特征有关。两汉政府利用隐士来提倡廉政收到了一定效果,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俐 《理论导刊》2006,(5):74-75
祥瑞作为一种预兆和象征,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汉代在战乱灾疫以及祥瑞思想意识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并将祥瑞观念渗透到政权经营、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文化艺术之中,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桂云  刘照建 《学理论》2013,(8):149-152
近年来,徐州汉文化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和偏差,虽然徐州汉代文物遗存丰富,但徐州不是汉文化发源地,而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或发迹地;虽然徐州汉墓数量众多,但徐州汉文化不是墓文化",汉文化看徐州"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14.
从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到孔儒学派提出的"德主刑辅"的法制建设理念,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将道德作为主要的规范手段和标准,弱化了法律的作用。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始终推崇以法治国,从本"法"兴廉、以"术"促廉、因"势"倡廉三个角度构建了自己的廉政思想。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以法治贪;主张用贤,强调吏治监控;主张严刑,强调信赏必罚。其提倡的严刑罚、重权势、因人情等理念,对当代社会的廉政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志辉 《学理论》2013,(23):244-245
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初这一时期,政治环境不稳定,社会动荡,周天子的威信不断下降,再加上礼制的崩坏,使得社会缺失了对女性的约束。所以,在这一时期,女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她们可以独自立户、继承爵位、有相应的财产权,在婚姻上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随着儒家思想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于女性的约束也不断加大,在这之后,女子便逐渐成为了封建男权社会的附属。  相似文献   

16.
所谓儒家的理想政治,就是原始儒家设计的一种政治方案。它主要包括对君主的选择、君臣关系、对人民的态度、政治体制及救补政治弊端的措施等方面。西汉政权之所以能建立起稳定统治,其实正是采纳儒家理想政治的结果。至于汉初的“黄老政治”,只是一种过渡形式,而且也是在吸收了大量的儒学内容的基础上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9)
东汉时期,三辅地区已失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却出现了"三辅多士"的独特文化现象。诸多三辅籍士人扮演着地方官员、民间儒者等不同角色,通过兴学传经、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方式开展地方教化,对东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及文化的传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秦汉时期的妇女活动范围广阔,社会地位较高。但是随着封建礼教逐渐强化,妇女所受约束日益增大,因而从秦到东汉,妇女的地位呈现出一种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汉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外交,这两个朝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两个王朝之所以兴盛,从政治上讲,当时的统治者比较英明,前者如汉武帝刘彻,后者如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后的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采取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潮流的经济、政治措施;从文化上讲,当时的先进文化为汉唐王朝的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1)
以西汉社会变革和文化形成为背景,从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文化史角度探究西汉关中崛起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礼法兼备、刑德并用的政治文化;统一与多元相结合的思想文化;举贤任能的人才方略和空前繁荣的对外交流。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对于当前中国崛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