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和关键,是党要管党的逻辑起点和切入点,其命题的重要性、历时的持久性、内容的丰富性、功能的综合性、实践的多元性,决定着需要确立整体性、系统性、联动性思维,深入探究、自觉运用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规律,构建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党内政治生活体系,确保其应有功能的长效发挥,促进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与优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体系建构主要可从思想认知、目标功能、主体内容、风险防控、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陈富国 《学理论》2012,(29):1-2
国家自主性是对当前国家自主性过度与国家自主性不足双重困境提出的理论与现实诉求,而民主政治建构则是孕育于国家自主性的制度文化中,国家自主性的不足与过度同样是民主政治建构的泥淖。基于国家自主性与民主政治建构的内在互构考察,提出国家自主性与民主政治建构的三维写照,即掠夺型国家与民主政治建构的先天不足、俘获型国家与民主政治建构的可能风险、参与型国家与民主政治建构的互动共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自主性与民主政治建构的互促模式:中共领导;政府主导;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建构的根基。也就是说,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首先,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其次,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第三,立足于人民的伟大实践,秉持鲜明的价值理念;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推动社会实践的伟大变革;最后,立足于中国特色,坚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郁建兴  黄飚 《政治学研究》2023,(3):14-24+167-168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影响、引领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经验、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理性、整体性叙事。本土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体系性是其重要属性,科学性是其底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意义,重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动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 ,以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建构为基点、以公共权力自我约束的制度安排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创新为导向、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建构的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权威性 ,塑造由民众心理、情感、态度、信仰所表征的对政治体系认可的价值 ,是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党和政府在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问题上作出的战略抉择与实践 ,符合我国的国情 ,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对于我国新世纪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持续发展 ,推动国家统一 ,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对时代发展要求的回应,是为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助推力,是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的重要标识。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存有忽视意识形态、学术话语对实践的指导乏力、存有"教条主义"与"复古主义"倾向以及在国际学术界存在"失语"现象等问题。为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强调意识形态问题,实现学术话语的转化以扩大理论影响力,以借鉴融通思维汲取古今中外的人类思想精华,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国际交流争取学术话语权,以助益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划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展开的.构建现代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取向,现代化的治理是中国现代化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所追求的理想形态.就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发展阶段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只能诉诸多元主体共治,在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良性互动中,最终呈现出一幅理想的现代国家治理图景.  相似文献   

8.
国家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核心的行为主体,国家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理论着重于对国家自主性的讨论,其经历了相对自主性、国家自主性到嵌入式自主性的发展。对国家自主性加以考察,可以整合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一套复合式现代国家建构的观念,具体到我国包括国家职能的完善、国家能力的提高和公民社会的培养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学术历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而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学术的优先发展则是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期刊作为展现学术成果、传播学术思想、推动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促进学术转化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在学术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复杂关联,增强学术期刊的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办刊质量,进而引领学术繁荣的步伐,是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严峻任务。有鉴于此,本刊约请四位资深专家,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的探讨。希望这些探讨能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世界体系论是 2 0世纪 70年代西方兴起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作为一种理论 ,世界体系论力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 ,在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面重新建构世界秩序 ,主张以“世界体系”为单位来分析不同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 ,它主张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体系 ,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世界历史进行长时段和大范围的研究。世界体系论反对传统社会科学关于特殊的特殊分析和关于一般的格式分析的认识论假定。世界体系论提出以后 ,国际社会科学界反应强烈 ,不仅因为它对世界历史的总体研究 ,对区域文明和世界文明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在向西方"取经"到本土化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本土化研究成果的供需矛盾,也经历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世纪争辩。本文在系统归纳、阐述并回答社会科学研究中"何为本土化""为何本土化""如何本土化"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联系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辨析研究对象或议题本土化、研究方法本土化、研究目的本土化、研究价值本土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认为本土化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路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促进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应摒弃西方中心取向,建构中国特色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并实现中国政治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中国政治改革——兼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标志,其作为人类文明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 阶段,不仅支配着 21世纪的世界进程,而且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改革与发 展。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同时是一个结构变迁、阶级整合、理念 更新、权力重组的社会过程和政治过程。因而,必须要明确中国在全球化 进程中的定位;创新政治体制。推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改革必须处 理好,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趋利与避害的关系,从而获得不同社会 制度国家之间、不同发达程度国家之间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影响、引领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经验、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理性、整体性叙事。本土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体系性是其重要属性,科学性是其底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意义,重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动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体系。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就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确旗帜,确定"剧作者""剧中人",调控大锅炉,把握过程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自觉意识、担当意识,贯彻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原则,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协同推进构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之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成就的经验概括。关于"中国之治"的解读有许多维度,但是深究其内因机理就会发现,"中国之治"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中国政治发展具有独特的演进逻辑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具体来讲,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主性与开放性,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元问题,赋予了中国政治发展国情特色、社会主义属性和现代化导向;二是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有效性,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标明了中国政治发展鲜明的价值取向;三是先进政党的全面领导及其政治权威,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保证,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现代化动力以及权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伦理问题无论从中西政治思想资源还是社会实践处着眼,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应有新意。政治伦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基于人类自我关切的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反思。至为关键的是,哪一种政治权力真正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的深层转型,作出了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责任承诺和社会道义担当。中国政治伦理的当代建构可以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维度说开去。优良政治伦理的真谛,一定是优良制度理性、优雅道德理性和优秀观念理性的三位一体及其长效自我修复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3)
陕甘宁边区时期初步建构了一个门类齐全的法律体系,有宪法性文件和施政纲领、选举法、政权组织法、刑法、民法等。试图对陕甘宁边区时期建构的法律体系做一全景式的俯瞰,着重勾勒出边区法律体系的全貌,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边区法律体系的特征,希望对研究者了解边区法律的整体概况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是奠基在"内圣外王"这一思想观念之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德治以及由内圣开出外王。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了断裂。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近现代转型的考察提出,政治哲学其实由两组基本原理构成:范导性原理与构成性原理。"内圣外王"之学内在地蕴含着这两组基本原理,但是,它的方法论前提必须加以置换,即从"内圣外王"转向"外圣内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轫于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历经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其整个发展明显呈现出继承与扬弃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与此同时,还显示出复杂性、现实性及不成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切时代都是政治时代,一切哲学都蕴含政治。我们的时代是文化繁荣与危险并进的时代,也是哲学形式政治化与内核虚无化的反错时代。对权力的依附,智者沦于上贵的使者,道德论的虚设,映现出政治伦理学的乏力。避开资本与权力批判的政治哲学亦是死亡哲学,有效"介入"现实政治进程才是政治哲学的生命。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的政治介入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政治型构与批判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