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民主和民族一般关系的分析,指出了民主与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其中包括:民主制度的“多数原则”同少数民族权利之间的矛盾,民主的表达沟通机制同民族语言差异之间的冲突,一体的民主政治与多元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张力。如果多民族的状况与民主制度安排之间不能实现适当的协调,要么就是民主难以实现,要么就是民族分裂。为此需要从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同时加强民族融合,提高国族认同,以及创造新的民主机制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态民主一直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主要领域,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但限于一些条件的制约,国家形态民主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一些重大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获得突破。于是,非国家形态民主在20世纪末获得了发展空间,并一度成为中国民主的一种"象征"。但非国家形态民主毕竟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全部,甚至不是主体,它并不能取代或代表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所以,当前的民主发展,必须在国家形态民主与非国家形态民主之间寻找契合点,以充分利用非国家形态民主积累的民主经验和营造的环境,推动国家形态民主的发展。其基本思路就是,在参与—治理民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以社会制约权力"的途径来是实现这种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民主和平论的某些基本思想发端于启蒙运动时期,其理论的原始出发点是普世的善意和对人类永久和平的关切。然而,尽管该理论的主观出发点是普世的善意,但其立论依据和价值判断所涵盖的种种缺陷和谬误却一直被西方学术界所忽视,这是导致它近年来被某些理论家扭曲为"民主扩展论"的内在原因。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对大量历史事实的重新考察,从实证考据的角度结合理论分析揭示民主和平论本身所涵盖的谬误。  相似文献   

4.
在组织理论的视野中——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是一种可控的组织民主。从党内民主推进到人民民主,必须遵循组织相近性原则。因此,党内民主通向人民民主需要借助党际民主这一桥梁。在党际民主的基础上,社会得以形成组织民主的有序民主形式,从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有序推进到人民民主。这一演变过程不是线性过程,而必然是非线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跨界治理的内在动力、典型模式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单个国家内的跨界问题日趋凸显。为应对此种跨界问题,西方学术界对跨界治理展开了颇具深度的理论分析。新区域主义学派认为跨界治理的内在动力在于经济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跨界问题会随之消失。但实践并未如此,跨界问题反而突出,于是跨界治理的内在动力在于政治驱动的学术观点开始出现,此种观点认为只有地方政府之间达成实质性的契约关系,将跨界问题提到公共议程上,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目标的跨界治理典型模式中,主要有伙伴关系模式、行政性合作模式和碎片化模式等三种。在此基础上,西方学者还对跨界治理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公私伙伴式和新葛兰西式两种迥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庞妍丽  符宇忠 《学理论》2012,(12):31-33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第一次的实践,到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摸索发展,其中不乏很多片段可以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分享和历史借鉴。作为世界上成功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发展有弊病、有缺点,并且不可否认它的弊病大于作用,然而这些弊病缺点也是当今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些弊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党更深刻地面对、处理这些类似问题的时候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和方法。因而从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入手,通过对苏联模式缺陷的反思与展望实现对我国国家权力制衡、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民主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主权为价值支撑的代议民主在实践运行中所暴露的缺陷,被以熊彼特和达尔为代表的修正民主论者概括为民主价值的“消解”,他们同时将这种民主阐释为程序民主与多元民主。这是对代议民主制度运行的误读。代议民主是人民主权不能直接张扬时,人们按公众控制国家权力之所有权,委托特定社会成员行使国家权力之使用权的代行理论设置的运行方案。虽然这一方案限制了人民主权之价值的政治张扬,但它没有消解民主的价值,并且通过政治代理者的公众选举、代理权限的严格规范和滥用代理权的严厉制裁,多维它地彰显着人民主权的民主本质。  相似文献   

8.
一些西方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党内民主建设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尤其突出的是把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竞争性民主和协商性民主引入到党内,进一步拓展了党内民主发展路径;一方面加强党内竞争性民主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党内协商性民主制度建设.以协商性民主弥补竞争性民主制度的某些缺失,坚持走竞争性与协商性兼容之路,延伸和更新党内民主的传统功能,以提高政党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萨托利试图厘清古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直接(参与式)民主与间接(代议制)民主、自由与平等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他认为是相适的理论,即自由民主理论。其核心是自由与民主结合(或说民主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并以法治宪政为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国家治理具有人民性、公正性、包容性、法治性等特点,为现代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良性互动奠定了现实基础。现代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演进历程顺应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时代发展要求,随着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民主制度化程度的加深,二者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二者内里相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良性互动中,以政党协商、政府协商、基层协商和网络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路径选择,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以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基层治理和网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前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形式,现代国家至少应具备五个基本特性:合法的垄断权力、垄断税收、公共性、自主性和民主性.中国国家成长的历史逻辑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从专制王朝国家、独裁普力夺国家、全能型国家、后全能型国家,最终到一个现代国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国家与社会实乃一种互塑的动态关系.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现代国家建构应彰显其公共性、自主性和民主性,并努力培育一个自由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涂锋 《政治学研究》2021,(3):141-154+164
身份政治已日益成为西方政治的重要特征。身份政治在西方国家引发国民身份的普遍性危机,导致民粹主义和政治极化泛滥,冲击并削弱了整个治理体系,进而开启了政治衰败的进程。本文基于国家建构视角,梳理身份政治、国家建构、政治衰败等关键概念,立足历史与现实经验来解释身份政治引发西方国家政治衰败的一个基本路径。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是西方政治衰败的两个发生机制,而身份政治则是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关键一环。在当代西方国家,身份政治一方面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冲击效果,另一方面又放大了其制度自身的内部缺陷。身份政治激进化与制度性缺陷之间彼此震荡且相互强化,从而开启了政治衰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探究现代国家失败的原因,寻找防范国家失败的策略,是当代西方国家失败理论的核心议题。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理论路径和分析框架。从权力路径入手探索的学者们认为,国家权力过度干预直接导致"政府泡沫"的出现,在破坏市场的同时也将部分发达国家推向崩溃边缘。从能力路径展开研究的学者们指出,部分发展中国家最欠缺的是强大而高效的政府能力,政府质量远比政府规模重要得多。从权威路径反思的学者们认为,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力量的崛起,技术发展的冲击,正在使国家权威不可避免地衰落。一些学者从政治信任的角度,提出由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诸因素合力引发的政府信任危机是多数国家失败现象的根本原因。一些学者则借助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提出汲取性制度是现代国家失败的根源,这一制度无法带来长期、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当代西方学界对国家失败问题的最新思考,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聚芹  李宝林 《学理论》2012,(13):52-53
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伟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建构创新的经典,它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的指导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回答了“民主之问”,廊清了“民主迷思”。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价值与民主标准、民主方式与民主本质、民主体制与民主功能等六个具象维度上,在民主逻辑运行、民主发展空间等两个抽象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民主的超越与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6.
民主总是处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本文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民主何以总是处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并提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信任都有益于民主,信任与民主之间存在着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7.
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国家建构是一项重要的未完成任务。本文从与前现代国家比较的视角分析了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并认为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与前现代国家不同,这产生了现代国家建构的两项重要任务: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来看,党组织的发展是一个扎根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凭借组织优势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枢纽和治理能力的核心力量,为国家治理注入价值共识和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以党组织的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同时这个发展路径又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国家治理条件的变化也会反馈到党内,要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聚焦到领导国家治理的能力建设上来,由此形成了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任何调整,都要适应国家治理需要的路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自由、平等、博爱,公民对政府的有效控制,负责任的政府、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以及各种各样的公民美德是普遍的政治价值追求。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制度形式的优越性,而是国家机器在运转制度中的有效性决定了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和繁荣稳定。民主化浪潮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发生的有非民主政权向民主政权的转型,泰国是近代民主化的最早的一波浪潮,同时又是最不稳定的,通过研究泰国的政治文化特征,分析路径依赖下的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治理属于制度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民主的良性运转与治理的民主化在政治发展的视野中具有统一性,他们共同决定了制度体系的质量及其政治绩效,因而也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走向和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制度体系的再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治理过程和实施机制上的变革,治理现代化就是治理机制在压力之下向现代化的制度形态不断适应和契合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转换,更意味着我国高度民主的制度形态在现实治理过程中的落地和生根,是民主与治理的融合与统一。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唯有以民主规制治理、以治理适应民主才能根治发展困境,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