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动态角度,波里比阿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是相循环的,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只有建立混合政体才能使政治稳定,这种混合政体由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和保民官所组成,具有分权和相互制衡的作用,能够避免专制和独裁。这种思想对近代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离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萧公权的政治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法治政体问题。对这一问题,他主要展开了三个方面的讨论:根据法治的标准对政体进行分类,归纳出法治与专制两种不同且对立的政体类型;认为法治政体包含贵族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重点从历史与理论两个方面论证民主立宪政体所具有的法治政体的性质;专制政体则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政体为标本。以这些讨论为基础,肃公权思考了中国的政治病及其救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10)
康有为为实现其政治抱负,在碑帖艺术观上提出"变法、变体"。推崇魏碑而力荐唐碑,追求艺术上的古朴雄强之美,以救帖学妍美媚俗之弊,从中体现其政治上的审时通变维新思想,使碑帖艺术观和政治观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论晚清政体近代转型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政体近代转型虽然内涵十分复杂 ,但具有其自身特点 ,具体表现为政体局部改良与整体变革互动 ,新旧体制混存与融合递进 ,主体被动与主动并存 ,转型非根本性与根本性结合。这些基本特点表明晚清政体近代转型客观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 ,具有历史进步性 ;同时囿于时代性和阶级性 ,它又带有一定的反动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政体的民主集中制在国际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位置远远不能匹配其实践中的重要性,需要"找回民主集中制"。作为中国模式本身或者最核心制度的民主集中制,不但是一种组织良好的秩序,而且其在元理论上有诸多值得重新发掘之处,比如民主集中制所表述的真实的政治关系、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动态的结构性均衡特征、政治属性上的民主主义、文化机理上的集体之善、政治思想上的民本主义以及运行机制上的民主形式。在实践中,作为政体的民主集中制,不但是宪法上所规定的国家机构和央地关系的组织原则,还是改革开放之后政治经济关系、国家社会关系的事实性组织原则。更重要的是,作为权力结构的民主集中制同时还是决策过程的一般原则,做到了形式与过程的统一,这是其他现代政体所不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政治的终结”为分析框架,从革命打碎国家机器和重建国家机器的视角,以巴黎公社为原型,探讨政治系统在革命后社会的作用,阐释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与终极关怀。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和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政治形态;本文拟从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分析中,提炼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民主可以消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分裂,实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8.
9.
选举制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形式,随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胜利,已被历史地确立下来。现在,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是由选举产生的。随着各国政治生活实践的发展,选举机制和选举形式也不断地完善和变革,逐渐形成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形式.当前,一些人认为只有直接选举才能最广泛、客观、精确地反映全体选民的意愿,西方国家是直接选举,而我国是间接选举,因此,我们的民主不如西方。这是对选举制度的极大误解。事实上,西方国家并不都是直接选举,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几乎没有采用直接选举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发展是在历史形成的国情基础上所开展的现实运动,用以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必须以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正确认识为直接依据,并体现对现实国情的要求与改造,国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内涵十分丰富,是多种因素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思想史上,摆脱人治实现法治的一个关键路径,在于优良政体的探究。这一努力发端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完成于十七、十八世纪尤其是启蒙时代。在十七世纪中期的弥尔顿和哈林顿那里,古典的政体与法治思想得以传承并获得新解。而一些启蒙思想家则纷纷追求政治科学的哲学建构,其核心在于阐释优良政体的理论。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看来,法治无疑是其优良政体的基本构件和特征,从而政体科学成为其法治思想的哲学场域。从政体出发思考法治,导致法治政体思想在西方近代奠立起清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把本年度的"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颁发给上海社科院原院长张仲礼,以表彰他对中国历史研究以及中美学术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这是美国"亚洲研究学会"60年来首次把它的"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颁给中国大陆的学者。  相似文献   

14.
赵学琳  陆静 《理论探索》2007,1(6):61-64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是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不足以强大的客观使然,是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也与新中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分不开,与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直接相关,同时还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影响.因此,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法治政府是依法成立和依法运行的政府,具有法定性、有限性、公信性与服务性等基本特征。法治政府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精细化体制机制中起着主导和关键作用。当前,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中,面临着社会失衡失信失范、政府越位错位缺位、公众求公求廉求参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培育社会自治,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6.
发展伦理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人的生存需要是发展伦理的立论之本生存论哲学是对存在论哲学的革命。它用“人的生存”给“物的存在”以理解和意义 ,用可能性消解了必然性、决定性 ,用未来的价值取向整合了过去的因果决定。生存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发展伦理学的关键。发展伦理学是生存论的伦理学 ,立足于人 ,提倡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则是存在论伦理学 ,立足于生态科学规律 ,提倡自然中心主义。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也是立足于存在论的。从存在论上讲 ,人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也是不成立的。但存在论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并不影响生存论上的人类…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讨论的持续升温“,文本”本身的特殊性是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文本或者没有发表,或者是草稿,或者写得非常简短以至显得有点语焉不详,这些为后人对有关问题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三个文本的仔细解读,试图揭示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真实思想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其中对有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论优化公共服务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精干、节约、高效、廉洁的“廉价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建设的目标。而如何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是当前公众对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两方面对政府公务服务改革作出一种建设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结果。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发展过程来看,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选择,但最终能变成现实的只有一种。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1)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有极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例如在社会意识学说方面、"五项因素公式"的提出方面以及关于地理环境学说方面等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创造了很大的社会价值。不仅是在俄国,甚至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普列汉诺夫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