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强大惯性力量,构成了以"家国"为网络的血缘乡村社会结构,而血缘村落又以宗族关系为核心力量,建立起了共同的地缘关系,由此形成了宗族大院的民居形态。师家大院,是在师氏家族构成的血缘宗族村落中建立起的大院民居形态,在中国传统伦理制度和封建宗族文化的综合作用下,结合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出了血缘宗族纽带中的窑洞民居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
宗法秩序作为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固定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生活与政治发展进程。当代中国中的宗法秩序,呈现了从镇制到回潮的命运起伏。尽管根源于传统农业经济与社会生存方式的宗族秩序与宗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它有着"历史的惰性力"。然而它的一定程度的时代性价值,亦加强了它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毋庸置疑,宗族秩序将长期存在,由此决定了乡村治理与宗法秩序将长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状态中,即基层行政的发展无法摆脱宗法文化的影响,基层行政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规范宗族活动及其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产生,具有其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历史基础。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宗法血缘制社会的政治基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文化思考构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贪贿盛行的社会现实是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廉政价值取向的君本性与廉政价值的工具化、廉政实践主体的单一性与实践基础的薄弱性、廉政实践模式的德治主导性与廉政治理的人治化等,构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基本特征。实现传统廉政文化中廉政教育文化、古代清官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廉政监督文化和反腐惩贪文化等主体内容的现代转化,对于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蒙枝茂 《学理论》2011,(13):25-26,35
宗族是农村村民以其共同的血缘性和地域性自发形成的一种特殊性的群体组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土崩瓦解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广大农村政治上开始推行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之前被严重打压的宗族及其滋生的宗族文化趁机开始复兴。宗族及其文化在农村的复兴活跃,对当前农村实行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生成过程中,以血缘家庭为出发点,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以性善为逻辑起点,生发出血缘、情感、入世三个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家族的血缘情感是一切道德情感的源泉,从"亲亲"向"亲人"推演,推己及人,于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生成的有机结构中,突出了血缘本位和家族本位。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模式中,以儒家的入世为主流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为补充,构建起人生的退出机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结构各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实现了文化精神上的自我生成和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6.
代云 《学理论》2009,(5):24-25
墨学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宗法制出现危机;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表现为西周礼乐文化出现形式化、僵化的现象,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脱节。墨子继孔子之后对西周遗制进行批判,包括了对血缘政治、对礼乐文化、对“天命”观、对丛林法则以及对国家合法化暴力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张晓晶 《理论导刊》2012,(9):50-52,84
宗族在乡村治理中正在以"非正式治理者"的角色发挥着作用。宗族不仅通过本身的组织,也通过村庄权力网络中的其他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村庄的治理。作为传统资源,宗族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能实现"传统的现代转换",将有助于我国乡村社会民主政治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亲情色彩,亲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现在乃至未来。由于在国家制度的形成中保存了浓厚的血缘因素,中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亲情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不可化解的血缘家族情节。这种文化与民主政治的平等价值难免产生矛盾与冲突,在权利使用方面难以抵制人情、关系等消极影响。但亲情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她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资本基础,也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沿着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这一研究视角,以血缘联结与经济分化的二维变量,考察了北镇的村庄社会结构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北镇的村庄呈现低度的村庄社会关联,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联薄弱、经济分层日益凸显,是一种分散且分化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形塑了激烈的派性斗争,富人主政日趋普遍化;农民转向自我中心的个体本位,权利与义务失衡,村民集体行动能力薄弱,村庄治理陷入公共品供给"搭便车"、农民谋利型上访凸显等困境。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宗族两面性及其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宗族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宗族价值观和村民自治的民主精神之间存在本质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农村宗族的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制衡性力量,帮助农民抵御地方政府和黑恶势力的不正当干预,从而保障村民自治的正常开展。随着村民自治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开展,宗族和村民自治的民主精神之间的本质性矛盾将日渐凸显。未来宗族将逐渐退出农村政治领域,蜕化为以血缘为纽带的文化组织。  相似文献   

11.
家族组织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今天,也还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家族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传播为家族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精神动力和情感沟通;另一方面,家族组织也以其独特的权力结构和族产制度,分别为家族传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泛家族主义影响下,李锦记集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既实现了经典公司治理理论的两权分离,也没有将控制权完全让渡给职业经理人,但有效避免了股权分散、内部人控制、代理成本较高和难以规避外部风险等现代公司的治理弊病。这种成功得益于李锦记将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组织理性结合起来,以家族主义信任和家族价值观作为非正式制度,加强家族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同时以经济理性和契约精神等西方先进经营理念进行正式制度建构,减少儒家伦理的亲缘主义对企业经营的不当干预。在"思利及人"的儒家价值观驱动下,李锦记发展出一种去中心性的"自动波"领导模式,是本土企业探索"无为而治"的一种积极尝试。李锦记的经营经验表明,泛家族主义与"思利及人"的儒家伦理在节制资本的逐利本性与侵害行为,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现代公司治理与经营并非只有美国模式可以依循,融通中国家族主义与西方经理主义,寻找儒家伦理节制资本缺陷的制度途径,则可能发展出一条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民族智慧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利益多元、需求多样、矛盾纷杂,良好的乡镇治理仅依赖于政治化的组织与资源是难以达至的。乡镇政府治村应避免刚性的行政强制,更多的坚持"民主"原则,采用"谈判"、"协商"的方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特别是整合农村内生性组织资源。而江西港村"房"作为一种由传统宗族演化而来的半现代性组织,兼具传统宗族的文化性功能与一定程度的现代性的组织功能,在镇政府治理港村事务中扮演非正式主体角色。因此,探讨房组织这一农村内生资源在现代乡镇政府治村视阈下的角色,以及如何有效整合,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界对相关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而以"家政文化"概括这些与家庭治理相关的内容,更具有整体感、包容性和规范化。"家政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义重大,是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治之基石。近年来,"家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承载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界对相关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而以"家政文化"概括这些与家庭治理相关的内容,更具有整体感、包容性和规范化。"家政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义重大,是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治之基石。近年来,"家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承载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2)
改革开放以来,宗族组织逐步"复兴",这已成为我国村镇地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宗族组织给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建设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如任由发展会逐渐影响我国基层政治安全与稳定。我们应正视宗族问题,积极引导村镇宗族朝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的宗族复兴对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有着双重的效应。一方面,它填补了村治的若干空白,一定程度地稳定和维持了乡村公共秩序,发展和维护了乡村的公共利益,并满足了社会变迁中的村民公共情感。另一方面,它又销蚀了乡政公共组织的权威,迟滞了乡村法治的进程,并影响着人的现代化,对乡村民主治理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宗族复兴与乡村治理的这种双面关系,使得我们在谋求乡村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全范围地统筹规划。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乡村社会适当扩张国家权力的影响,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消减农民的地缘情结,必须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现代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莉 《理论导刊》2007,(7):107-109
明清时期乡里制度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保甲制度的普及;而在家族治理方面的显著特征是族规的盛行。两个现象在同一时期出现,也许带有某种历史的偶然性,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这两个现象,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权力渗透与控制。  相似文献   

19.
家族化倾向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中 ,一些地方兴起的家族化倾向思想严重阻碍了乡村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家族思想的兴起主要源于封建残余、居住特点、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因素 ,要消除家族化倾向对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 ,必须消除封建残余思想 ,铲除滋生土壤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 ,发挥基层政权化公共服务职能 ,从而逐步弱化农民对宗族组织的认同、归属与依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礼"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