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彭州市丹景山镇花村街的发展治理现状的调查,结合社区营造理论,从"人""文""地""产""景"五个维度总结特色街区创建方法。花村街实现了街区面貌、人居环境、产业业态的全方位提升,形成了"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组织、业态跟进"等一些具体经验做法,对特色街区创建和基层治理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推动民营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聊城市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以"项目扶贫"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扶志扶智"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以"公益服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以"能人治村"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在民营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具体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党政部门的政策宣传和引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人士的理想信念需要强化,民营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乡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深入研究"聊城模式",总结"聊城经验",对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黄振桓 万育瑞)近日,百色市出台《百色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整合资源、合理配置、规范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到2016年底前,百色市建立健全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所有行政村(社区)加挂"××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牌子,与村(社区)"两委"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同时,对做好村级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加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强化村级劳动保障平台管理以及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中央发布的20个"一号文件"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一号文件"有关乡村治理政策的演变轨迹与关注重点,主要包括村民自治制度完善与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乡村治理多元化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未来的乡村治理政策,应着力于进一步完善与乡村社会治理相关法律、加大财政支持、加强民主监督机制、继续创新多元化社会治理机制、挖掘乡村社会内部治理资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青年人才加入乡村社会治理等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乡村治理模式历经建国初的"乡(村)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模式与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模式等几个阶段的变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乡村治理模式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由"单中心治理"模式走向"多中心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6.
"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然而,学界对非枫桥地区传统文化治理经验缺少深入研究。通过对"枫桥经验"传统文化治理资源的梳理总结,以H省中部B村为考察对象,深刻揭示非枫桥地区传统文化治理经验和路径。研究发现,非枫桥地区在新乡贤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乡俗民约等方面具有潜在治理优势,但也存在缺乏政策机制保障、法治思维规范和先进价值观引领等困境,需要通过机制保障、法治规范和价值引领等路径,重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资源,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殷切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布局,明确"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民族团结进步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齐心协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全面创建"平安城市、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开展好"美丽幸福家园""提升人居环境"活动,实施好"兴边富民""边疆美丽乡村示范"等行动计划。云南各地涌现出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和谐发展典型示范,彰显祖国大家庭各民族和睦相处一家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发挥好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强村民自治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随着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村民自治过程中普遍存在村民对村庄事务关注度较低、自治主体结构失衡、自治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关注度;建立体制机制,积极吸纳人才;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自治水平;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治理效果来优化村民自治路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吸引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落实好《乡村振兴促进法》,助推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初期,我党展开了对《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的学习,以理论阐述、理论批判、联系党史为主要方式,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话语,包括"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和"掌握工作中的中心环节"等;话语建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水平;启发了知识分子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推动了普通民众接受和拥护新政权。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村干部贪腐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大实践命题。通过分析社会转型期村干部贪腐的特征与多维成因,基于总结各地村贪治理创新实践及其经验,村贪治理的法治思路是要推行"制度立法、规范执法和文化普法"建设,其具体治理路径就是要推进村干部反腐法规与制度建设、落实基层民主制度与监督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以及强化基层廉政文化和法治教育来治理贪腐。  相似文献   

11.
以"身份"为分析视角,以"雷洋"网络事件为切入,对网络事件的发生、发酵和传播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网络事件的生成具有明显的身份动员特征,包括身份识别、身份区隔和身份认同三个过程,具体运用了"装可怜""拉仇恨"和"提声望"等选择性身份动员策略,这些策略的实现既是"苦难""污名""标签""声望"等符号、文化、规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又受到网络媒体的无形推力,更受到社会结构转型的影响。重构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身份对于优化网络事件治理、明确不同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两个彝族村寨的村干部、公共权威与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类型人群进行深度访谈,观察、分析和总结两个村寨的乡村治理实践理路。研究发现,虽历经转型,但乡村本身所蕴含的内生治理资源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治理功能,在协调大小传统关系、重塑乡村权威规范、助力移风易俗、凝聚乡愁力量、强化情感认同、团结乡村民众、构建和培育乡村共同体意识、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传递道德价值、维系乡村秩序、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表现出与时俱进自主调适的时代精神。新时代要构建完善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善治和实现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国家正式制度安排与法理资源的输入,还应借助乡村传统内生秩序力量,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高度重视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发掘、传承、保护、整合重构和充分盘活。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型村庄,家庭发展的压力排斥了年轻精英参与村庄治理,负担不重、有德有才、积极性较高的老人成为村治的主体。多元自治组织通过赋予老人参与村治的身份完成对老人的动员,在国家治理任务和乡村自治任务分类治理背景下,老人治村的作用机制在于协调利益、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而且行政配合自治的关系模式也维持了村庄自治系统的良性发展。负担不重的老人作为村庄"经验的财富"通过在促进项目落地、发展村庄经济文化生活和维持村庄秩序规范上发挥重要的治理作用。从基层治理的群众路线和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应积极将负担不重、有能力的老人动员到村庄治理中来。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是指基于政治治理的视角,对国家在"乡政村治"方面的机制研究,是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我国乡村治理机制的实际,研究新时期构建乡村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新时期乡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做实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涉及民生福祉,是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是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基层社区青年就业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工作,从目前情况看,社区青年就业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6.
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有关"新乡贤"纳入乡村治理版图的研究从未间断,学界将"乡贤回归""新乡贤"下乡视为政府主导下的精英结构再造工程。针对"新乡贤"的产生可以从政策招引、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三个角度作出合理解释,另外对新乡贤群体的组织形态——"乡贤理事会"的运作机制及其绩效进行讨论,发现目前新乡贤有效治理的运作模式属于"吸纳性治理"的类型,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治理资源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相互耦合,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外生权威缺乏与内生权威式微的双重困境,实现乡村治理中自治、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理清乡村振兴的短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六盘水"三变"模式、安顺"塘约道路",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程,以实施新治理、建立新秩序、培育新农人、提升新农业、建设新乡村、创造新生活等为着力点,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法治乡村建设存在涉农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乡村行政执法力量有待加强、司法参与乡村治理参与度低、乡村整体法治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完善涉农法律规范体系、提升乡村行政执法能力、推进司法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普法宣传实效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9.
以协商促治理,是浙江基层治理特别是乡村治理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先后创出了温岭民主恳谈和新枫桥经验、武义村务监督、桐乡"三治"融合等做法,其中大部分已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村级治理既不能一"选"了之,同样不能一"商"了之。面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浙江省村级治理集成创新的考察,这一演进路径可以概括为:村级小微权力规范体系+村民说事+乡贤参事+文化礼堂+乡贤馆——在党建引领下稳步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方向迈进。这样环环相扣、层层补位,使得治理的靶向更为精准,治理体系更具系统性、明确性和有效性,基层协商在有效推进乡村善治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其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既是目标也是路径。统一战线在乡村协商治理中找准定位不越位,就一定能发挥独到的积极作用,有效破解基层统战工作边缘化、空心化、碎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评奖活动中,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荣获"优秀学报""优秀栏目""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装帧设计"全部五个奖项。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是云南省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统战类学术期刊。近年来,云南社院学报以贯彻落实《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等重要文件为契机,紧扣新形势下社院科研工作的新发展、新定位,围绕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