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安事变看毛泽东的高超统战艺术金玉芳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中共和毛泽东来讲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突发事变。中共和毛泽东从全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处理这一事件,凸现出毛泽东处变不惊的人格魅力和驾御全局的智慧,显示出炉火...  相似文献   

2.
首都各界人士1996年12月12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集会,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纪念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西安事变是一件大事,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纪念它,就是要弘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  相似文献   

3.
谢葆真14岁加入中共,15岁与杨虎城步入婚姻殿堂。婚礼上谢对杨说:“我不要你山盟海誓,只要你革命就行!”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与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杨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逼蒋抗日,使西安事变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捩点。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为迫使蒋介石放下内战的屠刀举起抗战的大旗,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夜,国民党中央接连召开会议,决定何应钦任讨伐军总司令,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示纲纪。南京方面做出的这一反应构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  相似文献   

5.
早在1946年,周恩来同志就指出:“西安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蒋介石抗战是张、杨两将军顺应人民公意逼成的。”“这段公案,人民会起来给以正当的裁判。”正是基于这一精神,周总理在西安事变20周年时,亲自把当年参加西安事变的有功将士邀请到北京开纪念会,并一一相问,妥善地安置了那些被他誉之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人的工作与生活。凡参加过那次会议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士们,均以此为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蒋介石蓄意发动的皖南事变,使第二次国共合作出现全面分裂走向,全民族抗战陷入空前黑暗的时期。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解决皖南事变对国共合作乃至全民族抗战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坚定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周恩来同志肩负着党中央的委托,领导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重庆,以自己高超的斗争艺术在党的统战工作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一借着身处国民党心脏地带的有利条件,周恩来同志运筹帷幄,同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正面交锋。他坚持原则,机动灵活,充…  相似文献   

7.
通向全民族的抗战之路(五)──西安事变杨惠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首先在西安举行一一一f谈判。本来,在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已当面向周恩来表示: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但是,在张学良送蒋被扣后,周恩来再去南京,蒋介石是否遵守信义,已...  相似文献   

8.
时事学习     
西安事变6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首都各界1996年12月12日上午举行集会,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纪念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和完成祖国统一的总目标上来。这样,我们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江泽民说,60年前,我们的祖国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民族危难。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痛感“国权凌夷,疆土日蹩”,对蒋介…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向在西安事变中作出贡献的爱国志士们,向所有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前辈和牺牲的先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加快侵略步伐,加紧进攻华北,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在国家、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和爱国赤诚,毅然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及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力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成功解决后,为了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周恩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改善国共关系的契机,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在重庆期间,他是沈钧儒、张申府、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人必常常自豪地说:这次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蒙受百年屈辱后对外来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起了中流批柱的作用,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力量。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面来探讨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一、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的形成和实施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灭亡中国的既定侵略计划,积极准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6…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对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之一,就是使得中国当时的军事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西安事变后,中国开始了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的格局转变;南京政府同中国国内其它各种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由矛盾对立开始向合作抗日转变;西北地区三位一体的军事联合关系解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抗战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有了中共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先锋模范作用将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引入科学的轨道,并注入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铸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全民族焕发出足以战胜强敌,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的湖南抗日救亡运动范忠程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神圣抗战。侵略者的炮声,震醒了中华民族,也唤起了湖南人民的觉醒。九一八事变不久,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省普遍兴起,省会长沙成了湖南抗日救亡的...  相似文献   

15.
《春秋》1995,(4)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中国人民英勇奋起,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浴血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最为壮丽的一页,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增添了辉煌。中国抗日战争的厉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成为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八年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消灭日、伪军一百七十一万五千余人,其中日军五十二万七千余人。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指战员伤亡六十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六百余万人。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19)
<正>"九一八"事变是民族屈辱的记忆,更是全民族14年浴血抗战的发端。今天,在昔日抗联战士浴血奋战的黑土地上,在祖国心脏的卢沟桥畔,在全国各地凝结着每个民族记忆的抗战故地,警钟再次鸣响,人们再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誓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相似文献   

17.
通向全民族抗战之路──国共为共同抗日谈判前后(一)杨慧清本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国内国共两大政党正兵戎相见、水火不相容之时,强邻日本打进了中国。怎么办?是在自残、他残中消亡?还是全民族同心协力、抗日救国?终于,中国选择了后者。当...  相似文献   

18.
正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逝世于美国檀香山,走完了他漫长而传奇的一生。他的大半生岁月在囚禁中度过,但他的名字始终没有被埋没,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功绩,已经彪炳史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给予张学良高度评价,盛赞他是民族英雄。1991年,张学良获得自由赴美探亲,开国上将,曾担任过国家铁道部部长、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将军在美国纽约秘密会晤了张学良。  相似文献   

19.
71年前,张学良、杨虎成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以突遽的兵谏形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宏愿。这一宏愿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军广大官兵的心声。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些力量的总和是推动张学良发动事变的基础。但是,事变中驻洛阳东北军炮兵6旅旅长黄永安,却在接到张学良密电后泄密他人,使西安事变险象环生,并对西安事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早期的刊物(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制造事变,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策动了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8月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