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国党校系统“邓小平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研讨会述要新山8月8日至8月13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淄博市委在淄博联合召开了全国党校系统“邓小平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研讨会。近百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进全国党校系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究,做好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的准备工作,中央党校决定10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党校系统理论讨论会。8月26日中央党校校委会议讨论批准了科研办公室的筹备意见。 这项工作是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党校系统科研协作会议上确定的。3月下旬和4月上旬,各省市也分别召开会议作了布置。各地党校对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筹备这次会议,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很多教师踊跃报名撰写论文,参加国情调查。现在,各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党校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立山东省党校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于1994年3月15日在山东省委党校成立。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省党校系统包括省委党校、地市委党校和大型企业党校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共50余人。会议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  相似文献   

4.
10月25-27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主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在我院隆重举行。省人大副主任、民建省委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赵龙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廷华、原副院长甄小英,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邵军出席会议,院党组书记冷祥初主持会议。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度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  相似文献   

5.
由中央党校牵头,全国省级党校、计划单列市党校和部分企业党校领导和电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国省级党校电教工作会议,于1992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在厦门市委党校召开。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王聚武同志到会并讲了话,教务部副主任丁云本同志作了题为“发展电化教学,把党校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的报告。这次会议的宗旨是,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党的十四大精神,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回顾总结近年来党校系统的电教  相似文献   

6.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度重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发展了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此,2006年10月25-27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切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度重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发展了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此,2006年10月25-27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切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度重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发展了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此,2006年10月25-27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切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度重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发展了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此,2006年10月25-27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切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度重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发展了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此,2006年10月25-27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切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相监督”理论准备不足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度重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发展了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此,2006年10月25-27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切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度重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发展了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此,2006年10月25-27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隆重举办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全国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部分省市党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切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党校系统纪念建党70周年理论研讨会,于5月14日至16日在山西省委党校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现代中国的历史性选择”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月5日至9日,广东省党校系统在汕头市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辩证法”研讨会。来自全省的省、地、市、县党校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专家和部分哲学工作者共57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下面四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吉林省社联、吉林省哲学学会、吉林省委党校等单位发起召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发展理论讨论会”,于1993年1月9日—15日在吉林省委党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党校系统1992年理论讨论会前不久在株洲市委党校召开。省委党校及全省各地、州、市党校的有关领导和教研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本质、解放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相似文献   

17.
全国党校系统科研协作会议述要田应奎由中央党校主办山东省委党校协办的全国党校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于1994年9月8日至12日在山东威海召开。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深入开展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工作和组织工作,加强...  相似文献   

18.
试论政治文明的内涵及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政治文明概念是江泽民近年来的新贡献。在 2 0 0 1年 1月 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他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 ,属于精神文明”。这是第一次使用政治文明概念。 2 0 0 2年“5·3 1”讲话 ,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 0 0 2年 7月 16日 ,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 ,江泽民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 ,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十六大报告中…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月13日至15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与四川大学马列教研部、四川省社科院科社所在成都市委第二党校联合召开了“苏联演变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讨论会”,四川省有关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现将讨论会的主要观点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全国党校纪念建党70周年理论研讨会于1991年5月21日至26日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参加会议的理论工作者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约15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同志回顾了中国共产党70年的光辉历程,探讨了当前一些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现将主要观点述要如下: (一)关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