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立现代行政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树立现代行政法治观念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应当树立宪法至上、尊重人权、行政权限、行政民主、行政服务、程序法治、政府诚信、接受监督、权利救济等现代行政法治观念;年轻的行政公务人员还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法治发展观;对于能否建立起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问题,应在科学认识基础上树立坚定信心并作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当下我国行政管理新举措层出不穷且争议甚多,应当客观和全面地加以观察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以法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宽容和冷静的心态来对待当下的行政管理新举措及其争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而树立现代行政法治观念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应当树立宪法至上、尊重人权、行政权限、行政民主、行政服务、程序法治、政府诚信、接受监督、权利救济等现代行政法治观念;年轻的行政公务人员还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法治发展观;对于能否建立起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问题,应在科学认识基础上树立坚定信心并作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安全有序、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的法治社会,建立完善、有效的行政救济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我国现有行政救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与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足,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应该从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政、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完善行政救济立法,保障行政救济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等方面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出入境边防检查法治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当前,出入境边防检查中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庞大,涉及面广,变化频繁。由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存在效力问题与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制度方面的缺陷,因此,应当通过加强出入境立法工作,完善程序和实体方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做好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工作,以提高边检机关的执法权威和执法能力,维护出入境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尹修华 《工会论坛》2007,13(4):134-135
法治行政意味着法律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具有至上权威,行政权力的运作受法律的支配,对行政行为司法部门有权进行合法性审查以及适当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实行法治行政,必须遵循行政行为以法律为界线、行政法规和规章不得代替应当以法律规定的事项、法律的平等保护、行政救济、职权与职责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法治政府的建设卓有成效的时期,能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就需要透彻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依法行政不仅要围绕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更要注重建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行政管理活动中失当行政行为引发行政纠纷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及行政投诉举报等救济方式是否能构成常规的、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渠道,需要重新梳理整合救济手段,构建适当有效的救济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监督行政行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私权。  相似文献   

7.
行政法治的实现不仅需要司法机关的事后裁断与救济,更需要行政机关的事前防范与引导。正如行政裁量从未是"自由"裁量一样,裁量基准也不应当逾越法度,逃避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8.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国家政策由“依法行政”转向“法治政府”时,作为指挥棒的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要求也从依法依规到兼具执法质量和效能。以此为契机,各地政府推行“蜗牛奖”评选及“依法行政考核”等试点,旨在营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干担当的氛围,实现更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然而,法治政府语境下公务员考核制度仍存在顶层设计不优化、考核主体不明晰、考核程序不科学及考核结果不区分的问题。因此,针对公务员考核应当确立服务群众的基本理念,遵循依法考核及行政效能的基本原则,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立法并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依法行政理念指导下的行政服务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行政理念及实践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展开的重要时期,包括职权法定、法律优先、法律保留、依程序行政、承担法律责任等内涵。依法行政是行政服务中心必须依托的一项重要法治理念。依法行政理念与行政服务中心的时代契合点在于政府行政文明的提升、法治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推进。依法行政理念指导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应当依法设立、运行、全面监督以及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县级法治政府建设在我国的整个法治政府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加强县级法治政府建设,应当明确建设的目标和途径。县级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是“张民本”,即实现“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执法为民、执法有情和执法为辅。县级法治政府建设的途径,是“慎公权”,即谨慎运用政府权力,适当限制政府权力,严格监督政府权力,为此应当做到行政合法、行政限权和行政透明。  相似文献   

11.
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在完善立法的同时,确保行政法治是治本之策。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准确、政府决策参与的广泛民主、行政执法过程的合理合法、行政救济途径的畅通有效、行政问责结果的公正严厉五个方面入手,能够形成规制行政的法治链条,有效预防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同时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应对,有效化解和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12.
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在完善立法的同时,确保行政法治是治本之策。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准确、政府决策参与的广泛民主、行政执法过程的合理合法、行政救济途径的畅通有效、行政问责结果的公正严厉五个方面入手,能够形成规制行政的法治链条,有效预防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同时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应对,有效化解和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行政不作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与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悖。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不作为呈现出多种新的表现形态。论文从行政权本位、政府机构职能交叉、部门利益驱动、权利救济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深刻剖析我国行政不作为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行政不作为的法律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内部行政处分行为是否可诉即是其中之一。从行政法治主义、司法最终原则等理论基础出发,并参考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内部行政处分司法救济的欠缺、国家公务员合法、正当权利受到损害无法得到司法救济的现状进行探讨。应当给予内部行政处分行为的相对人,即国家公务员,以司法救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于晓娜 《工会论坛》2009,15(2):142-143
行政诉讼又称司法审查,对于行政主体而言,是一种法律监督制度,对于相对人而言,行政诉讼则是一种行政法律救济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的功能,是指行政诉讼制度对社会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对行政诉讼功能的认识应当放在公民与国家、行政与司法、国家进步与法治协调发展的大框架下来考察。因为一个国家有无行政诉讼法律制度、行政诉讼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该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治的水准。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趋势,导致公民与国家管理活动之间的冲突增多,使得政府有义务对许多社会和经济弊端提供补救。行政诉讼制度旨在使作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与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人、组织之间的关系达到法律所期望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行政问责是对政府责任进行全面追究的一种监督机制。在日渐明晰的内涵、要素与功能的基础上,行政问责的规范效应的发挥与制度价值的实现最终有赖于一整套精确完备且有较强操作性的运行程序和制度模型,并实现行政性问责向程序性问责的实质性转变。根据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与行政生态,行政问责的制度模型应当包含行政失范行为的发现、政府责任的解释与评估、政府责任的追究以及行政问责的救济等若干运行环节。  相似文献   

17.
行政权力行使之后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引起各种行政纠纷,应该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法律途径得到解决。由于现行行政救济法律法规制度存在不足,导致有些行政纠纷难以得到解决,应当加以完善,各种行政救济途径的救济范围应当互相衔接,救济程序应当体现公正,救济终结机制应当建立。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坚持执政为民,建设法治政府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那么首先需要的就是树立现代行政法治理念。法律权威至上、服务理念、尊重人权的理念、有限权限理念、责任理念、诚信理念、监督理念、程序法治的理念、权利救济的理念、行政民主的理念构成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行政应急性原则和公民权益保障原则是行政法的两大重要原则,在行政法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的管理与处置中,由于行政应急性原则具有的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与公民权益保障原则发生现实冲突。建构行政应急原则与公民权益保障原则的平衡机制须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完善行政过程中保护公民权益的相关制度,建立突发事件下公民权利保护的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西方行政法治发展的二百多年间,伴随着行政权功能理论的变化和行政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行政法治不同的时代特点,当代世界行政法治也体现出公私利益并重保护的价值取向、以行政程序法典化从而实现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变迁、法治精神所要求的行政手段多样化以及行政法治保障救济机制日益完备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