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弼时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对党和军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并亲身培育了独具首倡意义的木黄会师精神,体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正确的政治原则、求实的思想方法和灵活的斗争艺术。从黔东红色革命,阐述了任弼时关于保持和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增强党性观念等方面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2.
木黄,这个原本不经意的小地名,在地图上都难以查找,因为有了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会师,使得它浓墨重彩,在中国革命长征的史册上挥洒了极为厚重的一笔。1934年5月中旬,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从彭水西渡乌江进入贵州。  相似文献   

3.
木黄会师是长征中第一次会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首创意义,在学术上可以建构木黄会师学,以丰富长征史的研究。由于木黄会师表现出红军长征的决征、决胜、决断、决善的特点,提出木黄会师学,具有在军事战略智库、铸军强魂精神及政治、思想和组织伟力、共同体认同等方面研究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4.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六次重大会师的第一次。它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历史过程可这样定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导引点;木黄会师后展开湘西攻势是直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而两军团反"围剿"及战略转移,牵制了敌人,极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长征历史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铜仁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人文旅游资源。有铜仁龙舟艺术之乡、思南花灯艺术之乡、德江傩戏艺术之乡、玉屏箫笛艺术之乡、松桃滚龙艺术之乡、印江书法艺术之乡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印江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德江中央湘鄂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石阡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议会址、石阡困牛山百名红军将士集体跳崖壮烈牺牲遗址等红色旅游文化,还有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6.
1934年5月中旬,红三军进入黔东地区之后,认真总结湘鄂西苏区宗教工作经验,结合黔东民族宗教的特点,打破"左"倾教条的桎梏,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地分析实际情况,提出了正确的宗教政策措施并付诸实践,赢得信教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巩固和发展了新苏区,为丰富完善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标志红二方面军基本形成。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下,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红二方面军领导集体,经受了系列重大革命斗争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组织力量。  相似文献   

8.
以黔东神兵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革命历程为主线,对黔东神兵的历史渊源、传播路线、分布、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等进行了多维度考察。黔东神兵运动与黔东傩文化渊源极深,是一种本土文化传承的斗争形式而非外来;黔东神兵运动的起点是1930年夏秋在沿河后坪初兴,而非1931年秋的德江稳坪;黔东神兵运动的本质是新旧转型期间的农民出路问题;神兵不仅仅是一种自卫武装,更多集合了诸多社会功能;黔东神兵运动是一次落后民族地区的思想启蒙运动,加速了黔东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在与红三军亲密的革命联合过程中,黔东神兵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沿河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1934年5月,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沿河。5月31日,红三军攻占沿河西城,并于6月1日凌晨攻克东城。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创建黔东根据地。在此之前,红三军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和敌人的大举"围剿",湘鄂西根据地完全丧失,红三军由2万多人锐减到只有3千余人。  相似文献   

10.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苏维埃革命亟需复兴之时,它发挥了"细而健"的战略贡献、"分到合"的建制创举、"舍与取"的行动支持等重要作用,历史地承接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大使命,并共同孕育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1.
黔东铜仁与南昌起义的主力军之贺龙二十军,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关联。贺龙部队经"黔东休整"汲取前进的宝贵力量,发展为完整建制地参加南昌起义的重要主力;北伐征程中的"黔东战士"坚强可靠,归建于人民军队早期第一批多民族革命武装力量;南昌起义积淀的"黔东因素"的持续发酵,对后南昌起义时期湘鄂川黔地区苏维埃革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黔东区情区位以及黔东经济和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发展要素互补的论述,立足黔东经济在武陵山区率先发展、后发赶超的战略思考,分析黔东经济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加快推进武陵山民族团结模范区的黔东经济无缝对接、顺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民主革命思想在黔东传播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在同盟会影响下民主革命思想在黔东得到广泛传播。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黔东仁人志士在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如松桃县乙未科举人戴人俊与本县黄延祚、杨思森、朱文彩、徐子强、李应先、蒋义云等先后加入同盟会,并于1910年成立同盟会松桃分会,积极传播  相似文献   

14.
铜仁红色革命历史是与贺龙、周逸群等人的早期革命活动相联系的,尤其是贺龙率部两次驻军铜仁,六千黔东子弟追随贺龙征战北伐及参加南昌起义。碧江是铜仁红色基因的早期孕育地,这为贺龙率工农红军后来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战略性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革命文化是黔东宝贵的文化基因。充分认识黔东红色文化的价值,并对其准确定位,增强自我认同和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加强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发掘和整合,有利于促进黔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6.
黔东、黔东南山水相连,是红军转战和长征经过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红军和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著名的黔东革命根据地,为贺龙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和任弼时、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休养生息、发展壮大,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黔东根据地包括石(阡)镇(远)黄(平)根据地。换言之,石(阡)镇(远)黄(平)根据地是黔东根据地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影响现代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事件。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黔东优秀儿女,在民主革命汹涌大潮中显示了自己的不凡。以席正铭、周逸群、旷继勋、李光庭、严希纯等为代表的黔东进步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分赴各地寻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黔东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以来,黔东人民谱写了革命仁义的光辉诗篇,它包括同心合德,无私无畏、抱德炀和,平等包容、崇德弘毅,奋勇争先、义以为上,果行育德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仁义黔东在武陵山地区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黔东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前的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随着国家武陵山开发战略的实施,黔东革命老区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争取设立黔东革命老区发展试验区,走贫困山区的极贫困地区连片组团发展模式,使之成为武陵山区开发的重点突破口,探索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黔东"神兵"组织是黔东北人民在封建军阀和地方官僚的剥削压迫下成长起来的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的农民武装组织;红三军是贺龙、关向应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一支革命武装。红三军进入黔东后,革命联合当地的"神兵"组织,这是一场偶然的相遇,更是历史潮流发展下双方出于现实诉求的必然结果。文章试从红三军与"神兵"两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探讨双方实现革命联合的历史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