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重庆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特殊的市情和面临的艰巨任务,决定了重庆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促进西部循环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重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是: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建设生态乡村;发展循环型工业,建设清洁生产基地;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和绿色消费;构建"绿色三峡",建设生态库区;实施"生态重庆"工程,构建重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加快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庆循环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构建绿色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从而促进重庆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省提出围绕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让绿色发展成为多彩贵州的主旋律。作为贵州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铜仁市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当在奋力创建新时代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中,重点要做好"五个示范"。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先行示范。铜仁发展绿色经济有得天独厚优势。神奇的梵净山,覆盖全域美丽乌江、锦江水;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泉水,青翠的  相似文献   

3.
"后小康时代"的内涵意蕴并不仅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历史发展的"前瞻性"概括,而且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所遗留的问题与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反思性"展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文化治理"中的"文化"不仅充当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客体,"治理"与"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文化治理"通过一种嵌入式治理的方式内在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作用,推进着"后小康时代"的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4.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应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十堰市城管综合执法局按照"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总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目标,大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双十星"争创活动,制定履职尽责工作项目清单,扎实推进履职尽责工作,为城市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今年以来,十堰市城管执法工作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城市定位和五城联创攻坚目标,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三维纲要",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兴市方略为引擎,注重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不仅有深刻的认识,还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今铜仁市正在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绿色之路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生态观入手,分析前人留下的生态智慧,探讨铜仁的生态建设,并借此推动铜仁的绿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等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使得前期的"科学"和"民主"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中国社会以及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被看作是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的,一位使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先生—"马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和"马先生",意蕴丰富,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形成了"五四精神",并为其中主要的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内涵;极大促进了民众的精神觉醒,特别是对青年一代产生了深刻影响;极大推动了真理的传播,特别是推动了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而且它们还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民主精神促进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科学精神推进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美丽南宁"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生态文明视野下"美丽南宁"建设从根本上看是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问题,要建设真正的"美丽南宁",就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美丽中国"是"绿色发展"的发展目标,二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成为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新时代以绿色发展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既造福中国人民,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共云南省委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对推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稳步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凝聚力,促进文化的繁荣,而且有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矛盾,推动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今年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市长刘文新在政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全力提振贵阳发展自信"。核心价值观是破解转型期价值问题的"导航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激励全市人民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之路,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从意识形态、贵阳版"中国梦"、以人为本、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竞争力五个方面阐述了贵阳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党内政治生态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个政党乃至国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作为一种负面影响的官场"潜规则",不仅滋生了官场上许多黑腐现象,而且削弱了国家依法治国的大方略,极大地破坏了党内的政治生态,破坏着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因此,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主导文化是一个民族确证和生存的"精神自我"和"意义自我",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主导文化建设对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生成民族的文化认同、培育文化的民族意义具有主导性作用。全球化不仅使经济、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且渗透、动荡甚至激烈冲突的倾向更蕴涵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文化身份、文化认同和精神自我、意义自我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空前的挑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我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又面临西方文化的渗透,因而,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导文化建设对强化民族意识、培育民族精神、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的自然形态和典型建筑是空间的见证物,附着在建筑物上的非物质文化是当时居民们生活形态、精神气质、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这些文明因素既是中国传统人文智慧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治疗"精神断层"的城市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对于促进城市多元文明共存,提升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当下传统村落与城市和谐共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共同体",正是珠海传统村落本身之于城市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路径探究要区别对待,充分运用各种保护方法使传统村落与"城市共同体"共生共同发展,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为充满魅力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法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做出部署,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文化建设第一位的战略地位。本文从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城市精神相互融合入手,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城市精神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针对地方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提出建议,做到"量体裁衣",弘扬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内容,还有绿色维度。为了建设绿色的"一带一路",我们要坚持环境风险预防、环境风险差异化管理、环境争端协商解决的原则,同时要建好环境类基础信息平台,便于企业了解各国环境标准、环境法规、环境职能部门、与环境相关的宗教、文化等。此外,加强具有国际眼光的环境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塑造和传播环境上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以保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生态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需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都是生态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把生态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应该成为未来文明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人事天地》2010,(23):21-21
近年来,我院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团队协作精神、尊重创造理念和合作共赢意识"为核心的独特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科研骨干茁壮成长,为全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发挥人才整体效能(一)在引进人才时面向五湖四海,以交叉优势促进团队融合。近年来,我院从不同省市的高校招聘了近40名大学本科生和45名硕士研究生,还从广西信托投资公司、东方钽业、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在国家治理视阈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做好整体顶层设计,搭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以打造联动互通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展开;通过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培育生态价值观,培养生态消费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培育繁荣的生态文化,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各相关省、市工作的重点,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厦门在历史上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也留下了许多先辈拼搏创业及造福乡亲的光辉印迹,是宝贵的文化财富。目前在各方共同推动下,厦门在投资、商贸、产业合作等领域融入"海丝",不仅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出台了详细的方案,发展目标明确,实现战略构想指日可待,但厦门要想在21世纪"海丝"合作区域中树立中心枢纽城市形象,除了经济上要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外,还必须有厚实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通过充分挖掘和培育"海丝"文化资源优势,对外传播厦门的优秀文化,展现厦门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赢得认同和尊重,助推厦门真正成为21世纪"海丝"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