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在反贪侦查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的调查稍有察觉,就会毁灭、假造证据,串供、转移赃款赃物,所以反贪侦查必须善于抓住时机,快反应、快出击快取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犯罪分子容易隐匿、毁灭的主要证据固定下来,以快制胜、以快追赃、以快突破关系网,否则反贪侦查工作将会陷入被动,处于重重困难之中。下面就我们在办案当中的一点体会跟大家进行一下交流:一、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明确意图。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把握初查到立案的转换时机,在秘密初查上下功夫。当前,执法环境比较复杂,各种关系网、人情网严重干扰案件的正常办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  相似文献   

2.
一、注重初查工作,前移取证重心。收集好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尽量争取更多更确凿的证据,为突破全案打好基础。为防止以查代侦,初查前要制定好初查计划,坚持“公秘结合,以秘为主”和慎重正面接触嫌疑人等原则。 二、搞好第一次讯问,对突破全案至关重要。首先,应该选择好传唤的有利时机,当犯罪嫌疑人觉察到检察人员在秘密调查他的经济问题时,如果抓紧传讯犯罪嫌  相似文献   

3.
1 办案中急于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忽视讯问前的初查。由于没有坚实的初查材料为基础,加之讯问时间的限制,使得讯问工作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底数,想到哪,问到哪,交待什么,算什么。有的在初查阶段只凭所掌握的单一材料做为突破口,结果在审讯中,只要一遇阻力,便无法深入。 2 有的办案人的取证思路完全是“以供取证”,依赖口供定案。特别是“一比一”的受贿案件,只要有行、受贿双方证言和口供,就认为证据确实充分了。而在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具有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运作模式新型等特点,侦查取证难度较大。网络传销犯罪案件要在全案证据和核心证据、构成要件证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证据的收集中,紧密围绕构建定案证据体系展开,突出取证重点,紧扣取证核心,缜密开展侦查取证,同时,还要注意证据的合法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小勇 《法制与社会》2010,(16):30-30,36
随着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经济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狡猾,我们的侦查工作也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收集和固定证据。不段完善侦查手段,重视案件的初查,经验告诉我们,初查工作落到实处,往往能够发现主要犯罪事实和证据,初查工作做得细,是顺利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赵旭光 《证据科学》2017,(5):547-557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证据衔接必须放在具体的执法领域才能看到具体的问题,就环境执法证据向环境刑事司法的衔接而言,存在着以下问题:环境执法机关片面收集违法、犯罪证据,忽视无罪证据;环境执法机关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在衔接中被技术性合法化,从而冲击排除规则的本意;环境执法机关在刑事立案的取证类似于刑事初查,但由于主体不适格、调查目的和主动性与刑事初查完全不同、取证程序与刑事诉讼有较大差距等原因,并不具有证据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打破刑事侦查体制壁垒,赋予环境执法机关以除对人身采取强制措施以外的的刑事侦查权.  相似文献   

7.
受贿犯罪案刑事诉讼过程中,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在侦查、起诉、审判等各个阶段都有发生。要有效遏制受贿案件中的翻供现象,侦查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即侦查人员不仅要有取证、录取口供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固定证据和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再生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8.
肖浩 《陕西检察》2002,(3):19-2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辞方式对被怀疑有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提问并要求作出回答,从而获取口供、查清犯罪事实的一种侦查活动。由此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是定案重要证据之一。尽管刑诉法中确立“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但司法实践中往往是没有口供难以定罪,有口供就能定罪。近年来贪污贿赂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翻供现象越来越多,致使对认定犯罪证据的认识发生分歧.影响了打击犯罪的力度。这样,侦查工作就面临新的要求,即侦查人员不仅要有侦查取证、获取口供的能力.而且要有善于固定证据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办案实践就贪污贿赂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翻供的若干问题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9.
在自侦案件中,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毁灭、假造证据、转移赃款赃物,反贪侦查必须善于抓住时机,快反应、快出击、快取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犯罪分子容易隐匿、毁灭的主要证据固定下来,使犯罪分子没有喘息之机,以快制胜,以快追赃,以快突破关系网,否则,反贪侦查工作将陷入被动,处于重重困难之中。 要加快办案速度,就要从案件受理开始,从每一个环节抓起,真正做到五快:决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初查对象、初查目的、制定的初查方案、采取的初查方法和使用的手段,要严格控制知情面,绝对禁止对其他任何人泄露。 其次,对举报人要保密。要了解情况时,须秘密接触举报人。 第三,隐蔽初查意图,隐蔽身份、秘密取证。即根据案件情况,采取跟踪、守候、化妆等手段,或以其他  相似文献   

11.
德国刑事证据禁止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倩 《中外法学》2008,(1):117-134
<正>一、德国刑事证据禁止理论概述德国的刑事证据禁止理论最初由Beling教授于1902在图林根大学率先提出,随后成为德国刑事诉讼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刑事证据的禁止,即如果调查取证程序损害了犯罪嫌疑人或证人的基本权利,那么这些证据不能在庭审中使用。德国刑事诉讼法设定证据禁止理论的目的,主要为了避免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加重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负担。  相似文献   

12.
在审查起诉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公安机关移送的证据材料中,将一些不予批捕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放在材料中充当证人证言使用,而有些承办人为了省事,也不再去重新取证,直接将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当作证人证言在法庭上出示、宣读。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理由是: 一、其证据形式不合法。首先,直接将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当作证人证言使用,违背了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形式与内容统一原则,虽然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证明的作用,但是其证据形式是犯罪嫌疑人供述,它与证人证言是两个独立的证据形式,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因此将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直接当作证人证言的作法是有悖刑事诉讼法的。  相似文献   

13.
查中取证人证言范仲瑾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侦查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传唤时间严格限定在12小时以内,并且不得连续传唤,同时对监视居住的使用也作了严格的规定,从根本上杜绝了过去那种依靠连续传唤或者监视居住等措施,变相限制人身自由,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侦查模式。这无疑给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解决12小时的传唤局限,就必须把功夫下在传唤之前,加大初查力度,在初查中获取相关的证据以制服犯罪嫌疑人。但是在初查中经常遇到一些关键的证人,由于种种原因,不仅不愿向检察机关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4.
受贿案件公诉难度比较大,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法庭上经常会针对证据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异议,使得公诉证据的证明力受到动摇。笔者在多年公诉实践中多次遇见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庭上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许多同行也反映这三个问题不易答辩。下面笔者对此谈些个人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初查’材料不能作证据使用”的答辩   初查材料能否作为定案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检察机关一般情况下不把初查材料作为主要证据移送法院。但对立案后受贿人即拒不认罪或检察机关无法向主要证人调查取证的案件,检察机关一般要将有关初查材料…  相似文献   

15.
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初查证据如何采用,在理论上存在争论,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初查证据的采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否作为立案的依据,二是能否作为法院审判的依据。作为立案依据包括对单一证据和综合证据的采信,前者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综合证据的判断原则,包括印证原则、不矛盾原则和心证原则。审判中对初查证据的采信原则,包括区别强制侦查与任意侦查的原则、紧急行为例外原则、人证不得已使用原则、证据要件审查原则和区别证明功用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一、制订严格的标准化证据框架及取证标准职务犯罪案件初查侦查工作中的调查、取证工作往往是决定其案件查办质量的基础,取决于整个案件的成败及质量高低。  相似文献   

17.
1.对非法言词证据规定的认识 在我国司法解释中,对非法言词证据规定了一个绝对的标准。即无论非法取证的违法程度如何,都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然而从诉讼实践来看,如果仅仅由于侦查人员执行证据规定的动作变形、操作不当等而认定为非法取证绝对不予采信,致使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制裁,这显然与法律追求的社会效果相悖,从而使更多的公民丧失对法律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职务犯罪初查工作的特点,针对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的工作中存在的犯罪案件取证来源渠道狭窄、信息不畅,初查制度缺乏法律依据,初查手段受到局限及初查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探讨了完善职务犯罪初查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在初查上,实现从过去的只注重隐蔽身份秘密初查向隐藏身份秘密初查和隐蔽初查、侦查意图公开初查相结合转变。初查阶段,由于没有对被调查对象立案,一些带强制性的侦查手段都不能使用,被查对象无法控制,因而在初查中隐蔽意图,巧妙获取证据和侦查信息对能否成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只注重了对侦查人员隐蔽身份的秘密初查,这种隐蔽虽有一定的实用效果,但局限性很大,多数情况下往往难于适  相似文献   

20.
一、自侦案件查办中存在的当务之急的问题。 1、初查证据不到位,难以突破犯罪嫌疑人; 2、强制措施不当,易使犯罪嫌疑人串供、毀供; 3、定案依据不扎实,给案件质变留下隐患; 4、立案质量不高,无法保证侦查工作顺利进行; 5、办案经费不足,增加了案件查处难度; 6、办案制度不科学,不利于激发办案人员工作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