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陶开宇 《求索》2011,(6):107-109
和谐消费要求在消费领域率先实现全面和谐,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低碳循环、公平包容。探讨和谐消费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促使人们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的重要体现。促进和谐消费至少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做起。一是培育和谐消费文化,二是创新和谐消费制度,三是构建和谐消费结构,四是启动和谐消费热点,五是营造和谐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当前我国消费力明显偏低,消费贡献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植和扩大消费,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舒洁 《人民论坛》2015,(5):199-201
在马克思消费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对消费内容进行分类,还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度消费观等理论。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扩大消费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如果能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来探寻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措施,对当前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纪勇 《前进》2010,(1):51-52,5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消费,启动内需,这些都与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息息相连。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精神之一;拉动国内消费,启动内需式增长,这是当前在出口、投资不能有效持续保证我国经济增长之后的必然选择;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余波未了,以对外贸易为发展模式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政府和理论界直至老百姓都是十分关心的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避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外贸出口国,在投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数量和投入力度上均已十分可观;而在消费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众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其拉动经济的作用,本项目力图通过对昆明本土的消费趋势进行研究,以寻找拉动内需消费的恰当方式,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孙续功 《前进》2009,(3):35-36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自觉地转变社会生活消费方式。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条件下,提倡文明、健康、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防止消费主义的误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09,(3):93-94
姜作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培育我国低碳消费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耀武 《前沿》2011,(1):124-127,165
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以"低碳"为价值取向的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它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培育低碳消费方式,必须以消费观念、科技支撑、政策导向、市场约束为前提条件,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强化企业对低碳消费的推动作用;推进居民对低碳消费的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实践来看,消费金融作为消费金融机构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的满足其信用消费的信贷服务,对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具有突出作用。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起步于上世纪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发展水平仍远远滞后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消费又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从对经济增长和对人民生活质量最相关的消费视角,以消费结构为基点,探索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消费结构变动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力求得出城镇化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准确走向,并为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0):30-31
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矛盾,消费不振导致内需拉动乏力,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应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市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增长和发展阶段,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商品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如何打造旅游消费经济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下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顶层设计,推动首都旅游消费转型发展。市政府应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积极应对旅游消费市场从传统依靠门票收入、游客的吃住行收入为主的发展方式向收益可持续的旅游购物和娱乐消费为主要收入的发展方式转变。及时制定"北京市贯彻《旅游法》的实施办法"和"北京市促进旅游消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法规。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  相似文献   

14.
刘举 《桂海论丛》2014,(3):54-57
实现节约型发展离不开传统消费方式的变革与升级。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消费、节约与浪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实现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亦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浪费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既是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要求,又是转换人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其中,党政机关公务消费方式的转变将是引领中国社会走向节约型发展的关键。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须在发挥制度和市场规范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新型消费理念宣传、社会价值观教育、节约文化环境培养等手段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后金融危机时代,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改变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当前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大》2012,(13):39-39
全国人大代表艾洪德表示,扩大消费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一,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却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既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地,也是商品和服务的集聚地,因而城市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培育国家消费中心城市,一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够进一步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作用,提高我国城市发展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国内和国外要素、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通,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似文献   

18.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丽阳 《传承》2012,(9):29-29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消费、缓解就业压力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广西现代服务业,应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对传统商贸流通业的改造力度、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重庆地区面板数据,基于协整性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重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重庆GDP与能源消费总量指标以及能源结构中综合能源指标均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并基于此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VE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成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孙瑾 《人民论坛》2023,(23):130-13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反向消费”的热潮下,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反向消费”的青年群体更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更乐于以租代买、共享和交换;在意品质生活和性价比,寻找大牌平替与“货比三家”;目的明确,不再囤货,更注重商品的功能价值;对国货的兴趣日益浓厚。“反向消费”现象是由多因素驱动的,包括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消费态度的变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个体消费动机的转变。“反向消费”不仅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还对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变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