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惨笑     
去年秋天,有幸与书法家黄苗子同乘一台面包车出城,黄老向我讲了他亲耳听到的一则“文革”趣闻。“四人帮”垮台之时,黄苗子无罪获释。东方艺术史家常任侠来监狱看望。黄问常道:“这些年你都干什么了?”常答:“没事干,闲逛呗。我发现动物园里的鹦鹉也政治化了,它会清楚地学舌:‘江青同志万岁!’等到四人帮完蛋,这鹦鹉突然不叫了。我问饲养员怎么回事?‘不给它吃的,它就不叫了。”’我说岂止是鹦鹉?许多整人有瘾的帮派骨干分子这  相似文献   

2.
谁来保护艺术家? 说到底,能逃过“自作贱”这一劫数的,还是艺术家自己保护自己。 那么,谁又是艺术家呢?广而言之,人生大舞台上,谁迈出了第一步、谁的戏就开锣了。比如,电视剧《武生泰斗》里的角儿可说全是艺术家,当然其中如小武春观众又难首肯。伦勃朗说:“不是所有拿画笔的都是画家。”遇上起哄的,你即使称他是“票友”  相似文献   

3.
耕耘的十年     
我曾多次同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过,中国是研究经济学的最肥沃的土壤,只要勤于耕耘,善于耕耘,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产生世界性的大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著作。试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多少复杂而又困难的经济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去解决。如果谁能透彻地研究了,解决了其中任何一个重要问题,岂止有中国的意义?世界各国如此瞩目中国开放改革,又岂止属偶然?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是幸运的。而我恰有幸跻身其中。 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也有过很不幸的时期。十年前,经济理论工作者不能有自己的头脑,不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谁说大炼钢铁得不偿失?“要算政治  相似文献   

4.
谈“比”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生的快乐和痛苦是比出来的。细想想,这话颇有道理。有位盲人,性格开朗,生活愉快。有人问他:“作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吗?”他笑着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下肢瘫痪的人相比,我能行  相似文献   

5.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6.
不要说漂泊流浪是痛苦的,不要说弹花匠的职业是卑微的职业……我们就曾经漂泊流浪过,但我说:我们的人生轨迹中,不仅仅只写着:痛苦,我就曾经是一名弹花匠,但我说:我们所选择的职业虽平凡却也崇高! 真的,我这么说,并不是说风凉话。我们一肩扛一架弹花弓,一手握一柄弹花锤——那一张弓是成吉思汗所馈赠,是一张能够射大雕的弓啊!那一柄锤是大将李元霸的遗产,是一柄能够劈地开天的神锤啊! 其实,我们自己是清楚的:那弓是用牛筋拉成的弹花弓,那锤是用楠木制成的弹花锤,平常得很哩。我们说它是成吉思汗所馈赠,是李元霸的遗产,只不过是在一边弹花一边与围观者们瞎吹胡聊罢了——我们是在巧妙地拉扯生意,我们是在机智地宠络人心。谁说我们在胡聊瞎吹这一切时,心底里不是酸溜溜的呢?一旦被明白人出口道破:“哼,手艺人,下九流的,吹牛是特长!”我们将会是怎样地尴尬呀!但幸运的是从来就没有人道破过,他们中不是少有明白人。而是都不忍心道破罢了。他们理解出远门谋生不容易,于是就装聋作哑回头一笑。这一笑呵把所有杀机都抚平了。  相似文献   

7.
学会打比方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曾任魏国的宰相。有人对国君梁惠王说:“惠施这个人讲话喜欢打比方,你要他不打比方,他就说不出什么来了。”第二天,梁惠王对惠施说:“我听说你说话爱打比方,往后,你讲什么就直截了当的,不要打比方。”惠施笑了笑,回答说:“要是现在这里有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他来问我,我就回答他说:‘弹弓就是弹弓那个样子嘛!’那么,您想想这个人会明白吗?”梁惠王听了说:“这  相似文献   

8.
人生是什么?回答有各式各样的,但最多的是“我要怎么样,我要办什么事,我将成为什么人”这类回答。这类回答也对,只是回答者换了一个命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能说不重要,目的决定了人  相似文献   

9.
西京的画气象好。文章这么一起头就有两个月接不下去。因为谈中国画不接着讲笔墨就不通,而我这个人又讨厌(是怕了)谈笔墨。如果有人说我的画无笔墨我不生气,诬我的画有笔墨我也不委屈,谁教我是中国人,摆不脱这耳濡目染?所以凡说笔墨是传统的我听了没意见,进而又说传统动不得,或者只可搬、可套或美其名曰“发展”,我就不信了。不信,是指如果画家果真有病,笔墨技巧能救他命? 最近电视上介绍一个不排名次的油画大展。展后专家们意见希望画家  相似文献   

10.
人生谁不思潇洒,何不潇洒走一回? 这种在流行歌曲中喊出的声音,实在令人心动。人生不易,谁不爱自由,谁不想奔放。何况正逢改革开放年代,机会在呼唤,生活在挑战,谁不想换个活法,自由挥洒一番,也不算白活。因此,“何不潇洒走一回”,说它是一种时代的呼唤,人心的倾向,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11.
取信于人民     
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听取了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心花怒放,心潮澎湃。在多达二十余次的鼓掌中,最长的有两次,其中在“取信于人民”之后的那次鼓掌可以说是第一次长时间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取信于人民”,报告人加重语气,语重心长。“取信于人民”,听众报之以掌声,意味深长。“取信”与“取胜”“取信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转败为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的关键。有10万人口的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那里,有多少要害机关啊!在那里,国民党反动派派进了多少特务啊!可是,有谁相信那里总共只有四道岗?不信也得信,四道岗就是四道岗。四道岗够用吗?不够!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都在为中共中央站岗。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7,(11)
正来到加拿大,我最想观光的就是尼亚加拉瀑布。因为它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由加拿大和美国共有,是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来到加拿大的第三天,吃完晚饭儿子说:“走,我带你们出去转转。”“去哪儿?”我问。“先看看安大略湖晚霞,然后去大瀑布看夜景。明天再乘游船近距离体验大瀑布的壮观场面!”安大略湖是世界第十四大湖,是北美洲五大淡水湖之一,属于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儿子说的“大瀑布”就是尼亚加拉瀑布。我看一下手表,已经是晚上7点多。“这么晚了,能走两个景点儿?”我问。儿子说:“这两个景点离我们很  相似文献   

13.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4.
拒绝·谦洁     
拒绝这个词挺生硬的,一点也不温柔。何谓“拒绝”?《现代汉语词典》上释为“不接受”。廉洁呢?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不贪占。 从词书对“拒绝”的诠释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有若十分微妙的联系。凭直觉我斗胆下断言;廉洁者,必须包含拒绝。金钱的、美色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无一不对人们闪着世俗的媚光。面对诱惑种种 有人拒绝了,也有人接受了。我以为,清廉与腐败的分野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羞色可贵     
羞色,其本意为“感到耻辱、难为情、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然而,羞色也有另一面。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回到延安,看到群众生活仍然很艰苦时,眼含泪水说:“作为国家总理我深感羞愧,对不起大家!”陈毅元帅在万马军中、强敌面前,从来是脸不变色、处之泰然的。但在一次座谈会上观看话剧《东进序曲》,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却“脸烧得坐不住”,当即批评座谈会的主持人:“怎么能让剧本中写出这样的话呢?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彭德…  相似文献   

16.
参加工作了,我找领导分房,想娶回我那心爱的新娘,领导说:单位没房!等有了房我们再商t。房改的时候,我找领导买房。那时的房价低哟!几千元钱,就能买上一套不错的住房—谁愿意相让?领导说:等以后单位盖房。工作了二十年,后来单位盖房,口袋里有了一点积蓄.我总算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7.
何庆魁与他的农村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佐 《瞭望》2005,(25)
为农民写戏的剧作家何庆魁说:我主张电视剧要轻松点,因为农民的日子过得本来就挺沉重的,电视剧的格调再沉重,谁能受得了?所以,我写的电视剧都带有轻喜剧风格。让大家看了之后放松、乐呵,把自己的每天活得都很高兴,活成喜剧人生。  相似文献   

18.
这样的奉献     
英国的一位老太太,她有三个儿子,老大决定当一名志愿者教师,到非洲去办学校,不幸被土著给杀了,老太太非常伤心。二儿子对她说:“妈妈,大哥死了我很难过,但非洲那些人好可怜,他们没有文化,您让我再去哥哥原先办学的地方,替他完成未完成的教育使命,好吗?”老太太点点头答应了。不久,传回了坏消息,二儿子也殉职了!同样的要求被三儿子提了出来。但过没几年,老三也死在土著的手上。三儿子的遗体运回了英国,就在追思礼拜上,老太太脱稿说了一句话:“我好后悔!”全场的人似乎也都可以体谅她的难过与不舍,岂料,她接着说:“我为什么没有第四个儿子呢!…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一国尽服紫”,引起了齐国紫服价格的暴涨,五件素服的价格也抵不上一件紫服。齐桓公感到很忧虑,就问管仲:“我好穿紫服,一国百姓也争相穿紫服。现在紫服这样贵,该怎么办呢?”管仲说:“《诗经》有言:‘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大王想纠正这个风气,何不从您自己开始试着不穿紫服呢?同时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衣服!”齐桓公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先自己不穿紫服。当时凡看见左右或来进见的官员中有穿紫服者,桓公就说:“离远点,我讨厌紫服!”结果在当天,郎中里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二天,都城中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三天,一国  相似文献   

20.
一日,旧友来访,听说我还在做宣传思想工作,大为惊诧:“都啥年月了,你还干这个?!”言下之意,如今“这个”实在没啥干头了。自己仔细一想,身边一些“下海”的同行同事中果然没见谁再回来,空下的位子也果然没见谁再补上。传闻南方某地,老子教育儿子:“你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就只好去当政工干部!”儿子闻言不快:“我不傻不笨,才不去呢!”——事不可考,但反映了一种心态;政工干部在一些人眼里确是“没出息”的职业。无怪乎辽宁省七百多官员停薪留职办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