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社会化是一个人接受社会教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社会性的过程。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青年社会化是决定个体基本社会面貌的关键阶段。青年的社会化过程,是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是在社会教化的基础上,寻找、选择和追求个体生活目际的过程。因此,青年社会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青年群体是社会当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它是青年社会化最主要的表现之一。由于青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趋群的意识和结群的要求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因而表现得特别强烈和典型。探讨青年群体的发生发展过程,无疑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青年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因此,青年群体的研究,就成为青年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青年群体的含义,不少研究者进行过一些讨论。他们借鉴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研究成果,对青年群体加以解释,成效是明显的。但从总体上看,青年群体的界说远不甚明晰、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几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有碍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因素,这就是由于青年学生个体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差异。本文试就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这三种年龄差异作出初步的分析。一、生理年龄的早熟与心理年龄发展的迟缓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青年的生理发育平均要早熟2~3年,这个现象是普遍的。但是,青年生理的早熟,常常没有心理的发展与之相同步协调。而且,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生理的  相似文献   

4.
青年社会化问题是理解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的核心。各学科学者对此都有相当精辟的见解。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因素(诸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与内在因素(诸如青年自身的需求、期望、知能结构、社会地位等)在过去被强调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传统的学术观点所侧重的是前者,印强调社会化的过程、结果乃至性质,从本意上说,就是将社会因素通过各种社会途径注入青年的意识之中,铸成其符合社会规范,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对青年的科学认识的深入,强调青年的自主性的倾向逐渐抬头,反映在对社会化的新理解方面就是,强调青年的内在因素对各种社会因素的效用的制约性。即强调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因素的选择、再理解的重要地位。没有这种选择、再理解,社会因素对于青年的效用极可能是极为低下的,社会化的成功就谈不上。  相似文献   

5.
青年期是个体由儿童阶段趋向于成人的过渡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社会化课题才能被成人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可归结为三类:其一是以父母为代表的家庭因素,其二是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正式组织的因素,其三是青年群体中共同认可的行为样式和价值体系的因素。如果说前两者所表现的内容更多地代表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主体文化,那么后者则代表着青年社会的“隶属文化”,这便是本文的论述对象——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6.
一、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惯常理解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中,青年社会化的研究占据了重要位置,各门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作了众多的阐述。然而共通的是,在国内外目前的一些研究和著述中,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理解大多偏重于社会对青年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视青年为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客体,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只是青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性的过程。试举几例以为证明: “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布赖姆)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化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从个体角度讲,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塑造社会成员的过程,从而使社会及其文化得以延续。个体社会化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决定中国梦的实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化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家庭在  相似文献   

8.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过:“社会化—这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和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一面常被忽视)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这一概念体现了“人既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又是主体”的原则。本文认为,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为活跃、最具先锋性的群体在当前特殊的社会文化境遇中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知识积累与增长的承担者,还是人类道德能力与知识发展的保持者,他们正在和将要对社会的进步与良性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应该包括适应社会和积极进入社会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0.
"微时代"的到来在改变传统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同时,也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冲击。"碎片化""去中心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选择困难,"指尖决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非理性","手机依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角色认知失调,"把关人"角色弱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行为失范等。要规制和应对这些不足,必须从"外在引导"与"内在形塑"两个方面入手,既要注重"微空间"中的政治治理,又要加强现实政治环境的优化改善,努力构建一种网上网下能够和谐共振的双向引导机制;同时,也要注重青年群体的"内在形塑",提升其"微素养",完善其"微道德"。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在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各种转轨变型的改革开放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实施使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变动往往容易滞后或者超前于这种变化而产生不协调性。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成长阶段的青年,其生理和心理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这个群体的愿望、追求和行为方式同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相比,更易与社会客观环境产生矛盾和差异,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系列二律背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民族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着积极影响;但由于其“应激型”的特点、理论建构的模糊和发展前景的多向性、运动形式的非组织性等也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年社会学     
青年成为社会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现代社会,一方面,青年的生理成熟期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提前;另一方面,青年的心理成熟期和社会化过程却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大大后移.这样,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就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而产生、发展了.青年社会学就是从社会整体出发,探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青年的各种社会行为规律以及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青年社会学是一门起步较早、目前仍在探索中的年轻学科.本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指出,青少年的语言、行为和意识形态最灵敏地反映社会的影响.一般认为,美国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4.
曹迪  吴莹 《青年研究》2023,(1):23-34+94-95
职业康复是促进青年精神障碍者重返社会的有效路径。基于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探讨职业康复与青年精神障碍者再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康复通过学习技能知识、重构职业期待、重塑行为方式和转换自我认同,促进了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但管控性制度逻辑、区隔性污名文化、家庭支持匮乏制约着青年精神障碍者的社会融入。在职业康复过程中,管控性制度逻辑表现出维稳与安全的管控特征;区隔性污名文化体现为青年精神障碍者的自我污名化与社会性排斥;家庭支持匮乏导致家庭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过程。研究为探索本土化的职业康复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变迁的总体趋势是,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注重实际趋进,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化,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在这些变化中,人的价值追求和实现成为社会运作的重要驱动力和中心,这一特点在民营企业青年就业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民营企业,青年员工的公平意识、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16.
徐彬 《学理论》2012,(11):203-204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离不开各种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应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发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力量;正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从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冲突感三个方面对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的现状与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代际比较以及个体层面、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的态度比较认可,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是目前的基本共识。不同代际青年的社会态度逐渐出现差异,而"90后"青年的社会冲突感更加强烈。青年群体个体层面中的经济地位认同、过去生活评价、未来生活预期和内外成功归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态度,而宏观层面的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地区富裕程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形塑着他们的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18.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群体的开放性与个体的封闭性间的矛盾,群体的一致性与个体的个性化间的矛盾,群体的规范性与个体的逆反心理间的矛盾。对此,要加强群体心理建设,针对个体的封闭性心理问题,个性化心理问题,逆反心理问题,运用群体认同心理、群体归属心理、群体连动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网络化消解着传统的社会化模式 ,呈现出“网络社会化”的景观 ;社会化的“实体流程”让渡于“虚拟现实”过程 ,青年社会化期因网络的“时空聚缩”而变短 ,“受化”方式明显改变 ,青年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增强 ,同时社会控化功能弱减 ,“群隔”现象生成 ,“硬壳”效应———技术社会化过渡与其它社会化不足共长 ,网络社会化的“阀限”也同时困扰人们 ,这实际上是在社会和技术两个层面上提出挑战。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 ,将为我们调整青年政策 ,促进科技进步和青年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正愈益成为当代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然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观念变革,对我国原有的高校学生社会化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传统的机制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笔者1995年4月关于浙江省大学生社会化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其研究充分证明了上述问题的现实性。本文将力图超越调查数据的束缚,透视传统的高校学生社会化模式的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必要性,并对其在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的转型问题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