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信,《说文解字》中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意指信是一个会意字,与人说的话有关,真诚的话就是信。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信德多用在祭祀的场合,要求人在神灵、祖先面前说话真实无欺。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信德逐渐褪去对神灵、祖先交往的宗教色彩,价值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贯穿人类生活各领域、调节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规范之一。  相似文献   

2.
梁军 《党建文汇》2021,(2):60-60
俗话说,“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春节期间耍社火是我国北方农村的古老年俗。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先民祭祀社神和火神,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从文献记载来看,社火在宋朝已非常流行,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社火表演的盛况。  相似文献   

3.
金陵迁毁记     
尚志发 《奋斗》2008,(7):55-55
金源文化的原始生态。苍凉多于深邃。女真民族早期的精神履历中.除了凄厉的萨满神鼓沟通天地外,并没有对祖先供奉的隆崇礼仪。《金图经》上说:“金虏本无宗庙,祭祀亦不修”,又说:“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都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4.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傩戏,产生并依附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是傩祭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坛祭祀中除了包含有叫做“正戏”的傩戏外,还有大量的祭祀仪程——“法事”。法事与正戏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祭祀的整体,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或祈祀丰年、或禳灾纳吉、或求子赐福、或超度亡灵。傩戏剧目的内容与祭祀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傩戏正戏《搬先锋》与除驱鬼疫的目的直接相连;《三妈土地》与农业丰产和人…  相似文献   

5.
尚志发 《奋斗》2006,(11):59-59
女真崇敬宇宙天地,笃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与大多通古斯语族一样,女真以萨满教为部族之教。这种产生于氏族社会晚期的自然的、原始的多神教.虽然没有共同经典,但却有共同的特征,即:得福谢之于神灵,有难求之于神灵,凶吉问之于神灵。而与神灵沟通时则有专职的、可以往来于人与神之间的、具有奇特法力的“巫者萨满”来完成。证明血肉之躯的萨满具有奇特的法力,是在作法“请神”时奇特的仪式、奇特的神服与神帽、奇特的法器及萨满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项平 《新湘评论》2008,(5):48-49
古代奥运会是为祭祀希腊的万神之王宙斯而设立的竞技会。古希腊人认为,神人同形,神人同性,凡能取悦于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同样能取悦于神灵。奥林匹斯山是一个神的天国,宙斯是诸神之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他们在祭坛前向奥林匹斯山的天神展示自己健美的身姿和高超的技艺,以博取天神的欢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开展的国际社会运动,它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健康协调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7.
项平 《学习导报》2008,(5):48-49
古代奥运会是为祭祀希腊的万神之王宙斯而设立的竞技会。古希腊人认为,神人同形,神人同性,凡能取悦于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同样能取悦于神灵。奥林匹斯山是一个神的天国,宙斯是诸神之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他们在祭坛前向奥林匹斯山的天神展示自己健美的身姿和高超的技艺,以博取天神的欢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开展的国际社会运动,它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健康协调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8.
<诗经>所歌咏植物繁多,其中有独特的"芳香植物"一类.<诗经>的芳香植物集中地指向祭祀与爱 情,祭祀所用芳香植物有蘩、萧、茅等;寄寓情爱的则有舜华、(穗)、勺药、荷等.<诗经>芳香植物无不具有实用的功 能,这与祭祀礼仪、祖先崇拜密切相关,往往含有祈求子孙繁盛多子多福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李安葆 《党史纵横》2008,(12):61-61
人们都知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是外国人记述红军长征的最早专著,但人们对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写的长征专著《神灵之手》却知之甚少。其实,1936年出版的《神灵之手》要比《西行漫记》还早出版一年。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1,(24):39
我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舂酒"和"为此舂酒,以介眉寿"的诗句,都表明我国酒的兴起,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清酒既载,驿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在古人眼里,酒是祭祀神灵时的神圣之物,饮酒有着一整套"拜、祭、啐、卒爵"的酒事俗尚和礼仪。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1.
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的“清廉、高尚”品质进行赞颂,并通过他本人的实践给他的后人留下“爱莲(廉)”家传。桂林灵川县江头村的周氏家族遵从祖训,将爱莲(廉)文化进行实践和发展,矢志不渝。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旅游是将这种文化传承并传播下去的有效价值转换机制。通过恢复村周边莲田种植,开发设计“爱莲(廉)”旅游产品,促进莲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2.
汉代俗赋与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乌赋>的出土让学界注意到汉代俗赋文体的存在.<韩朋赋>残简是其佐证,汉代大量说书俑的出土是其旁证.由此推想,汉代文献中有一些夹杂韵体的故事应该也是对俗赋的记录.这些俗赋讲诵虚拟故事,演绎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小说特征,在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中,也应居于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官箴概念的产生时代即非西周,也非唐代,而应是东汉。对官箴概念的内涵,应着重从规诫对象和内容、功能等方面的结合上加以把握,不可偏废。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客观审视和对待官箴文体的发展和流变,充分尊重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和边界,力避实用主义地把其它文体的文献阑入其中。至于目标文献是与非是的鉴别,必须在严格把握对象上的明确的指向性和内容上的明确的规诫性的前提下,本着因时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作出具体的判定。  相似文献   

14.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用,并发展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着手,科学评价并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进行反思,扬弃并举,传承超越,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仍具有的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四达 《理论学刊》2005,3(4):99-102
中国"德治"、"德化"思想源远流长。三代的"明德"、"新民"开德治之先河,孔子的"有耻且格"启德化之统绪,由此揭示了价值内化在德治中的核心地位。然而由于专制主义的制约,古人的政治理念并未实现。今天,社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精神文明建设应借鉴孔子"有耻且格"的思路,重视价值内化的作用;但只有建设政治文明、改造社会存在,才是改变社会意识、实现价值内化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晋商传统文化的法律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晋商传统文化是直接在传统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和运作的。晋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诚实信用、严格管理、任人唯贤、官商结合等体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征的原则。从晋商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所体现的法律文化精神和法律理念,对于我国当前法治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越  张杰 《理论学刊》2006,(12):102-106
富民是齐国治国思想的基石。它源出于西周初期的“敬德保民”思想,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出愈益丰富的内容。齐国的富民思想和举措是齐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石,是齐国称霸诸侯、争雄天下的前提,同时也奠定了百家争鸣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深得魏晋名士之文化情韵.无论是魏晋的阮籍、嵇康,还是封建末世的曹雪芹,尽管表面是那样的放诞、痴狂,内心却清醒地保持着崇高的气节.魏晋风度的魅力更在于魏晋名士们满怀痴情去追求自己的人文理想,在于他们试图去毁灭腐烂的、充满奴性而陈旧的生活方式,从而荡涤出一个非奴性的充满真自由真血性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所执著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便是其一生践行的诗化人生.同样,曹雪芹亦满怀痴情地执著诗化人生理想.试图以诗化人生、审美人生去矫正以政治、权力、暴力、伦理为重心的浊恶世界,以诗情的世界去反抗充满贪欲和无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将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引入政治学当中,对于我们研究某些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文革”的特殊年代,周恩来的政治角色可以定义为协调者,协调者的政治角色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决定了周恩来在文革期间的政治行为。这种角色使周恩来能对“文革”中的‘左’倾狂热起到协调缓冲作用的同时,却又限制了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效果,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周恩来在“文革”当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违心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也一向重视道德评判,而忠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先人最常使用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之一.孔子开了把忠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重要标准和尺度的先河.迄于战国,忠则流芳百代、不忠则生不如死似已成为士庶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秦汉以降,直至明清,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忠始终都是臧否人物、裁断是非的重要道德标尺.特别是晋以后,根据忠德方面的表现对人作出品行优劣的评判,业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而推崇忠德、旌表忠臣,更为历代士庶所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