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实》2013,(4)
在法伦理视域中,"弱者权利保护"命题实际意味着对弱者权利保护道德基础的追问、对相关法律制度的道德批判以及对弱者权利法律实践中道德因子的探寻。确立弱者权利保护的道德哲学根基,应立足于生活世界本身,尽量消除工具主义思维,实现道义伦理与功利伦理的有机结合。重新昭示个体德性,确立弱者权利保护的公共伦理,并以内含伦理精神的法律运行过程来整合公共伦理与个人伦理,是破解弱者权利保护道德困局,实现弱者权利保护法律与伦理统一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美国民主输出在国际法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国际人权保护问题上,国际人权保护机制构建自始就体现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价值观及文化。美国一直试图将人权保护普遍化、法律化、国际化,美国对国际人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理论和观念、作为国际人权保护机构的倡导者和领导者等三个方面,美国的民主理念、价值观及人权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人权公约的制定。但在国际人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美国所宣称的民主的国际人权保护充斥着法律悖论,美国的国际人权保护是一种颇具欺骗性、隐蔽性的“法理霸权”。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法律对人权的保护程度,是衡量该国人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本文从中国人权法律保护体系和法律保护内容两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在人权法律保护方面的现状。作者认为,中国现已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基础、以部门法和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保障公约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人权保护法律体系;在法律保护内容方面,中国法律对人权的保护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人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人权保护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寿林  张美萍 《新视野》2007,2(5):12-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权事业的领导者和奠基人。中国共产党人权观的基本内容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人权的首要问题;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应协调发展;主权是人权实现的前提条件,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人权在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但又离不开国际保护。中国共产党人权观的实现途径是: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基础;发展是实现人权的根本;改革是实现人权的动力;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行政信息公开制度,l揭示其对弱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作用。联系弱者权益保护现状,指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对弱者权益保护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改进意见,以加强对弱者权益的保护,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思想与"优胜劣汰"思想有根本的差别。前者有三条主要内容: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要自主,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而后者的误区,是把"天择"变成"人择",最终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实行"和而不同",要坚持几项原则:对于强者来说,要承认差别,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还应该保护弱者;对于弱者来说,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这就是"和而不同"原则。  相似文献   

7.
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为了这一理想,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代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对世界人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中国在人权方面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过去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发展,今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要靠发展。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8.
人权的国际保护,是指各国和国际组织根据国际人权条约,为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承担特定的或普遍的国际合作义务,并对违反国际人权条约义务、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的活动。人权国际保护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以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人权国际保护的法律基础,是国家根据其参加的国际条约特别是国际人权公约所承担的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这种国际义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承担的保护人权的一般性义务,即各国在处理人权问题时必须奉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同时也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人…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在探析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包括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构建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畅通弱势群体权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0.
雷旺 《湘潮》2015,(2):54-55
随着全球化的,人权的国际属性日益突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权已越出国家界限成为全球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本文从人权与主权的概念入手,逐步两者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即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但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人权保护的限制、两者是相互交织彼此联系的关系不可将两者对立开来,并提出正确对待人权与主权的。  相似文献   

11.
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在探析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包括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构建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畅通弱势群体权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尊重和保护农民人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由于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结构、政策的偏差和法律保护的不力、公权力行使的不合法等导致了农民人权缺乏有效保护。现实中,应从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调整国家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农民人权保护立法、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保护农民人权。  相似文献   

13.
人权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权利,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区分相应,马克思将权利分为人权和公民权。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丧失实现权利的经济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主张的自由、平等等权利对无产阶级而言只是徒有其表,人权其实只是资产阶级的特权。马克思主张,自由、平等诸权利应当从政治领域扩张到社会经济领域,从而使人权从形式权利变成实质权利,其实质权利思想促成了人权的积极权利转向。马克思将人权视为一系列权利的组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需求的不同,人们赋予不同权利组合以不同的权重,这种人权思想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后果主义的人权观,使人权真正成为处于弱者地位的被统治者的防御之盾。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但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侵犯旅游者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保护弱者地位和消费者主权理论可以为旅.游者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哲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本人权是人生而享有,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就个人而言,个人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和财产权,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在这些基本人权的保护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而对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基本人权的保护,影响着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在中国的实施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中国农民的基本人权状况及其与两个国际人权公约要求之间的差距,以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权,从一种启蒙精神逐渐发展成为受主权国家乃至国际组织保护的人权政策,从权利保护和救济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权利保护明晰、维权救济适当的进步;但从权利范围、权利和权力何者优位的角度讲,人权政策的合理性有待反思和证成。这就需要探索作为人权证明标准的普遍道德标准存在的真实性和建立在一定人权标准基础上的人权体系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理论导报》2022,(7):49-50
<正>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巩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成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我国国情和人民要求出发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人权。  相似文献   

18.
人权问题最初只是一个国内问题,人权的法律保护最初也只是属于国内法范畴。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大规模摧残以后,人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国际社会意识到一国人权的保护并非是一国的国内法所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人权问题由国内法领域进入国际法领域。  相似文献   

19.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忠民 《探索》2004,(4):67-69
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引导经济发展为主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主导推进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发展 ;尊重个人自由 ;强化劳动监察和劳动保障制度 ;强化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公共利益优先相结合 ;对少数人群权利实行积极差别待遇和特殊保护 ;在权利救济上强化人大职能和扩大司法救济范围等  相似文献   

20.
张金梁 《世纪桥》2011,(3):61-62
本文从普遍人权保护的意义上研究并分析了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利的宪法保护的几点建议。这不仅顺应了国际人权保护发展的潮流、履行我国签署的人权公约义务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宪政建设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探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