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言 在金属腐蚀领域中,地下管道的使用寿命取决于最深腐蚀孔的深度。 本方法是一种概率统计方法,利用本方法,可以推算出管道因正常腐蚀而发生首次穿孔的时间。 本方法不需要管道的历史资料,简单可行,它与《埋地钢管判废方法》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2.
唐代判文也是唐代文学的一部分,它是唐代吏部铨试的一种应试文体。由于它不仅有实用性的要求,而且有美的要求,好的判文必须是文理与辞采都具备,于是它也就同时具有了文学性。梳理唐代试判的发展状况,从文学的角度加以审视,认识其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考试文学的影响,也是唐代文学研究中应有之义,并且有着比较重要的文学史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文忠 《思想战线》2002,28(6):112-115
神判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法人类学现象,神判的诸种形式反映了神判和早期法律的一些特点。神判中的血迹判、铁火判、宣誓判起源于原始巫术形式,而神判中的捞沸判则可能起源于早期人类生活实践。此外,通过对捞沸判的分析还可以看到《秦律》中"三环"之说实为公拒绝私之义,由此把"三环"理解为国家司法机关对自诉案件的三种拒绝受理的理由,应当是一种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判”,曾有人戏解为:“半劈一刀”。这简单的会意,似乎是直观、形象,若不细加推敲,那些沉沟于史海的案头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的“葫芦案”,也就托词有“据”,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5.
既判力是指确定的终局判决所具有的拘束力,近年来,在学界和审判实践中,对既判力主体范围、客观范围、诉讼标的、诉的声明及其相互之间关系颇多争议,本文拟就既判力有关基本问题提出管见,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7.
诉讼判决是否有既判力的问题,就我国而言,讨论尚不充分。既判力的本质是前诉法院作出的确定判决在诉讼法上直接拘束后诉法院不能作出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根据归根到底是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的相互勾连。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从肯定诉讼判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既判力的立场来分析我国不同诉讼判决的既判力,以满足诉讼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从民事诉讼效率的角度考虑,既判力的确立有其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适用导致既判力效力的不确定性。研究二者的关系,对我国的审级制度加以改造,对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维护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淑娟 《前沿》2010,(10):133-135
敦煌《文明判集残卷》是非常独特的一组判文,其不仅有深刻的法律意识,还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显示了唐代法律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作者选取复杂的疑难案件或辨或析,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给读者带来了获得智慧的满足,加之作者追求波折的叙述个性,使文本具有了极大的文学欣赏性。  相似文献   

10.
王宏  马冬艳  裴秋玉 《前沿》2010,(20):102-104
既判力理论在维护司法权威、稳定社会关系以及实现诉讼经济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当然,既判力的存在并非绝对完美,再审是针对既判力的价值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设置的补充性救济程序。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仍存在诸多问题,怎样在既判力理论的指导下构筑更加完善的再审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付其运 《青年论坛》2011,(4):101-104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一直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维护法制的权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视实践中的判文解释,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如过于注重法律的确定性和形式理性,而忽视实质理性和现实人权的保障等。而实践建构主义法律解释观更符合现实需要。建构主义解释不仅探寻法律价值所为何来以及人们在何种方式上达成共识,而且也将日常生活中混合了其他因素且不同向度的情感倾向容纳其中。  相似文献   

12.
论既判力与民事再审程序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珍 《前沿》2006,(10):106-108
既判力理论的核心在于拘束法院和当事人不得随便撤销法院的确定判决,从而维护程序的稳定性。既判力作为现代诉讼法上的重要原则,由于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功能缺陷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因此,有必要在再审程序与既判力中找出一个平衡点使再审程序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3.
段素玲 《前沿》2010,(24):110-113
既判力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理,具有维护法治国家的安定、保障法院确定判决的权威的重大意义。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的终局判决确定后,当事人及法院均受此判决内容的拘束,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称为既判力。然而由于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规定极其简单,关于既判力的理论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及其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当事人无视既判力而重复起诉、法官对既判力不尊重以及由此造成的诉讼迟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增加等现象。本文剖析了我国民事确定判决既判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禁止重复起诉原则、确立充分诚实信用原则、对再审程序作必要的改革,以及提高诉讼程序效益性、加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诉讼中的“情判”现象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平 《求索》2007,(7):204-208
“情判”是中国传统诉讼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司法官根据情来进行判决的一种审判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情理社会密切相关。历代统治者及司法官员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情判的实质在于维护“礼”,它在传统司法中是一种常态,司法官依情而判往往能受到普遍的赞誉。  相似文献   

15.
牛慧 《前沿》2003,(7):79-81
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思考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改革的必要性与完善的可行性。大陆法系民事判决的既判力理论进入我国诉讼理论界的视野 ,成为我们反思民事判决效力和质疑审判监督程序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16.
固体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固废资源化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固废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是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推进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公民素质具体而有力的抓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从一个吞噬资源的消耗体,变为一个将消耗转化为资源的循环体,这个“变”是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拥有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本法律史书,亦是一本社会史书。它清晰而明确地论证了法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法不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信仰等价值观念,也调整和维护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法律与社会》一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主题为"神判"。瞿同祖先生引经据典,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神判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神判与法律功能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夏婷婷  霍存福 《求索》2013,(5):77-79
张鷟所著《龙筋凤髓判》是应唐代科举考试而生的判词写作参考教材。《龙筋凤髓判》这种特殊文体为拟制判决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模版.该模版虽呈现出骈体对仗、用典精当、辞藻浮华等写作特点,但最终还是以案件判决或作出处理意见为目的。本文以探求张薷判案择律的方法与技巧为核心任务.从张鹜对唐代律法的把握与选取。对案情的说理方法,对个案的法律解释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最终可将张鹜的判案技巧与方法归纳为:区分案件性质是前提,熟悉律条是基础,分析案情讲情理。准确适用法律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邹昊 《求索》2011,(11):212-213,227
废名的乡土小说写作,是在意欲独立营造文学的梦境,塑造一种“静穆、和谐、优美、典雅”的乡土中国镜像。为了实现对这种诗意乡土中国镜像的建构,废名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乡土小说艺术观并将这种艺术观念实践于具体的乡土小说书写之中。废名认为,小说写作绝对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之后所进行的审美性观照,只有如此,小说写作才能获得“诗意”与“梦幻”般的艺术世界;而这这种艺术世界,才能是“关”的世界。本文即意在通过结合废名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在“文学梦境的追求”、“叙述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独特意境的营造”三个具体的角度上,展开对废名乡土小说艺术观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黄庆丰 《求索》2012,(11):86-88
白居易所拟《百道判》是唐代科考的一种特殊文体。本文通过考察《百道判》文本,并与其他唐代史书和律令比照,以反观唐代特定的文书法律制度,研究表明:自成体系的唐代法律制度促成了唐公文管理制度的形成,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唐代科举取士及选官制度保证了撰写和使用公文的人才质量;《百道判》判词本身为唐公文提供了很好的模版,该模板虽用典精工、辞藻华美,但最终还是能以实用、中肯、解决问题为目的。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一起促成了本属于文学范畴的公文,处于文化和政治的双重规定之中,最终被纳入到法律层面,更好地为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