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维度下的环境伦理及其价值观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文富 《理论月刊》2006,(10):122-124
现代环境伦理理念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价值和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要立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特殊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王玥婷 《人民论坛》2011,(9):214-215
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占据的位置日益重要。面对日韩等世界各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建立以及文化渗透,我国需要构建起本国的文化外交政策。要以和谐世界为指导思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文化战略方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大力扶植民间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吴功荣 《前沿》2003,(3):98-102
国际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洞察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对外关系领域,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并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推进理论创新,丰富战略内涵,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实践活动,为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及周边环境,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树立了一座跨世纪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占据的位置日益重要。面对日韩等世界各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建立以及文化渗透,我国需要构建起本国的文化外交政策。要以和谐世界为指导思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文化战略方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大力扶植民间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对外开放思想为基础,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将中国对外开放事业全面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成就,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新战略。主要表现为四个新,即新背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目标——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途径——和国内发展统筹推进;新保障——互利共赢的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形成,标志着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主要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中国环境外交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期间,环境外交对促进中国环保事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中国环境外交面临新的历史重任,即不仅要为我国寻求新的国际经济发展空间,而且要有效化解"中国环境威胁论",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国际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8.
门洪华 《探索与争鸣》2022,(1):43-50+177
积极应对百年变局,立足长远进行谋划,运筹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事关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中国持续强大的同时,世界百年变局深入发展,中美战略博弈深化,国际形势和中国外部环境加速演变。有鉴于此,中国应加强战略运筹,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战略布局。我们建议:丰富完善统筹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国家战略体系;以深化国际合作为主轴,以推动国际共同发展为主线,以丰富完善国际统一战线为抓手;全力应对美国的战略聚焦,促成世界各大力量平衡和制衡美国的态势;以经略周边、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合作为基础,夯实中国国际影响力拓展的基础,促成中国国家实力的有效扩展;以塑造新型全球化为抓手,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中国战略利益全球拓展;强调文明互鉴,加强文化对话,从哲学高度审视时代之问,推进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的展开。  相似文献   

9.
徐蕾 《前沿》2011,(14):162-165
现代环境外交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同步于世界环境外交的发展。环境安全的深化与环境运动在美国的兴起促进了美国环境外交的早期发展。在不同的总统任期内,由于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左右摇摆,曲折发展。纵观二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几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尼克松总统的积极推进时期,里根总统的停滞时期,克林顿总统的高潮时期以及小布什总统的倒退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王存刚 《人民论坛》2022,(23):42-46
正确判断国家战略环境并有效应对,是塑造良好外部环境、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环境所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发展的理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极大发展,是当代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和科学判断.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提高发展的质量.科技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展国家只有树立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才能摆脱现实困境、从战略意义上真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本质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邓志平 《桂海论丛》2010,26(4):60-63
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蕴涵三个维度:真、善、美。真即科学性,包括规律、真理、方法三个层次;善是核心,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和与民共享;美是目标,体现的是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真是基础、善是本质、美是目的,真、善、美辩证地统一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保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思想,辽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结合历史和现实状况。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形成了具有辽宁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根据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原理,以民生为突破口,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保增长促发展,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发展;运用矛盾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解难题促和谐,实现辽宁协调发展;运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原理,环保攻坚惠民,实现辽宁可持续发展;运用唯物主义系统方法论,坚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十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与以往的发展理念相比较,实现了十大转变,即由稳定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由增长第一向发展第一的转变;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转变;由注重GDP增长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由局部倾斜发展向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发展的转变;由赶超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由两个文明建设向四位一体建设的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由富裕社会向和谐社会的转变.把握这些转变,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辩证统一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良 《桂海论丛》2005,21(2):12-14
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辩证统一的发展观:它是以隐含求真务实为认识前提而求发展之真的发展观,是以提倡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础而求发展之善的发展观,是以蕴含和谐发展为审美准则而求发展之美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赖以产生的基石,后者不仅深刻反映了前者中的"发展之理"、"发展之质"和"发展之本",而且折射了前者中的"发展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蕴含的"消解矛盾"、"超越现实"、"重组要素"、"实践创新"、"和谐共生"、"辩证调控"等"发展之法",正是科学发展观阐发的发展方法的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毅夫 《桂海论丛》2006,22(4):40-42
思维方式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即由以前的功利型思维方式向互利型思维方式的转变,由单一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从对立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中央党校“6.25”重要讲话的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深刻内涵;必须体现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多党合作事业要不断迈向前进必须以正确的政治理论来指引,而正确的理论必须用科学的政治发展观来构建.回顾多党合作历史,不同时期党的领导核心对如何相待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奠定了多党合作制度从孕育到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