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民主伴生物的现代法治要求形成内在自觉、普遍有效的理性秩序,因而法治是一个积极能动的概念,其能动性根源就是高度的公民法律意识。当前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
法律意识在公民意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我国公民应该具有的现代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人民主权、权利本位、人权保护、权力监督意识等.强化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推进法治国家进程的关键,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中,作为领导者除了应具有基本的素质、能力和观念外,领导者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方式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是领导者的法律意识问题,将是领导者领导人民走向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新农村视域下新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农村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现状的描述,分析了制约农民法律意识培养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公民参与制度的法治地位,正确认识公民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建立和健全法治化、规范化的公民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上的反映。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 ,原材料都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人脑将外部世界 ,即从实践中获得的材料 ,进行加工后产生意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其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归根到底是来自客观世界。公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社会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取决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不能指望广大群众依据法学教科书上的概念、理论去形成法律意识。一种法律至上的法治社会 ,公民很容易形成尊奉法律的观念 ;反之在一种缺乏法治的社会 ,期望…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内涵、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法治化运作的必然要求;我国法治理论和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奠定了村民自治制度法治化运作的基础。当前涉及村民自治的法律规范存在纵向体系漏洞明显、横向体系覆盖不全的问题,法律主体的不成熟和法律程序的疏漏增加了法律实施的困难,尤其法律意识的消极冷漠更侵蚀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博 《世纪桥》2007,(7):73-73,137
伊林对法律意识中包含的"精神"东西,亦即在立足人自身的基础上所凝聚的法律意识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北京发生的丈夫拒绝签字导致孕妇死亡事件暴露出手术签字制度在具体执行与法律实效上的冲突,这说明法治建设不仅要求严格守法,更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还要求公民和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宪法意识是公民意识的第一要项和核心义项,宪法认同是构成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们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获得,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感悟、模仿、借鉴或某种中介来培养和教育的.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公民比较缺乏宪法认同和宪法意识,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增强他们的宪法认同度,培养以宪法意识为第一要项和核心义项的公民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化水平和公民社会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发展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东部沿海的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于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本文从当前经济先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培养公民法律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入手,通过清理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意识传统理解上的误区,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经济的发展对公民形成自觉法律意识的影响及意义,将形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看作是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治生活形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广度、深度逐渐增强,范围不断拓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也由间接参与转向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相结合并偏重于直接参与,公民参与的渠道也不断增多,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逐渐步入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3.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司法对设立公司的门槛降低,创业者以设立公司的形式来发展事业得以迅猛发展。而由于我们国家法治化起步较晚,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在现实生活中,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共财物的事件屡见不鲜。有些人不知不觉中就陷入犯罪深渊,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感恩、诚信和法律构成道德教育的三个主题。要把大学生培养和塑造成一个遵纪守法、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培养和塑造成一个知恩图报、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公民,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感恩、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建设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迎晖 《新视野》2007,(4):72-73
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谐社会建设的力量不仅来自于政府,而且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广大民众广泛、积极的参与。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社会是公民以契约意识参与的社会,是法治社会,所以,社会和谐的程度和进程取决于公民参与的程度,而公民参与程度又取决于公民意识的有无和强弱,因此,培养公民意识并寻求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五”计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实施“十五”计划的法制保障。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或认同,法律素质则是指公民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任何法治国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具备相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这是现代法律文明的基础,是公民整体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治的发展,显著表现为公民对政治的参与,且参与程度成为裁量一国民主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对现实发展中的我国政治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拓宽民众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参与质量,是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由于公民群体性和层次性的不同,对公民法律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作为普通群众的公民,对其法律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为对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了解,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对他人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