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在1981年,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出版了代表作《美德的追寻》(〈Af-terVirtue〉)一书,该书在对整个西方道德传统及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指出现代社会道德问题之症结在于现代道德研究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摈弃传统。麦金太尔提出重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传统,复兴美德伦理学,这一观点引起整个世界伦理学界的兴趣。 自此20多年来,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一直被大力研究和广泛传播。理论上,大量关注美德伦理学的专著、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  相似文献   

2.
西方道德文化在从前现代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中,其理论范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现代的德性追求为现代的道德功利主义所代替,现代德性论在文化内涵上也出现了重大的变更。同时,现代道德危机与道德冲突日益凸显出道德文化现代性的尴尬境遇。  相似文献   

3.
自由优先于平等,正义优先于效率,是罗尔斯新自由主义“正义论”的两个信条。他批评功利主义把人当作手段来看待:可能导致对某些基本权利的漠视乃至侵犯:不能避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诺齐克提出“持有的正义”理论,以对抗罗尔斯“分配的正义”理论,从自由主义内部对罗尔斯“正义论”进行批评。表现了现代西方社会里中上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对立。麦金太尔则倡导社群主义,批评罗尔斯和诺齐克的自由主义正义理论都没有“应得”所必需的共同体概念。麦金太尔等思想家对西方现代社会所作的否定性批判,揭示了从启蒙运动以来,摈弃德性传统,追求全面功利化所造成的难以克服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4.
早在1981年,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出版了代表作<美德的追寻>()一书,该书在对整个西方道德传统及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指出现代社会道德问题之症结在于现代道德研究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摈弃传统.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以来,西方德性伦理为规则伦理所取代,义务论和功利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发生转变。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他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继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重新作了深刻的全方位的反思,认为这不仅是一场金融危机、民主危机、全球化危机,从根本上说更是道德危机。本文认为,金融危机背后是道德危机,那就是作为西方价值总汇的个人主义出现了问题,金融危机的深重根源就是个人主义文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探索》2015,(3)
传统意义的道德与人性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和冲突,人类的道德价值始终在这种张力和冲突之间,按照历史逻辑特有的规律演进。当代中国正处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所谓的技术革命,更使得既有的道德价值面临激烈的挑战和冲突,从而使道德价值陷入诸如认知和抉择以及实践困难的尴尬境地。集中表现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一元价值观和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等三大冲突、"道德价值抉择的困境""道德价值导向的困境""道德价值虚化的困境""道德价值物化的困境"四大困境以及"自利和利他的矛盾""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矛盾""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矛盾""经济发展和道德滑坡的矛盾""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矛盾"五大矛盾。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道德价值的教育缺位、道德和经济的"二律背反"等原因,当代中国人正面临道德信仰缺失以及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道德价值困境。要走出道德价值困境,需要从德性伦理、制度伦理、道德因果律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规范,最有效的是通过理性考量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思想为认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作为美德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文 《理论学刊》2005,(7):100-103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勇敢都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德性.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勇"只有与"礼"、"义"等德性结合起来,才可能作为一种美德而成为人们追求和景仰的目标.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勇敢则更多地和智慧等德性相联系.中西传统伦理中,作为美德的勇敢都不是没有制约和规范的肆无忌惮,而是与轻妄、鲁莽、狂热等有着严格的界限.吸收传统勇德的合理因素,树立科学的勇敢观,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保证社会公正、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构共同体的核心是"共同善"。由于古典德性的消失、个人主义的膨胀、利己主义泛滥所导致的传统共同体的衰变,使得"共同善"消失了,由此在重构中引发了情感、行为、道德方面的危机。为摆脱困境就要从两个方向寻找重构路径,一是恢复古典德性的地位,摆脱因规则伦理造成的困境;二是以构成性重构善在共同体中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杨卉 《学习月刊》2010,(6):28-29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而传统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又是一种德性思想。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不同,它是一种东方式的德性思想,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它以德性为核心范畴,德性的根据、德性的规定、德性的培养等是它整个思想的中心。从先秦时期孔子的德性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在中国传统里表现为恭、  相似文献   

12.
德育走向生活是德育的必然选择,是良好的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从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追求传统美德的道德生活;从制度伦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道德生活就是民主生活。前者塑造和践行德性的生活,后者是导向使德性得以产生的正义的生活。所以德育所走向的生活是追求传统和民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的危机本质上是道德信仰的危机,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道德意识结构的变迁与道德资源的缺失。儒家道德理性人文精神彰显了自身的当代价值,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视点: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邦红 《世纪桥》2007,(4):121-122
网络在对丰富和便捷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张扬和重塑大学生的个性、人格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引发网络道德危机,这也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是克服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最积极有效的举措。强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关道德责任方面内容的经典教育、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资源有关道德责任方面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作用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的科学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平等作为西方国家行政官员的一个重要德性,是指行政官员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只拥有法定的权力和权利,不享有也不该享有特殊的权力和权利,即特权.行政官员是否拥有这一平等德性对于他们是否能够道德地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传统法律中有关“亲属容隐”、“亲属相犯”的立法状况,比较当代各国刑法中有关亲属之间犯罪的立法体现.探讨我国传统中的亲亲原则对于当代刑法的意义,分析传统儒家伦理作为根植于中国的道德标准对于当今法治完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已经遇到了严峻的道德秩序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公有制为道德秩序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前提;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西方市场经济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新生的多元道德秩序并存是道德秩序建设的参考坐标。  相似文献   

18.
在证成了政党与道德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之后,文章试图通过回溯西方政治哲学史的德性思想,来找寻政党道德的构成内容与基本特征.文章认为,政党道德内在于社会实践当中,是一种基于政治共同体的整体生活,而且需要从政党传统和政治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政党道德与公民道德的互动通过公民的政党参与来实现.两者的互动可以使政党更容易发挥其社会整合功能,使得原本割裂的社群生活得以联结,也使得整体的政治生活处于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19.
因长期建基于存在内在局限的规则伦理学,我们已经习惯把道德仅仅看作社会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外在操纵,使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去道德化和非人性化倾向,异化成规则灌输和训练等相应困境。透视德性伦理学拒斥规范伦理学的要旨,我们可以得知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对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要求,即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呼唤德性的塑造,是客服规则伦理之理论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其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认识论,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角看,当代中国的道德失范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传统价值体系瓦解、多元文化发展等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道德规范缺失、道德认同危机、道德实践困境等形式。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方法论,通过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等方式,矫正各种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