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睢城 《世纪风采》2011,(12):10-15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为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959年至1961年间,湖北省两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纠正“左”的错误,在全国起了带头作用.当年的调整虽属旧事,但考其因由,察其演变,品味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加快改革、深化改革仍不无裨益.(一)1959年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由于人民公社这种体制所规定的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的状况,而工作中的一哄而起和形式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种脱离所造成的危害.毛泽东后来说:1958年9月发表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与秋冬大办钢铁同时并举,乱子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局面,中共中央决心纠正失误,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中央确定的全面调整方针,也包括对国内政治关系调整的内容;政治关系调整是为国民经济调整服务并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发展进程而跟进、展开的。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  相似文献   

4.
经济调整     
《湘潮》1992,(4)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我国60年代初形成了连续3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湖南也同样如此,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月21日至27日,省委召开全省工作会议,研究贯彻“八字”方针问题,从此开始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一、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60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充实和加强农业。调整公社体  相似文献   

5.
1958年,在全国“万马奔腾”的形势下,广东也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由于“大跃进”和1959年冬到1960年的“反右倾”的错误,加上特大自然灾害,广东和全国一样,国民经济在1959年至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一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二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全省粮食非常困难,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肿病和饿死人畜的非正常死亡现象;三是基建规模过大,投资效益差;四是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充分暴露了“大跃进”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后果。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集中精力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失调及农业战线上的严重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共产风”要进行全面算帐兑现的指示,中共广东省委于1960年10月,召开潮安、新会、中山等8个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座谈会,总结“大跃进”以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作出在9个县开展“以纠正共产风为中心”的整风整社的试点工作。11月,省委召开的区党委、地委第一书记(扩大)会议决定,在今年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非常困难的局面。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调整。在调整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也为在1958年以来各项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工作。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总结讲话中作了自我批评,要求把他的讲话传达到各省各地方。他认为1959年不该把反右倾斗  相似文献   

7.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同一天,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贯彻执行“紧急指示信”的指示》。根据这两个文件,全国于1960年冬至1961年底,普遍开展了整风整社运动。  相似文献   

8.
三年困难时期指1959年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建规模过大,粮食缺乏,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坚决纠正各种"左"的偏差。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随着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人们对当时农村的个体经济问题重新作了认识。本文所说的个体经济,主要指当时农民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生产。1961年3月至1962年9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农业六十条》)及其修正草案中,对此  相似文献   

10.
1961年10月,中共中央初步确立把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由大队下放到生产队。根据中央的指示,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同志率领一个工作组,于10月下旬抵达闽西,就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问题作了十天左右的试点调查。11月7日,邓子恢同志在龙岩地、县、公社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大包干”问题的报告》。邓子恢同志的这个报告,热情赞扬和积极倡导在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批评了一些干部以为这将导致“单干”或“倒退”的错误观念。这个讲话,反映了邓子恢同志在当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思想。今年是邓子恢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为了研究邓子恢同志的农业经济思想,本刊特刊登这篇讲话纪录。为了保持历史原貌,刊载时未作改动。  相似文献   

11.
1959年8月,张平化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出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此后,他曾两次调离湖南,两次回到湖南,直至1977年7月赴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为止,先后在湖南工作了14年之久。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1959年庐山会议后,张平化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接替了周小舟的省委第一书记职务。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京召开,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要求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张平化从北京回到湖南,心情格外豁朗。在6月22日至7月10日省委召开的全省三级干部会议上,张平化…  相似文献   

12.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李富春、周恩来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从1961年开始到1965年结束的国民经济调整,根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到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面对“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严重困难,经济工作“以调整为中心”,主要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大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尽可能地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增加农村社队所需的贷款和物资;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对工业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由于措施果断有力,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调整工作比较迅速地取得明显的效果。到1963年初,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好转的局面。1963年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记述和回顾历史时,总是根据某一历史时段的显著特点和特定内容而给予一个特定的称谓。1959年至1961年这段历史自然也不例外,灾荒、经济困难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但其主流称谓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三年困难时期”的变化过程。称谓的不同,折射出对其背后原因认识的差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个词语何时出现无从查考,但它的使用却与中央不断强化自然灾害对这一时期困难原因的解释有关。在当时,中央对1959年至1961年经济困难成因的宣传是内外有别的。在党内会议上,中共中央相对实事求是,认识到“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相似文献   

14.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特殊化风和生产瞎指挥风盛行,造成国民经济的困难。1960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尤其是农村出现了大面积饥荒。为此,1960年底至1961年初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下决心解决农村“五风”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要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商业工作等问题。其中农村工作是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相似文献   

16.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毛泽东在会上重申党的实事求是传统,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1961年搞成实事求是年。会后,由于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因此,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经济工作必须实事求是 在探索中,党认识到,195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四个方面的错误。其一,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发生了严重的不协调现象。其二,在农村人民公社的实际工作中,许  相似文献   

17.
<正>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要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商业工作等问题。其中农村工作是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地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逐步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8年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为调整的序幕,主要对人民公社生产关系和国民经济指标进行调整;从"八字"方针确定到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前为第二阶段,主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进行全面调整;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三阶段,民族工作在政治领域"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经济领域调整却在曲折中继续进行。这一时期民族地区的调整,在我国民族工作领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对民族工作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明钢 《世纪风采》2008,(11):10-14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罔民经济陷入困境。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闲难,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对同民经济进行调整。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统一,调整措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整个经济状况仍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来统一思想,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20.
刘武生 《湘潮》2004,(1):10-16
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最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粮荒”。总理国务的周恩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周恩来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抓粮食工作纪实》,充分体现了总理对人民极其负责的崇高精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