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些年来,国内不少论著在论述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这一重要问题时,基本观点都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我认为,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也有它的历史局限。弄清这个问题,无论于历史还是于现实都是不无益处的。局限之一;七大关于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规定,是在毛泽东思想没有为全党系统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的情况下作  相似文献   

2.
3.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首《东方红》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最初为陕西农民歌手创作,后由延安文艺工作者整理、修改,于1944年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歌曲发表后不久,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胜利召开,会上,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北京支部生活》2012,(11):31-32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历史背景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民主、自由、富强、独立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11,(7):31-31
党的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辰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看了《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3期登载的李万锦《略论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历史局限》、1990年第1期李友刚《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不存在“历史局限”》两篇文章之后,我们认为虽然都不无可取之处,然而也都在一些论点、论据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就意味着党选择了新的执政理念,向世界表明了党在21世纪的执政走向。“三个代表”思想是全党80余年的经验总结,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时代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在新的世纪,党要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认识、掌握和运用“三个代表”思想的程度。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相对独立的理论主题把“三个代表”的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首先是因为它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主题。在共产主义运…  相似文献   

8.
中共八大期间有一件事十分引人注目,不仅党章删去了“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在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邓小平的修改党章报告和八大决议中,都没有出现“毛泽东思想”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中共八大期间有一件事十分引人注目,不仅党章删去了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在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邓小平的修改党章报告和八大决议中,都没有出现毛泽东思想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掘"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的"真相","还原"其认定的"历史面貌"以外,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它的批判,更加强调其"学术研究"的性质,即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一点一滴地揭开历史真相不过是学术研究"。主流意识形态"不应该将学术论证归结为意识形态",应"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这一观点,涉及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管理等多个问题,在现实中极具迷惑性,有必要对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决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命运的大会,这就是“七大”和“十五大”。“七大”和“十五大”有许多共同点,如都在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并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组织上有力地保证了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等等。通过比较“七大”,我们可更清楚认识“十五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表示,不承认通过网上投票选出的“新七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官员克里斯汀·曼哈特表示,这种评选给那些遗产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的国家发送了错误信号。古代人眼中的世界范围比现在小很多,主要在地中海周边,所以七项奇迹就够了。现在全世界有那么多遗产值得保护,但评选只挑了七个“奇迹”,这本身就不足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为推动中共思想路线的转变,采取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举措以推动和促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鉴于马列主义是中共革命理论的源泉、顾及共产国际的潜在影响、自身理论体系尚未成熟等现实因素,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概念定位问题上,毛泽东主张确立保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坚持"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发展和全党的集体创造,为应对与国民党开展舆论斗争、在全党确立"中国化"思维方式的需要,他认可新理论的导向作用,最终有限接受"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3期刊登的刘永明撰写的《五四运动中的国民党人》一文(以下简称刘文),系统地阐述了国民党人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表现和重要作用,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对刘文所提出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国民党是中国社会上唯一的革命政党”这一观点,有些不周的认识,特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刘永明及史学界同仁。众所周知,国民党是由中国同盟会改组而成的。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宋教仁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以中国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共和实进会、国民共进会和国民公党四个小党派,于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正式组成了国民党。该党名义上推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上整个党务由宋教仁代理。二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曲折进程中,"左"倾指导思想一度主导了新中国成立后前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大跃进"是其中颇具典型性的一个历史时段。"大跃进"时期,"以所有制变革为先"逐渐成为共识;其后,"不断革命论"在反"反冒进"中提出并得到贯彻,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酝酿和明确提出,则标志着"左"倾思想的登峰造极。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趁穷过渡",乃是"左"倾思想指导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杨晶 《探索》2012,(2):155-158,189
张一兵先生认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1908年同波格丹诺夫的思想交锋中没有真正意识到波格丹诺夫唯心主义话语中的历史现象学即经济拜物教思想。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不但在党性原则上纠正了波格丹诺夫对物的超越论式的唯心主义理解,而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纠正了波格丹诺夫对经济拜物教的误解。追本溯源地看,列宁早在1894年写作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一方面指认了作为历史现象学理论基础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从阶级意识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历史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  相似文献   

17.
开国上将萧克,是目前惟一健在的参加过红四军"七大"和古田会议的历史见证人。他写的《回忆红四军党的"七大"》一文,以忠于史实的态度,真情地回顾了红四军"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经过和主要内容、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红四军"七大"及重要意义。这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史料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中共党史研究》开辟了“探索与争鸣”栏目,刊登了韩钢关于《对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对编辑部开辟这个栏目,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活跃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空气,我是衷心拥护的。也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想对韩钢的某些论点提出一些看法,与其商榷。一、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准问题我同意韩钢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形成不同  相似文献   

19.
八大党章未写“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作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对刘少奇大兴问罪之师。国外学者也将此作为中共上层权力消长的一个重要信号加以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2期《毛泽东领导了八大文件的起草工作》一文,依据史实明确阐明,在八大党章的起草、修改、讨论过程中,“没有一位中央领导提出加进七大党章中有关毛泽东思想的部分”;“对党章删去‘毛泽东思想’有关部分,中共党内普遍持理解态度,故在修改过程中和讨论时没有人提出异议”。这无疑是对八大本身的种种猜测和讹传作了权威性的澄清。但该文对当时中共党内何以“普遍持理解态度”的原因,未有涉及。本文仅就此作点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了《炎黄春秋》二期姚松蛟先生的文章《"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功与过》(以下简称姚文),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现对李汉俊脱党是否是因"屡遭"陈独秀"打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向姚先生求教。姚文在叙述李汉俊虽然脱党,但脱党后并不反对党,仍参加进步组织,支持北伐革命行动,最后遭桂系军阀杀害,是正确的。但姚先生在谈到李汉俊脱党原因时却说:"从客观上看,他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一,屡遭打击,以致消极而自动脱党"。笔者认为:陈独秀与李汉俊之间(也就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书记与代理书记之间),工作上分歧有,"政见不一"也有,是事实。但李汉俊"屡遭"陈独秀"打击"却不是事实。李汉俊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是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他对政治经济学有特别的研究和兴趣,又是上海当时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星期评论》的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