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苏共企图将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观点钦定为“国际共产主义的总路线”,强加给世界各国共产党,遭到中共等党的反对,从而使具体的意识形态问题之争,发展到谁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之争。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中共由最初的维护斯大林的历史地位,逐步陷入到维护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的误区,使得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争论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着曲解和误解,使论战成为“左”与“左”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中苏论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然而这场论战的实质问题及其对中国、苏联、国际格局、国际共运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中苏论战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认识:它是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是中苏两党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中苏论战是20世纪国际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苏联的执政意识--弥赛亚,它在理论上要求中共唯他独尊,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其所推行的大党大国主义.随着论战的升级,苏共做出种种不尊重中国主权的举动,并利用国际会议和各国的共产党会议组织围攻中共,导致中苏分歧不断扩大,两党的关系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4.
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琼 《理论视野》2009,(11):27-3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苏论战影响了中共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认识,强化了中共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固守,助长了中共党内已有的“左”的倾向,推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形成,并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最终中断。探讨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张从田 《理论探讨》2001,3(1):85-88
中苏关系的分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告别旧模式、探索新模式旅程中的一段插曲 ,是一场“双输”的悲剧。它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产生直接影响 ,又促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时思索现实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催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沈震 《理论探讨》2001,30(6):82-85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但由于在长期“左”的指导思想下急于求成,夸大了本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所取得的成绩,长期战时、准战时的经济成就又掩盖了体制的弊端并高估了自身的发展水平,以至于高估了本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理论探讨,逐步形成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是我们应当记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周晓沛 《各界》2010,(9):22-24
马拉松边界谈判 中苏(中俄)边界谈判,谈了断,断了谈,断断续续,先后历经40个年头,算得上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谈判。  相似文献   

8.
潘承生 《学理论》2009,(17):45-47
中苏同盟的破裂,既源于中苏意识形态内在的深刻的分岐,也与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以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薛兆瑞 《学理论》2011,(22):60-61
在中国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始终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主义讨论集》中,可以提炼出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论战是一场政治论战。马克思派和改良派的分歧起于"人的生活",由此引发"主义"和"实业"的争论,马克思派和无政府派的分歧起于"人性",由此引发"专政"和"自由"的争论。相对于改良派,马克思派具有乌托邦的情结,相对于无政府派,马克思派则表现出渐进和审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27)
中国和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奉行"以苏为鉴",但是二者却建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党制度。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苏联则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一党执政制度。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运行的结果也迥然不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一党制"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因此,关于中苏政党制度的比较一直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只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加深我们对该研究课题的认识,并发现其中有待进一步深化之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3)
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早期传播时,曾经受种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非难。五四时期更是掀起三次论战高潮,尤其是第三次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更是备受关注。事实上,双方虽有对抗与交锋,但也曾有过紧密合作。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有利于探寻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总结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坚定斗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唐淙 《学理论》2013,(9):29-31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一种典型表现或曰结果。它发生在推行扩张主义的勃列日涅夫政府不断挑起中苏边界事端、中国内政与外交皆反苏联修正主义的历史背景下,是中方进行的一次边界自卫反击战。这次边界自卫反击战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3)
顶层设计,是中国新的政治名词。这个工程学术语,在政治中是指对未来改革的整体谋划。中苏改革不同的顶层设计致使两国走上不同的改革之路:中国改革选择了以农村为突破口;改革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同时注意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改革注重循序渐进。苏联改革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改革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改革较为激进。通过比较中苏两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为中国今后的深化改革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破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主题必须解决好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一系列问题:科学认识根本任务、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辩证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现科学的发展,等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谢娟 《学理论》2012,(2):114-115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在它刚度过六十九个年头就宣告解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因素造成的,而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虽在民族事业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就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却仍然是个未完的话题,从两个国家的政策实施方向上找出其民族政策的不同点,着力挖掘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民族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五四期间思想争鸣,西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此时,出现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大辩论,各方思想观点激烈碰撞,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升华。本文旨在通过述评这场论战,倡导运用唯物史观融合西方科学思想与东方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就提出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经过60多年奋斗,用成功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世纪性重大课题。实践没有完结,认识没有穷尽,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这个理论主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贯穿于党的历史的一条主线。五四时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三次较大规模的论战,有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以此为指导分析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和“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说成是建国以来“哲学上的三次大论战”是康生为恶意批判杨献珍而提出的,有特定的含义。“哲学上的三次大论战”的说法,既不符合上世纪我国五六十年代哲学战线上争论的实际,也不利于实事求是地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哲学上的三次大论战”的提法不宜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