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期利益群体的分化与政权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期,我国利益群体的分化格局呈现为中产阶层发育不良、强弱失衡的断裂结构.这样一种利益分化的失衡不仅表现在资源占有的明显差异上,还表现在利益表达与博弈的失衡方面.这样一科利益分化、博弈的失衡结构近年来还有固化与加剧的趋势.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必须加强政权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增强对政治权力自身的监督与制约能力;必须进一步提升针对利益分化与思想分化的调控与整合能力;必须增强培育、制定、创新社会政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分化较大的社会现实,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整合社会利益的政治责任。利益分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是以法理、伦理、契约为基础建立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共同利益观以及化解利益矛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有效应对利益分化较大的问题,承担起利益整合的政治责任,应从增强党的整体素质、积极维护合法利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树立正确利益观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并呈现出稳态化的态势;不同阶层之间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整合,协调各阶层利益,减少阶层冲突,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阶层分化带来的影响,探讨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具体机制,以期为当前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时期,也是冲突的多发期.社会整合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主要途径,面对新型社会冲突的挑战,需要实现社会整合方式的转变,在利益整合的基础之上,全面调动、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在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复合整合走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利益分化过大的问题,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分化过大主要体现在个人与家庭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等方面。利益分化过大造成城乡、区域、行业与部门之间发展的马太效应,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促进社会利益公平分配、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提高党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构建共享利益观、不断健全完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是提升党的利益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凤英 《理论探索》2005,1(6):51-52
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然而当前党风不正、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以及局部利益的膨胀却严重地影响着党群关系,成为密切党群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就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加强党对社会利益的整合功能,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加大反腐力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党的执政基础与利益整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利益整合是我党的执政基础和本质要求,执政党要清醒地把握我国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及其后果,加强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创新利益整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规范不断地受到冲击,整个农村社会结构面临着新的分化、整合,社会资源利益面临着重新分配,农民利益表达在现实的政治场域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此,应该从农民利益表达主体层面、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层面及资本层面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农村民主亿进程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凸显,影响了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影响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而根源就在于农村社会利益的分化.解决利益分化必须实现村民自治过程中的经济整合、制度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10.
在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差别有扩大的趋势,利益表达机制急需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而随着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崛起,该阶层政治参与的诉求逐步增强,如何将其整合进政治体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课题。浙江省D市地方政府通过多方位的政治整合,逐渐引导该阶层走上有序政治参与的轨道,有效化解了可能存在的政治社会风险,并促成了体制内民主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内民主与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功能的加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利益整合是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阶层分化使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面临新形势和新考验。遵 循执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必须探寻新的利益整合路径,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新形势下中国共 产党从自身建设出发加强执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科学依赖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政府在利益格局变动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的体制变革本质上是一个传统利益格局逐渐分化、新的利益格局逐渐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权力与利益资源的转移再分配过程.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府在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政府特殊利益的存在使其陷入既是社会利益整合者又是既得利益维护者的矛盾困境,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政府进行利益整合的难度.政府必须克服自身的特殊利益,自觉承担起社会利益整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在中国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分化的今天,必须要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在利益整合过程中,要确立和坚持公平、公正、统筹兼顾、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要从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利益冲突调解机制和利益观念导向机制等五个方面着手,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利益整合机制,从而实现制度化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失衡与风险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利益集团不断分化,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足够重视。因为,严重的利益失衡将使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面临高风险,并有可能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15.
三、功利主义价值观、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成员在价值选择和理想人格追求上的迷茫当社会由一个一元化的单位制社会分化成为由不同身份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就会成为必然。功利主义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崇尚效率和效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功利主义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是,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并不同时否定整个社会在主流文化上的一致认同;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在社会转型期,如果社会不能提供一个能驾驭多元价值取向的主流文化,社会势必会陷入在价值选择和理想人格追求上的迷茫。社会…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原有的利益整合思想基础和控制手段出现一定的削弱,而新的整合基础尚不稳定,形成社会整合滞后于社会结构的变迁.某种程度上说,一些复杂的、新生的、异质的社会要素的运行处于无序、失范状态.因此,迫切需要政府提高社会整合的强度,及时协调好各社会要素的关系,以避免多样性利益要求的冲突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分化对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供了重要资源和重要途径.但利益分化也给政党合法性带来一定难题,比较突出的有价值认同难题、利益均衡难题和风险频发难题等.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需要加强对利益关系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整合,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即政策供给、总揽协调、价值引导和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阶层分化是改革以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下的社会变迁过程.这一分化展现在多个维度:社会结构的分化、裂变与重构现象交错;经济分层、社会分层与政治分层并存;阶层分化、利益分化与观念分化凸显.社会阶层急剧分化也对执政党维稳能力提出挑战.提升党的维稳能力需要重构党的群众观念,强化对分化利益的整合,扩大对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体制化能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构建韧性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利益分化打破了原有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分界,使社会各阶层对利益资源的占有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主导下的利益格局渐次形成。一方面,利益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整合,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分配格局依然控制着社会资源的分配,又带来了社会分裂,阻碍政治制度建设,动摇政治合法性等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尖锐化,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必须加强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