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6,(6):51-52
据4月27日的《文汇报》报道:日前,香港多所高校带着丰厚的奖学金来内地“抢”生源,使得内地各高校今年推出重奖措施显得更加迫切也更加理直气壮。可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在怎样“奖”与怎样“抢”上,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的做法却不同。先说“奖”。香港高校虽然设置了“入门奖学金”对高分考生实行奖励,但他们似乎更注重“成学奖学金”——学生每学年根据学习成绩可以拿到的奖学金,最高可达10万港币。“成学奖学金”不仅奖励幅度高,而且覆盖面更广。 譬如香港城市大学,去年招收了193名内地学生,预计4年下来该校要拿出1800万港币给学生发奖学金,奖学金的覆盖面达到了75%。反观很多内地高校,更加注重的是“入门奖学金”,而在“成学奖学金”的发放方面,则显得不够大方,教育部明令各高校必须拿出学费的10%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很多高校却没有做到。再说“抢”。内地高校“抢夺”优秀生源,搞的是“惟分数论”,奖金的多少只以考生的高考分数为标准。香港的一些高校固然注重考生的高考分数,但同时他们也注重考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譬如香港大学,招生时除了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之外,  相似文献   

2.
回归10年来,中央政府始终关心和支持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特区政府的经济政策;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放宽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在内地同样处在抗击非典的艰难时刻,向香港运送大量医用物品……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香港特区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北上创业生活的香港人已超过40万人,比"九七"回归时翻了近两番。特别是去年,一年之内就有4万多人移居内地,人数首次超过内地定居香港人数。其中,近十分之一的香港人还把户口落在了内地。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内地及香港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内地及香港学者在受访时一致认为,习主席的讲话为"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确认了准则,必将引领香港再创新辉煌。相辅相成在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看来,习主席就今后在香港更好地落实"一国两制"提出的四点意见相互关联,相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回归给我们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所谓机遇,就是我们可以“借助香港发展自己”,并同香港形成合力,参予国际竞争。所谓挑战,就是我们能不能有力地保持和巩固香港的国际经贸中心的地位,促进区域经济高度发展,共创繁荣。 一、祖国内地是香港繁荣的强大后盾 香港是祖国内地通往世界一个重要门户,它和祖国内地休戚相关,兴衰与共。香港被英国割占100多年,政治经济上仍与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这种  相似文献   

6.
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去年分别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根据协议,从2004年1月1日起,273个内地税目涵盖的香港、澳门产品,符合原产地规则进入内地时,可享受零关税优惠;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内地将对上述273种以外的原产香港、澳门的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同时,内地对港澳开放包括金融、旅游、会计、律师、广告、物流、贸易、批发、影视制作、房地产物业代理等18个行业的市场准入.CEPA的签订,开启了香港、澳门与内地利用制度性安排推动全方位经济合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香港回归祖国,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必将更为密切。不少人预测,到下一世纪,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系,香港作为内地对外经贸的窗口,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在“一国两制”设计下,香港既可保持以往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扮演东西方经贸桥梁的角色,更可凭藉与内地千丝万缕的联系,捷足先登地开拓内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对港商来说,这是百年难遇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发表致辞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一段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小便,被拍后父母与港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厕所排队人太多,难道让孩子憋着吗?"孩子母亲无奈地说,她用一片尿不湿接着,并没有弄湿地面。这一次,网友们大多站在了内地游客一方。港澳通行证越来越好办,去香港的内地人越来越多,因为两地规则意识的不同,摩擦也时有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全社会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在的大背景下,内地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1999年以来扩招的本科生陆续毕业而显得尤其突出。与内地大学生就业难、待遇走低截然不同,香港的大学毕业生近几年不仅就业率创出新高,月薪也显著提高,无论职位空缺数目和薪酬待遇都有所上升,不少学生还没毕业就已谋到高位。同香港对比,内地大学生就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在大陆,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今似乎成了“鸡肋”。2001年,内地毕业生110.4万;2003年212万;2005年340万;2006年,全国普通…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曾有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即40年代末众多企业家出于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绝望和对共产党政策的不了解,纷纷南迁香港。但不久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影响下,加以本身爱国心之驱动,其中不少人又回归内地。这“一去一回”充分反映了民族资本家在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下截然不同的前途和命运,也对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CEPA对闽台经贸互动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澳门与内地《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和实施,标志着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从民间自发合作迈向政府之间制度性合作安排的新阶段.CEPA的实施是大陆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的一种重新调整,并对两岸关系和闽台经贸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CEPA框架下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体制及其对闽台经贸合作与交往的影响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探讨闽台经贸互动合作的前景,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48年香港工商界的“反美扶日”运动,是当时全国性的“反美扶日”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行动起来抵制日货,到组织起来“反美扶日”两个发展阶段。由于香港政治经济地位的特殊性,致使香港与内地的“反美扶日”运动在参与主体、关注领域、领导力量、斗争目标和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同时,面对共同的“反美扶日”主题,香港工商界与内地青年学生的表现又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都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捍卫国家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4.
省外发展潮     
根据北京制定的《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若干措施》,北京将在商贸、物流、金融、医疗和司法5个重点领域加强与香港的合作:设立香港品牌联络窗口,为拟在北京开设品牌专卖店的香港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繁华商业街区规划建设原产地为香港的百货、电子等零  相似文献   

15.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标志着内地市场对香港银行业开放.香港银行北上,对香港金融业和内地金融业的发展都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但是由于内地银行监管立法的内在不平等和银行业市场的相对赢弱,势必产生诸多问题.从法律层面上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管能否得到良好的执行并实现公平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快内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尽快制定统一的取消身份差别的监管法,实现法律的公平与平等.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月1日,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将开始它发展史上的新纪元,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也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本文试对这些新特点及新疆与香港经济合作的新思路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经贸关系的新特点(一)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性质将根本改变。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香港实行“港人治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的自由港及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地位不变。但是香港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香港是祖国一个特别行政区,是…  相似文献   

17.
在香港这喧哗浮世中,你随便与哪位港女拉话时,都会感受到她们对家乡溢于言表的钟爱之情。 香港立法局议员林贝聿嘉女士曾对内地记者说:不少妇女对香港回归存在疑虑,她们担心不能平稳过渡,怕有动乱;她们爱香港的家,不愿离开,希望香港能够继续繁荣安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港校热"似乎一直是个不变的话题,每年都有1000多名内地生进入港校就读。有媒体预测,香港高校学制2012年起与内地趋同,内地生赴港读书有了更多的便利性,这无疑会给"港校热"再加一把火。不过,细细观察,"港校热"的背后其实也有变化悄然发生。不仅内地生选择香港高校的理由在变,两地看待"港校热"的视角也在变。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以来,深圳人到香港购物的清单逐渐丰富起来。除了以往的婴儿奶粉、纸尿裤、化妆品,日常必需品甚至还包括了水果、纸巾、油盐酱醋。由内地供给香港的粮油、水果、蔬菜等,价格比原产地更便宜。  相似文献   

20.
<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香港也被日军占领。此时,正在香港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廖承志,便与张文彬等人,共同研究和详细制定了分批救出沦陷香港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的计划。这项计划得以实施,一大批著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通过党领导的游击队等帮助,撤退到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