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目前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历史上我国行政区划层级的历史变迁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加审慎、理性地看待和推行当前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本文在对历史上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层级的历史变迁脉络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历史上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动因、利弊、阻滞因素、路径选择等,希冀为当前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经历了少量参与、全面介入和收缩调整的过程;西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嬗变既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投影,也是西方各国政府应对这一变迁所作的理性选择;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公共事业职能界定既要充分考虑该时期的社会公共需要,更要考虑该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府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颜克伟  肖辉 《学理论》2010,(1):51-52
行政区划作为国家结构体系,其设置满足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并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继续很好的履行其职能。学术界关于行政区划改革的一争议及系列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对2005年以来学者们的观点进行了简略综述,以便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富晓 《学理论》2013,(6):23-24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制度。每个国家都依据各自国情选择行政区划制度。历经二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俄罗斯联邦行政区划得到很大的发展与完善。俄罗斯行政区划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关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基本上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下讨论的。从政治学视角看,有关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体系,一是用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来解释中国政社问题,二是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研究中国政社关系,两大体系都旨在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各种协调机制。本文所探讨的建国以来我国政社关系的离合变迁,  相似文献   

6.
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代表,本文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详尽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并从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视角,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的模式选择及相关改革举措,充分展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行政价值的变迁、公众回应性的外部压力和行政人员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内部压力 ,推进了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西方行政伦理经历了遭受忽视、萌芽、挑战传统与正规化等四个时期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 ,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主题各不相同 ,这些研究主题共同构成了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讨论行政区划本质涵义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系统分析了目前该区现行行政区划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这些问题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丰台区目前的行政区划不仅使行政管理遭遇重重困难,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丰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已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9.
从宏现层面来看 ,以突破性文明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体系 ,注重技术、贸易程序 ,且政权始终处于分散和相互竞争的状态 ,无法形成超强干预 ,追逐利益自然成为制度变迁的基点。与之相应 ,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 ,社会开放度、人口增长、宗教改革、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体系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一统 ,权力是文明体系的核心和制度变迁的基点 ,政权理性化程度相应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 ,国家意愿、国家能力、文化惯性与惰性、强有力的外部挑战及生存压力等因素制约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对后一种制度变迁而言 ,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者间必须合理配置 ,协同演进 ,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行政区划作为权力结构和行政体制的空间投影,调整行政区划是塑造空间治理格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制度供给、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发挥的支撑关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在现代化背景中的治理意义,要求持续优化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调整蕴含空间生产和尺度重构的价值功能,有利于规范国家治理中的权力运作,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利行使,并通过均衡资源配置来增进空间正义。根据行政区划的实质内容及空间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新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集中处理好政府改革与社会治理、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地理区域与制度场域、本土实践与域外经验这四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家空间的结构调试:中国行政区划70年的变迁与功能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行政论坛》2019,(4):5-12
行政区划并非仅是对地理空间的简单划分,更是关乎国家权力配置、经济运行效率以及尺度重构倾向的重要命题。以往调整实践表明,行政区划不再是局限于国家空间结构的制度安排,更成为政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常见方式。在新国家空间理论视角下对于行政区划调整实践展开历时性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行政区划实现了由"纵向—配套"到"横向—框定"再到"嵌套—协同"的功能转型,权力、资本与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切实变革着我国行政区划的调整逻辑:上下级政府间的权力互动始终是区划调整的关键性因素,生产要素的流向转换是推动区划调整的内在要素,国家战略的尺度选择也逐渐成为区划调整的抉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现代性解释框架下对我国婚前性和同居的社会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数据来源于2007—2008年在上海和兰州两地进行的抽样调查(N=2200)。研究结果发现,成长于改革开放前后的人群对婚前性和同居的态度的确具有显著差异,但与西方相比仍相当保守。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现代理性、后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增长之外,社区文化和国家制度变迁对我国性态度变迁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8,(1):67-73
当前,行政区划变动已不再局限于地方与城市层面,应当提升至国家治理层面加以研究。文章基于2012—2016年全国行政区划调整大样本分析,并与2001—2011年数据相比较,从中发现,我国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呈现空间—体制双重提升的新趋向。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正在面临城市政区规模体系重塑与行政区划体制转换引发的潜在风险。实际上,这是对当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等提出的新要求。为此,从整体性治理的战略高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引领、以法治化为基础、以统筹协同为关键、以过程管理为重点,构建更完善的行政区划优化新方略,将强有力地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进程,夯实大国治理的空间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马克思制度变迁多样性假设探讨的基础上讨论了几个例证,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基础的东西方差异、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设想及实现,以此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多样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大制度研究中,早期的国内学者倾向于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范定位,较为忽视地方人大的独特属性;国外学者更为关注中国地方人大的现实变迁,但常常将西方的经验投射于中国,同样没有注意到地方人大的特殊之处。后来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地方人大作为国家意志执行保证者的角色,但仍停留在规范层面。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地方人大内含了三重属性,即国家意志的执行保证机关、地方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关和地方民意的代表机关。这三重属性的具体组合,既构成了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也设定了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和地方人大的行为模式。对于中国地方人大三重属性的区分,在理论上有利于清晰定位中国地方人大的制度坐标,在现实中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大制度研究中,早期的国内学者倾向于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范定位,较为忽视地方人大的独特属性;国外学者更为关注中国地方人大的现实变迁,但常常将西方的经验投射于中国,同样没有注意到地方人大的特殊之处。后来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地方人大作为国家意志执行保证者的角色,但仍停留在规范层面。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地方人大内含了三重属性,即国家意志的执行保证机关、地方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关和地方民意的代表机关。这三重属性的具体组合,既构成了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也设定了地方人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和地方人大的行为模式。对于中国地方人大三重属性的区分,在理论上有利于清晰定位中国地方人大的制度坐标,在现实中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9)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的变革,认为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的变革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首先,把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变迁的轨迹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然后,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外教管理制度变迁的轨迹,得出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变迁的特征: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制度变迁的目标是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的模式是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县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中国县级建制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县政的起源特点及其地位,做点粗浅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行政区划是国家划分和配置国家权力与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和不适应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为依据,从价值的,制度的,技术的层面出发,对信息社会于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诉求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适应信患社会的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构建作出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3月,美国学者乔舒亚·柯兰齐克的新著《撤退中的民主:中产阶级的反抗和代议制政府在世界范围内的衰退》在美国出版发行。经过对世界新兴民主国家民主转型情况的分析研究,作者得出了让西方国家为之震惊的结论:民主化的失败并非个案,西式民主制度正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撤退;并且认为"中国模式"发展为西式民主制度的替代样板。长期以来,西式民主制度为西方世界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