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中最为隐蔽和最为重要的一种,是国家安全的心脏和大脑,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关涉国家的长治久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正视党内不良政治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消解问题,利益分化导致民众价值诉求多样化和碎片化问题,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安全提出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一元化地位遭遇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错误思潮冲击以及外部敌对势力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出和跨文化渗透问题。要以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的全民认同度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完善利益关系和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以理论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以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基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交往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全球间经济、政治、文化关联也不断增强,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也为国家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如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加剧、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凸显、社会突发事件蔓延演变加剧等突出挑战。究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斗争本质上是制度之争这样的根本性原因,也有网络信息技术存在落差、意识形态工作有待强化等现实因素。因此,新形势下要不断优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构筑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全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一、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传播、价值生态正日渐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改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认同危机、控制力下降、话语权消解等问题。首先,微媒体传播内容的任意性降低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目标向度,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  相似文献   

4.
弹幕文化作为当今网络社交文化的重要形式,深受青少年群体的青睐,也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然而,弹幕文化在纷乱繁杂的网络环境影响下往往会产生过度娱乐化、情感复杂化、绝对自由化的倾向,容易引起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消解、被边缘化及传播风险加剧等问题。为此,应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治疗"与加强网络监管来强化弹幕文化的形态规范;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输出形式与加大对不良社会思潮批判来提升弹幕文化的生成质量;推动网络资源的优质化与对弹幕参与群体价值培育来净化弹幕文化的生态环境,主动引领弹幕文化走向常态化、健康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这一建设和建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其背后所存在的多元文化背景,即现代化历程中所出现的多元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大众媒介化背景下的文化娱乐消费主义,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间的不断冲突。因此,只有直面和反思这些文化背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感性认同是心理认同的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认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网络时代感性认同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认同的普遍现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形式的感性化、内容表达的感性化以及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信息加工的感性化是网络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生成逻辑。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获取受众共情、增强其理论凝聚力、提升话语引领以及筑牢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都需要其建构更强的感性认同。激发网民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更强的感性认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应做到大众化、通俗化、常态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发展中主流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来自于对文化产业生产逻辑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全球化、社会转型挑战的反思。其实质是当代文化领导方式和文化领导权的更新和变革,建构、维护、批判责任是其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深入思考主流意识形态责任面临的现实困境,对深化文化产业发展中主流意识形态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核心理念与话语方式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但是在坚持中立、平衡的报道原则背后,由意识形态倾向所导致的价值偏见并未消除。《纽约时报》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中,采用了较为平衡和多元的视角,对事件进行了相对公正和客观的报道,但同时却潜藏着一定程度价值偏见。在全球传播时代,如何认识与理解西方主流媒体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偏见的矛盾,对于化解国际舆论冲突、打破国际失衡以及构建正面涉华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大数据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复杂局面。意识形态治理既包括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而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防止主流意识形态的失真与虚置,也包括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让非主流意识形态维持在法治的限度之内,防止非主流意识形态极端化和相互妖魔化。意识形态治理应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提高意识形态治理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排除对意识形态治理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防止意识形态治理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双重风险,使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引导力、震慑力和控制力。  相似文献   

10.
林敏 《学理论》2015,(6):249-250,260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把握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西方国家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渗透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更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及培养接班人。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规定、意识形态具有的功能、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教训、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威认同的影响、苏东剧变对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削弱、发展主题与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多元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新媒体对意识形态控制力的挑战等。要积极探索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力、控制力、引导力的战略策略和方法路径,包括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性,逐步克服意识形态工作的"碎片化"和"挑战—应战"模式;主流意识形态要敢于和善于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上发声、亮剑;推动创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影响力;增强对网络舆论的管控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多元性,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及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及新保守主义、左派及新左派、右派及新右派等。多元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具有碎片化和变异性特征。多元性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即主流意识形态去非主流意识形态中心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去主流意识形态中心化,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互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对不同意识形态尤其是对主流非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认同本质上是人在利益满足的前提下,对某种意识形态理论自觉自愿的认可和接受。厘清影响乡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因素与各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理路是分析乡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路径、调整认同方式、拓展认同范围的关键。充分发挥利益在乡村意识形态认同路径中持续性的基础作用;依托乡村“领土—文化认同”,发挥文化在认同路径中的自觉纠偏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在认同路径中的政治保障作用;加强策略在认同路径中的重点针对作用,是合理规制认同路径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乡村振兴中的政治引领作用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较早,网络社会发展较为成熟。这些国家在网络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对网络内容的管制、注重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注重对网络主体的教育,以及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传播规律,潜移默化的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的传播等具体做法,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我国网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和平演变的首要目标是中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即意识形态,网络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其成为和平演变的新阵地和新载体。和平演变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争夺,实质是对人思想文化的争夺。网络和平演变之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西方话语霸权主导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心被消解;西化思潮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受到极大挑战;两个舆论场的对立造成社会的割裂。要想赢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防止和平演变,就要做到:解构西方话语框架,大力建构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力求主导议程设置,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力;坚持"三个自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统筹"两个舆论场",弥合社会裂痕;进行舆情监测与引导,全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生长于互联网发展的"无界"态势和意识形态领域"有界"社会思潮的边界夹缝中,是建设网络强国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之义。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共享性、主体性等特征,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遭遇分散化的困境。着眼于意识形态功能化的战略考量,需要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政治主导力、经济支撑力、文化聚合力和交往影响力。具体而言,要深化以"权力—知识—话语"为有效手段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增强政治公信力、理论供给力、舆论引导力,培育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但从全球角度看,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冲击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从我国社会发展看,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多元化发展淡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从高校教育看,急功近利的"实惠"教育弱化了大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要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使他们成为有志青年。  相似文献   

19.
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但从全球角度看,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冲击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从我国社会发展看,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多元化发展淡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从高校教育看,急功近利的"实惠"教育弱化了大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要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使他们成为有志青年。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普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机遇,它推动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国民的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互联网在实质上有助于"倒逼"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念,外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坚持网络传播时代的政治社会化规律,有助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