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版权制度受到了挑战。近年来 ,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网络版权侵权纠纷案件 ,使得网络版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络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市场秩序 ,有必要对网络版权侵权的类型、侵权案件的管辖、侵权纠纷中权利主体和证据效力的认定、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等方面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
一、新闻出版侵权的特点及认定新闻侵权案件有如下特点:1.侵权主体的特殊。作为新闻出版侵权人的主体是新闻出版单位或作者。其中作者的身份虽然呈现多样性,可以是工人、农民、学生等,但作为新闻出版侵权人主体,都具有且必须表现为作者这一共性。2.侵权客体的特殊。新闻出版侵权案中受侵害的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包括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等。而公民的生命、健康等权利则不可能成为此类侵权案中的客体。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蓝天、碧水和净土,是新时代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但与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治理难度更大。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以及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都比较严重,工业生产中排放的重金属废物、农业种植中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城市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废弃物等,对土壤环境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土壤污染,大湾区各个城市已经相继制定了治理方案、设定了治理目标、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但仍呈现出污染责任认定不合理、治理资金来源不稳定、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大湾区的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长远规划,明确污染土壤的责任主体、建立土壤污染抵押金制度、拓宽治理资金的来源渠道、促进公众参与治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三大诉讼法实行的是一元的证明要求 ,但在一些工业事故、交通事故以及公害事件所引起的侵权案件的处理中 ,要求认定案件的证据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不利于对受害者的保护。我们应当借鉴以自由心证为背景的“比例认定”理论。“比例认定”是指在侵权案件中 ,法官对损害发生的因果关系没有形成完全的确信时 ,按心证程序比例确定损害赔偿额。  相似文献   

5.
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乃是哲学中因果关系理论在法学中的运用,与哲学中的因果关系认定相比,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虽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侵权案件的因果关系认定规则并不相同,但其价值追求却是相同的,即追求公平正义。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主要是一个司法问题而不是立法问题.因此在侵权法中设计因果关系认定规则应当采取司法主义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6.
对驰名商标的侵权可结合侵权行为的主体及客体予以认定,其理论基础为"禁止混淆"和"禁止联想"。驰名商标侵权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侵权认定需转变我国立法中的理论基础,并坚持司法途径个案认定模式。  相似文献   

7.
侵权案件中侵权责任的构成 ,因果关系为必备条件之一。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哲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与法学领域的交叉。法官应当注意到判例及学理解释对类似因果关系推定等问题上指导意义 ,做到在司法实践中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2018年12月26日备受关注的常外"毒地案"二审判决作出并生效,在原告和法院均认可适用损害担责原则并认定责任人的情况下,法院并未支持由常隆公司、常宇公司、华达公司进行生态修复的诉讼请求,引发了对损害担责原则在司法适用中的关注。在对案件中损害担责原则司法适用的逻辑进行解构后发现,原告对"担责"的认定采取"行为标准"而法院则采取"效果标准",这种适用偏差主要归因于土壤污染规范的渐趋完善、损害担责原则的不确定性以及土壤污染的自身特性。实质上反映的是损害担责原则司法适用逻辑由以主观过错所构建的传统主体责任开始向以生态修复为中心而构建的客体责任转变。  相似文献   

9.
建筑领域的专利权纠纷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该类纠纷因为涉案技术方案专业化程度高、施工环境和步骤复杂、侵权认定时技术比对难度大、责任主体多且不易区分等特点成为专利侵权纠纷中的疑难案件。文章总结了建筑领域的专利纠纷案件的特点,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侵权行为认定、不同主体责任如何划分、怎样确定具体的责任形式等问题,为该类侵权纠纷案件的解决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市场开办者法律责任的认定不仅关系到商标权的保护,更关系到商场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然而,商标侵权纠纷中市场开办者的责任如何认定我国法律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如何处理此类案件理论及实务界均存在争议。本文在收集我国法院已经做出的部分判决的基础上,通过评析既有判决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评介、借鉴美国等主要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实践,提出我国商标侵权纠纷认定市场开办者法律责任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侵权死亡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理论界和具体立法规定中一直存有争议,当这一制度和遗产继承问题发生交集时,更加剧了司法实践的困惑。侵权死亡赔偿的各个项目是否属于遗产,取决于主张损失赔偿的权利主体.如果是针对死者的相关损失的赔偿.则应作为遗产由其继承人继承,如果赔偿的对象是死者的近亲属或其他人,则不属于遗产,不应按继承处理。  相似文献   

12.
对干扰婚姻关系的受害人予以精神损害赔偿不仅具有填补损害,抚慰心灵,简化赔偿程序的功能,而且具有一般预防功能。干扰婚姻关系所侵害的法益是一种身份人格利益,司法处理时需要结合个案予以处理。与一般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相比,干扰婚姻关系之精神损害案件的赔偿主体、构成要件及赔偿范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工伤救济已发展成为社会化法律责任制度,但从本源上说仍是广义民事侵权的一种,因而工伤受害人的民事救济会涉及工伤保险待遇与人身损害赔偿两种请求权的竞合。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而国务院的个别工伤行政法规与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损赔偿司法解释却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法律依据,导致裁判结果不一致。对此应当通过完善工伤救济制度、区别对待的立法方式解决工伤救济请求权的竞合问题,以全面实现保障与救济工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序言侵权行为形态与侵权责任形态这两个概念,是侵权责任法的理论和实践中最为复杂、最具有挑战性的范畴,是侵权责任法理论和规则科学化、系统化的典范,关系到侵权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分配的公平、科学、合理,因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特别值得研究,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的侵权法的研究重点,受到世界各国侵权法学家和法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侵权法主要预防和制裁的是行为人的"积极作为侵权",对行为人的"消极不作为侵权"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了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因侵权法没有明确规定而无法做出裁判的尴尬局面。通过对国外相关国家民法中不作为侵权责任的考察,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不作为侵权应当采取"一般条款+类型化"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因偷食喷洒过农药后的果实、蔬菜等农产品而中毒的案件,时有发生。在此类案件的判决上,各地法院对于当事人双方过错程度以及对加害人行为性质的认定都过于笼统。事实上来讲,农药按照国家相关的分类,有剧毒、高毒、中毒、低毒之分,还有禁止使用、限制使用和准用之分,这直接影响到了加害人行为性质以及过错程度的确认。而对于偷食者,也即受害人来说,其过错程度也和其是否为相应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关。文章通过时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着重在侵权责任方面,为以后法院在此类案件的判决上提供一个可以直接参照使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事故损害的法律救济路径的选择要体现法律的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依据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对受害人救济体现的是法律的实质正义,依据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对加害人加以诘难及其对受害人赔偿体现的是法律的形式正义。我国未来事故损害赔偿法的制定应坚持事故损害赔偿的路径应该多样化,归责原则应该多样化;同时在加害人有过错的情况下,事故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受害人的精神损失,以此全面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网络隐私侵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类侵权行为常表现为对他人网络隐私数据、网络通信内容、网络生活安宁和个人网络空间的入侵或破坏。正当的网络防卫行为、享有知情权或有法律授权的行为以及经被害人同意的行为不构成侵权。网络隐私侵权责任的认定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责任承担上应引入辅助侵害责任、代理责任和惩罚性赔偿责任等。  相似文献   

19.
专家责任是指专家在执业过程中给委托人(相对人)及第三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从责任的性质上来看,专家责任一般可以划分为专家的契约责任和专家的侵权责任两类。在肯定相对人依契约关系向债务不履行的专家主张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同时,将专家责任的一般性条款规定于侵权责任法,具体类型则由特别法规定,在侵权法体系下全面地保护受侵害人。  相似文献   

20.
和一般的侵权领域相比,体育侵权由于其固有的风险的存在而具有特殊性.一直以来,我国适用受害人同意作为体育侵权领域的免责事由,文章认为,英美法国家的风险自负原则更适用于体育侵权领域.这里谈到的体育侵权主要是指过失侵权,而受害人同意只是适用在故意侵权领域;体育侵权损害的产生是受害人反对的结果,而受害人同意的损害结果这是受害人积极追求的结果,等等的不同点告诉我们,引进风险自负原则作为免责事由是可能、可行而且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