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过近30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老化和考核方式死板化等问题.针对当前治安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构建动态化课程结构体系、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建设治安学人才培养动态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背景下,对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现有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与专业化提升的新需求与新要求。在研究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课程现状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创新社会治理对治安学课程设置的具体影响,从治安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课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为创新社会治理环境下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治安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提高治安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公安工作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治安学实训课程作为治安学专业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着重体现了治安学专业的实用性特点,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治安学实训课程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应充分体现实训课程的实用性,在现有形式的基础上加大对其他教学形式的研究和运用。从目前的专业发展来看,建设独立的实训课程体系成为治安学实训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进行创新性研究很有必要。此外,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实训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治安学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通用治安行政人才,科学而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塑造合格人才的关键。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治安学本科专业也需要建构结构合理、符合逻辑、内容精新、注重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将深厚的通识教育与宽广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等基本原则,努力体现治安学专业的特色,使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向着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联结专业和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目前,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在体系性、实战性及特色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了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规律和课程建设基本逻辑,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公安机关参与的“人才培养需求机制”,并按照体系化、实战化、特色化的要求进行设置。  相似文献   

6.
治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治安学理论及其体系的构建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严重制约了治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当前,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需要着力提高对治安学具有理论的前提性认识,明确确定治安学逻辑起点以解决治安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强化治安学理论以我为主、中西结合以解决治安学理论及其体系的本土化(中国特色)等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治安学已具备公安学下二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即:研究对象从属于公安学,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社会有较大规模的人才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但存在与公安学关系不明、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人才培养目标过窄、研究相对封闭和专门学术平台缺乏等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治安学学科建设应探讨秩序与安全的关系以明确治安学在公安学中的地位,构建开放的治安学研究体系以摆脱治安业务思维的限制,加强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以指导治安实践,拓宽治安学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以提供学术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8.
随着治安学二级学科身份的正式确立,治安学获得了法定的学科地位。对治安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准确确定治安学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范畴,清晰界定治安学学科性质,科学构建治安学学科框架体系,对治安学学科建设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治安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治安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内容.治安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应以行政法律、刑事法律为依据,以治安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治安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坚持前瞻性、质量与特色相结合、科学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原则.要建立以治安学基础理论、治安秩序管理学、治安防范学、治安危机对策学等课程为主体的十门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加强基础,突出实用,培养创新思维.另外,为保证治安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大力促进治安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关注治安形势的变化和公安工作的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治安教材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安学是公安学的支柱学科之一,治安教材建设 2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重新编写治安教材必须要认真总结治安教材建设经验,理清治安教材建设基本思路,按学科建设要素来构建治安教材体系,廓清治安学理论层次,体现本、专科培养特色,以治安学为基点构建治安教材的理论框架,规范治安学概念、范畴和基本假定,形成治安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判断,完成治安学科建设由工作理论体系向逻辑理论体系转轨。  相似文献   

11.
注重和加强公安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安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安高等教育思想转变过程中深化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公安院校注重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人文学科为基础,其中语文学科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作为公安院校特有的语文课程,公安文书写作课最能融阅读、作文、做人三位一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对该学科深入探索和完成学科任务的重要工具,因而,在民爆公共安全理论体系建构中,要始终高度重视研究方法这一重大问题。文章从研究民爆公共安全的宏观层面的方法论切入,继而论及到一般科学的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培养新型干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如制度设计缺乏人性假设这一理论基础,缺乏公平原则,缺乏法律制度作为保证,缺乏稳定性。建议加强制度化法律化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以增强制度的稳定性,改革高等教育以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完善农村引入大学生制度以增强制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高危人群的犯罪形势,加强公安机关对高危人群的识别和控管势在必行。国内对高危人群犯罪的研究工作在部分基层公安机关曾有初步尝试,然而缺乏必要的理论和系统的实证研究。综合专家的论述,影响社会治安的高危人群,一是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二是外来人口中的“三无人员”:三是具有再犯风险的归正人员:四是涉黄、涉赌、涉毒人员;五是具有不良倾向的无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应做好高危人群的管控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高危人群管理机制非常重要。要抓好公安基层的基础工作。其中流动人口的管理应列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引入国际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法和二维码管理技术开展公安管理工作创新.改变现有警务工作方式。使公安改革的难点、瓶颈和困局得以破解。二维码管理技术的应用能使警用信息的采集和流转工作走向全程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应用能使公安管理工作走向全程简化、优化、文化。两种管理方法的复合应用,能够促进警务管理转型升级的突破性革命。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开设经济犯罪侦查专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需要。侦查实践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公安院校应本着优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经济学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必修课的教学、优化师资队伍的思路,构建合理的经济犯罪侦查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安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公安大情报理念下的公安情报教育在探索中发展。四川警察学院开设涵盖公安情报基础理论、公安情报采集、存储检索、分析等内容的公安情报学课程,并采用问卷和访谈法收集教学反馈,显示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公安情报工作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与国内公安院校公安情报教育,包括公安情报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和建设进程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公安情报教育在未来发展中要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密切校局合作。  相似文献   

18.
目前,保安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规则的逐渐成熟,对保安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保安服务业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同时,保安服务业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也在新的形势下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偏低已成为保安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应当尽快在现有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框架内对保安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投资进行改革,按市场要求建立保卫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公安民警压力源于公安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职业成就、人际关系等,也与民警个体心理相关。疏导公安民警心理压力应多管齐下,社会应有较好的支持系统,确立从优待警;公安机关组织层面应增加警力、优化警力配置,引导公众舆论导向,实行新警录用的心理测试制度,对在职民警加强心理训练;民警应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加强自我心理的疏导,学会释放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袭警案件频发,给社会、公安机关及民警带来很大危害.袭警案件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原因、公安机关及民警自身原因和法律制度原因等.应该采取强化全社会维护执法权威的意识,建立相应的法律环境,及时惩处袭警犯罪,抓好公安队伍自身建设,积极构建警民和谐关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袭警案件的发生,保护民警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