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ssible Trinity": The Intersubjective Bases of Monetary Cooper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sley W. Widmaier 《国际研究季刊》2004,48(2):433-453
Over the postwar period, states have shifted from cooperation in support of monetary guidelines, or standards for variation in wages,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 to the use of austerity as the primary means of maintaining monetary stability. In this article I offer a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lations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shift, contrasting the effects of Keynesian and Neoclassical understandings on interests in cooperation. I argue that postwar Keynesian understandings, which cast monetary power as based in the authority to stabilize expectations, led states to perceive common interests in maintaining decentralized-but-legitimate guidelines. I then argue that more recent Neoclassical views, which cast monetary power as a function of capabilities, have justified reduced mutual assistance and greater recourse to austerity. From this vantage point, Neoclassical understandings, rather than any material constraints, impede the cooperation necessary to reconcile the impossible trinity of capital mobility, full employment, and monetary stability. 相似文献
2.
"失败国家"问题与国际秩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的失败并非什么新的现象.然而,近年来它却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西方特别是美国对失败国家问题的关注有其自身的目的,但国家失败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探究国家失败的根源以及如何应对失败国家危机,就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能源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地缘政治结构剧烈变化,催生着世界能源秩序的加速转型。其中中国崛起成为世界能源秩序转型的核心变量之一,从区域、国家、企业等层次分析,中国凭借其独特优势与行为特点在世界能源秩序中扮演着新角色。与此同时,拉美地区对世界能源秩序转型进程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中拉能源合作从顶层设计、实际合作、替代效应等领域都已揭开新篇章,展现出更好的前景与活力。中国与拉美是塑造世界能源新秩序的重要角色,中拉合作正日益成为构建世界能源新秩序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4.
“行使集体自卫权”与日本防卫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3年 6月 6日日本参议院正式通过“应对武力攻击事态”等三项法案 ,又称“有事法制”三法案。一般认为 ,日本政府从此将逐步走向“行使集体自卫权”。这意味着日本将恢复宪法宣布放弃的“交战权” ;在台海、南海、朝鲜半岛等地区爆发武力冲突时随同美军参战 ;与美军共同威慑亚太地区 ,尤其对台海地区构成重大安全影响 ;同时 ,通过参加集体安全保障活动影响国际秩序。可以说 ,行使集体自卫权将根本改变日本的防卫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民族关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联璧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1,(3):42-47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亚国家独立后复杂的民族结构和民族矛盾,即突出主体民族地位,与其他民族特别是俄罗斯人的矛盾,历史上遗传下来的跨界民族使中亚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化;中亚国家对民族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即奉行民族复兴政策,以巩固新独立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否定民族自决权,倡导文化多元化;强化人权和公民权,淡化民族观念;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建立和谐民族关系;采取措施缓和与俄罗斯人的矛盾;恪守历史形成的边界,维护中亚国家稳定与民族关系和谐.文章还论述了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的跨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在秦国霸权扩张的过程中,为什么六国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或者说联合制衡.本文从收益分配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注意到了东方六国预期收益类型趋同的事实,通过史实论证了这种趋同对国际合作三大困难--集体行动困境、信任沟通问题和相对收益问题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时这个问题的新解释:在共同利益条件下,六国预期的核心收益类型的趋同(实际上就是领土收益)加剧了这三大困难,因此东方六国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由吉林大学主办,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创新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与交通合作"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在长春召开. 相似文献
9.
世界和地区经济融合及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包括越南—中国在内的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在最近几年有许多新的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当今的越南经济形势并分析越南和中国经济的合作现状。指出越南和中国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倡议被期待将对包括越南—中国在内的东盟—中国经济合作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如果相关各方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充分利用这些机遇来共同进行实质性的合作,那么将对促进各方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Manjeet S. Pardesi 《安全研究》2017,26(2):249-278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early modern Islamicate Asia (~1500–1750) as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Three theoretical insights emerge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Mughal Empire, the system's largest polity/economy. First, hierarchies are not necessarily peaceful because the system's structural attributes—polarity, the presence/absence of regio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unit relations—remain important causal factors. Second, asymmetric material capabilities do not imply unequal relationships because the initiation of state-making policies that others emulate enhances the structural power of the initiator. Finally, systemic stability is reinforced when the interaction of trade, finance, and military power affirm the system's economic and security order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expansion of Europe, for the study of world history, and for the emerging world order. 相似文献
11.
2006年3月30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Korea Foundation)联合举办了以“东亚地区合作”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韩国有关方面官员以及中国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代表们围绕东亚安全合作、东亚经济合作、东亚能源合作、中韩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第一,东亚安全合作整体水平较低,最大的障碍是国家间缺乏战略互信。北京大学朱锋教授认为:在过去5年间,东亚安全总体保持了稳定对话的基本格局,并呈现以下特点:地区安全权力制衡架构进一步向美日倾斜;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2月3~4日,"中国与欧洲在非洲的发展合作前景:价值观、目标与方式"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德国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并得到了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慷慨资助.来自德国发展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中外专家学者、商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企业界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下列三方面内容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3.
20 0 4年 10月 2 1日 ,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以及中国北京、上海的近 4 0位专家学者聚集在上海银河宾馆 ,举行“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是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前驻美大使李道豫、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来的历程表明,它已成为世人普遍关注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国际组织。“上海精神”不仅丰富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而且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15.
《Diplomacy & Statecraft》2007,18(2):445-466
Past South African governments already felt the need for honours as instruments of diplomacy in the 1930s, but only instituted the Order of Good Hope in 1973. Inherited British attitudes to honours, the cessation in 1925 of the award of honours bearing titles, and long periods in which civilian honours were not awarded contributed to its frugal use. Wishing to recognize foreign assistance to the liberation movements, from 1994 President Mandela frequently put the Order to use, freely awarding leader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However, restraint returned after the initial surge. Since instituting new orders in 2003, President Mbeki has emphasised substantial merit as the key to admission.
相似文献
“Yes, I should have given more praise.” The Duke of Wellington, who defeated Napoleon, became Commander-in-Chief and later Prime Minister of Great Britain, when asked whether there was anything in his life that he could have done better.
16.
从“东进战略”的实施看印度的东亚合作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冷战后对外战略的调整,印度开始一改往日囿于南亚、困于中巴、局限印度洋的状况,在积极发展同美、俄等西方大国关系的同时,致力于实施以东盟为突破口的“东进战略”,并因此成为东亚合作进程中一个日趋重要的域外因素。但是,“东进战略”的实施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印度国内问题和印巴危机、印度的大国构想与东南亚国家“平衡外交”策略的冲突、中美日等亚太大国在东南亚的竞争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其“东进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受到制约。印度要想与东亚国家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未来仍将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7.
1988年以来,随着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大部分少数民族武装基本实现停火,新的市场经济导向政策的实施,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商业精英开始形成。精英集团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政治资源与商业资源的结合体,反映了缅甸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垄断排挤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空间,对缅甸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David Eisenhower 《Orbis》2004,48(4):743-750
19.
普京执政以来,中俄能源合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中俄能源合作发展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两国要素需求的互补性是两国能源合作的基础;二是中俄之间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机制是能源合作的保障;三是地理位置毗邻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刚性优势;四是中俄能源合作是两国经济利益诉求的基本体现。乌克兰变局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俄能源合作的走势及其影响。未来10年,中俄能源合作保持发展是基本态势。从经济基础、政治利益以及区位优势等因素看,中俄能源合作是互利双赢的选择,中国政府和企业更需思考如何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形式与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美能源安全战略对话与合作"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能源安全战略对话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中美两国的40多名官员和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能源供需前景、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期为两国政府间的能源对话献计献策。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能源供需前景。国际能源署石油工业及市场处处长劳伦斯.伊格尔斯分析了全球能源中期需求状况,认为未来石油需求将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达每天9400万桶,其中经合组织占全球增长量的2/3。由于上游投资增加及生物燃油增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