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确认不侵权案的受理条件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7月12日,最高法院对江苏高院请示的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朗力福保健品有限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纠纷案作出可以受理的批复,开创了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查确认不侵权的先例,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民事诉讼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引起了理论及实务界对此类诉讼及其相关问题的关注。关于确认不侵权案件的可诉性,已有法官发表过相关论述。本文主要对此类案件的受理条件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刚刚过去的一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苏州国际商唞法庭、苏州破产法庭相继“落地”,加上此前设立的苏州知识产权法庭,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三个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化审判法庭的中级法院。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司法不仅是一国知识产权立法的践行,更是对国民知识产权意识和理念的集中检验。广州晖琳公司诉法国欧莱雅公司"蜜妍"商标侵权案件中,商标的显著性、商标的正当使用、商标反向混淆等理论问题逐一浮出水面,需要在审理过程中加以确认。而围绕该案纠纷的行政批复和两审行政诉讼的判决结果又暴露出诸如司法独立性、商标权的平等性等潜藏问题,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刘宁 《科技与法律》2010,84(2):78-82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作为一种新型知识产权诉讼,由于现行立法的缺失和有关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司法操作并不统一,甚至成为规避知识产权侵权和滥用知识产权的程序手段。通过对现有学者观点的梳理和现实个案的剖析,对该类诉讼的法律依据、法律性质、受理条件、司法管辖及与知识产权侵权之诉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规范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  相似文献   

5.
人民法院对外委托鉴定中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的审查确认十分重要.往往因鉴定资质审查的不及时或不仔细.而引起不小的麻烦。考虑知识产权类鉴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本文以知识产权鉴定委托为例。逐一阐述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确认中的依据及程序.以期对鉴定委托、审判实践和制度再设计等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刘彦杰 《法制与社会》2012,(33):290-291
确认不侵权之诉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种知识产权诉讼类型。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类诉讼的由来,然后着重剖析其性质,认为从法理上应将其作为特殊的侵权之诉来处理,再就其受理条件和标准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阐述了确认不侵权之诉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的意义,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徐辉鸿 《法学杂志》2006,27(5):146-148
知识产权中的不侵权之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案件,法院在受理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从知识产权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理论进行分析,指出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目的是为了限制知识产权人滥用其权利,为被控侵权人提供的一种必要的救济途径。本文着重探讨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受理条件,不仅要符合民诉法中规定的一般受理条件,同时还应满足其特殊的起诉条件。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案件,对于其受理条件,司法界、理论界尚有不同的意见.域名确认不侵权案件的受理条件的研究更很少有人涉及,从平衡诉讼资源与当事人诉权视角,基于域名确认不侵权案件的特殊性,试图构建其特殊的受理条件.  相似文献   

9.
张晓都 《现代法学》2003,25(4):158-162
知识产权诉讼中,不只是停止侵权的请求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确认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的请求、确认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的请求也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非故意侵权人对知识产权财产权权利人的懈怠行为应享有抗辩权。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诉讼中,不只是停止侵权的请求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确认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的请求、确认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的请求也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非故意侵权人对知识产权财产权权利人的懈怠行为应享有抗辩权。  相似文献   

11.
2011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对该判决不服提出再审申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内容是: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对该判决不服提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税务机关就破产企业欠缴税款产生的滞纳金提起的债权确认之诉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对破产企业欠缴税款的债权性质及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此债权确认之诉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为便于审判实践中正确理解和把握《批复》的有关内容,现就《批复》的起草背景及主要内容作介绍和说明。一、《批复》的起草背景和主要过程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主体加收滞纳金,有利于促进纳税主体依法及时纳税和缴清欠税,这对于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具有重  相似文献   

13.
赵蕾 《法治研究》2011,(1):93-98
在我国,确认不侵权之诉并没有获得民事诉讼法上的正式认可,相关的理论探讨也仅限于知识产权领域。这样的现状导致确认不侵权之诉缺乏法律上的正当性、司法上的统一性和理论上的完整性。以民事诉讼的视角对确认不侵权之诉进行研究,用诉权、诉讼标的以及既判力理论对其加以分析,既可以推动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理论发展,也可以在民事诉讼中对确认不侵权之诉进行程序细化,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与物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周详 《知识产权》2003,13(4):34-38
在知识产权领域,传统民法中的一些法律制度有适用与不适用两个方面,这种“不适用”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知识产权不同于物权的特点造成的,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无形”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与占有有关的一些民事法律制度以不适用于知识产权为一般,以适用于知识产权为例外。至于诉讼时效,知识产权的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当然适用诉讼时效,而权利确认之诉则不适用诉讼时效。知识产权与物权同为绝对权和支配权,树立知识产权是绝对权和支配权的理念,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诉讼中,不只是停止侵权的请求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确认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的请求、确认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的请求也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是知识产权纠纷中一个特有现象,最近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何种情形下提起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法院应当受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本文从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目前21号文规定下的具体适用条件以及与美国确权之诉的比较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具体适用。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最新修订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确定为三级案由。本文论述了"确认不侵权纠纷"的性质、特征、诉讼标的、诉的利益等理论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对确认之诉的立案要件、行政诉讼与确认不侵权之诉重合等实务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韩志红  付大学 《法学论坛》2005,20(3):104-109
因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所以需要法律的特别确认,这是知识产权客体种类与物权客体种类认定的重要不同之处,这一特点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已经显得有些滞后,难以满足不断出现新型知识产权客体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陷,应进行制度创新,即变单纯法律确认为"法律确认为原则,法官确认为补充".所谓"法官确认"是指由法律界定知识产权客体种类认定的法定标准和法定程序,当有侵权行为发生时,权利人可请求法院依据该标准和程序对涉及的争议客体是否为知识产权客体依法作出认定.笔者认为,应将信息性、创造性、可复制性、实用性、私有性和有益性作为知识产权客体认定的法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版权》2021,(1):78-83
2020年,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著作权纠纷案件203件,其中一审65件,二审138件;审结著作权纠纷案件178件,其中一审49件,二审129件。从总体数量来看,著作权纠纷收结案件均较2019年有所提升,分别增长42.96%、42.40%。可见,在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态势下,主动维权愈加积极,版权保护愈加高效。2020年,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受理的一审案件中,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占一审著作权案件受理总数的40%;审结的一审案件中,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占一审著作权案件审结总数的60%。可见,在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面对本土企业生产线智能化再造的需求与现代工业制造软件领域著作权纠纷增加的矛盾,苏州知识产权法庭贯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司法理念”,用高质量的司法裁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为打造“数字苏州”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一年以来,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审结的较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在我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案件。国内知识产权领域对这类案件尚未投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相关的论述非常的少。在当前法律与社会环境下,应当确认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的可诉性,在受理条件、案件管辖等方面采取与行政诉讼并行的方式更好地平衡利益双方的权利,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的杠杆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