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城乡发展失调的根源是生活实体农民与社会设置农民的分离,社会设置偏离了生活实体的变化。社会设置农民与生活实体农民相分离阻断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自然演变的过程,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失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设置农民与生活实体农民相分离的状况,推动农民向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市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生活边缘化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政治生活的观念和知识滞后,同时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有不少误区,农民政治生活缺乏制度保障。问题的成因在于农民政治意识的缺乏,农村经济与教育的落后以及政治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解决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与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这些都使农民想要表达政治诉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物质基础;培养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协商主体的民主意识,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开拓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促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等路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与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这些都使农民想要表达政治诉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物质基础;培养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协商主体的民主意识,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开拓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促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等路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急遽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度推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建设,数智化成为乡村生产生活的必然发展趋势。农民生活方式在智能化、信息化潮流下改变了狭隘性、封闭性、保守性与僵化性等特征,整体上渐次向现代文明跃升。其中,农民活动图式朝向“智慧”转变、农民生活节律趋向“自由”转变、农民生活秩序通向“德性”转变。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两面性,农民生活方式“智”变中存在部分农民生活样态变形、生活节律混乱、生活秩序失范等降“智”风险。为此,要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理念、数字接入等方面入手,为农民生活方式“智”变增添动力、提供遵循、指引方向和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主体性是农民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包括了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前提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基础条件;尊重农民意愿是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的自主管理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角度看,农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历经了政治化的生活与生活化的政治两个大的历史时期,而生活境遇则是农民在这其中境遇的综合。生活境遇带有二重性,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既是微观社区的,也是宏大制度结构的;既是身体感知的,也是外部力量塑造的。由身体政治与象征政治共同缔造的生活境遇则成为了农民政治认同观念的心理沉淀,并构成产生和改变农民政治认同的关键性中介环节。透过生活境遇这一视角,既能反映日常生活中农民政治认同的复杂性,也能展示农民政治认同的变化性,其决定着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重庆直辖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城乡工业向园区集中的速度越来越快,离开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向往田园生活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对"乡愁"的眷恋和周末近郊文化休闲的需求日趋强烈;新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7)
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其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触及农民群体的既得利益;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障和满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也越发突出,如何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妥善保护农民权益,确保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平稳过渡,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是以人为本,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中国农村新型农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建设仍然是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现阶段,要突出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切实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促进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政治参与的能力和 .水平的提升.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加强农民政治参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洛忠  李唯真 《团结》2013,(4):37-41
自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农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农民心理精神方面的匮乏也逐渐显现出来。据媒体报道,中国平均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自杀,其中80%来自农村。多项农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的平均水平。农民心理贫困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具体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进行个案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显著节约宅基地、有效保护耕地,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存在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社会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应量力而行做好科学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尊重农民利益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发展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农民要转变为市民,需要从文化知识、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综合转变,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农村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优秀的农村人,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发展中体现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鼓励在农村创办高中、高职院校,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民的身份地位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15.
樊荣 《党政论坛》2014,(1):43-44
一、当前农民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学界有人把农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农民教育主要是指农民职业教育;广义的农民教育是指除农民职业教育外,还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全面系统的教育。农民教育包含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农村教育主要指义务教育,包括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农业教育则是狭义的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农村也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荣辱观教育是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动新农村生产发展主要靠农民。农民的整体素质如何,是决定农村生产能否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常是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当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较高的文化素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构成优质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勤  邓玉娟 《行政论坛》2009,16(1):87-92
通过对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分析表明,创新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当前,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为:围绕壮大村级经济基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地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合理划分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两大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紧密型方向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警惕泛合作主义思想的侵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表明,当前湖北农民思想观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普遍持肯定态度,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需求;基本认同社会环境建设;形成了理性的利益取向;具备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并不热衷于宗教信仰;渴望进入城市就业和发展;对自身生活相对满意。党和国家政策、政府职能、乡村政治是影响农民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其中,党和国家政策是关键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农民公民意识的碎片化及化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萍 《理论导刊》2012,(11):74-77
当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公民意识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和倾向,在权利意识增强的同时,义务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社会责任心和公德心不足。培育农民成熟的公民意识,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强化民主政治,扩大民主实践,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培育农村公民社会,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社会土壤;强化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主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史以来,土地就是农民重要的生存依托,承担着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重要路径。但在具体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着种种危及农民主体权益的隐患。因此,明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主体的相关性,对于更好地维护农民主体权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