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宁华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91-101,127
我国社会组织面临着合法性和经济资源的双重困境,并缺乏自主性,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对天津市两个省级体制内社会组织的个案调查,却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与之相反(而并不矛盾)的特殊事实。为了重构这两个组织获得合法性和经济资源及其一定的自主性的特殊逻辑,本文首先对组织社会学的资源依赖理论和新制度主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体制内社会组织对国家-社会的合法性与经济资源的双重依赖的分析框架;然后,重构了两个个案对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依赖格局,特别是揭示了其平衡这一依赖的相关策略。缺乏社会基础的体制内社会组织凭借和利用国家的特殊合法性支持而进入到社会领域中以汲取资源的相关策略,被称为寄居蟹的艺术。本文作为一项个案研究,其分析有利于提出研究假设,而其结论不能直接普遍化。  相似文献   

2.
陈家刚 《理论探讨》2006,(2):152-156
执政模式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所有执政方式的有机复合体。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执政以来主要经历了三种执政模式:体制外执政模式、替代型执政模式和准体制内执政模式(双重体制执政模式)。只有对我党在特定的历史分期所实行的不同执政模式的特征、成因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的阐释,才能增进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在创新社会治理大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共治理念的缺失、社会组织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不足、社会组织扶持政策乏力,以及社会组织管理力量不到位与党建工作力量薄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做到:一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新观念;二是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三是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五是凝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从结构观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宏观制度背景的影响。从历史观来看,重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新时期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敢于在“关键转折点”打破消极的路径依赖,积极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组织进入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将我国社会组织建设视为一种传统制度安排向另一种制度安排发展的制度变迁过程。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对于传统结构,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这种制度安排具有更大的制度优越性——可以调节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降低政府治理的风险及成本,促进制度不均衡向制度均衡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0)
通过芜湖县实地调查,总结近几年来芜湖县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探索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芜湖县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几点启示;提出了安徽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建议与措施。开展对芜湖县社会组织应用型和对策性研究,对于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在我国社会不断变迁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不断兴起,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呈现复杂多变的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学中“嵌入”理论的传入,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目标嵌入作为政府“看不见的手”成为当今研究的议题之一。为研究社会组织在政府目标嵌入下理性选择与感性认知因素的影响,通过对X市三家社会组织的16名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求政府目标嵌入下影响社会组织感性认知的正向调节因素及负向限制因素、理性选择中的正向驱动因素及负向阻碍因素,试图构建目标嵌入下社会组织感性认知与理性选择的影响因素解释框架,为地方政社关系发展及社会组织成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罗峰 《理论导刊》2014,(3):44-46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十年,快速转型期的大背景在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催化剂。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第三支力量"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对社会组织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促进其功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进行分析,对撤县设市政策曲折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后发现:我国撤县设市政策自1983年正式确立实施以来,至今已走过探索高潮期、冻结冷静期、规范复苏期三个阶段.随着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以及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该政策在2016年新标准制定发布以来逐渐趋于理性并适应发展中的国情.在各个关键节点的作用之下,行动者非对称性的权力配置、外部环境带来的断裂均衡变化和路径依赖下的渐进转型重启,共同构成了这一制度的演化变迁逻辑.撤县设市政策在未来应当将严格坚持标准与适当放宽程序相结合,并尝试探索其他多样化的设市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社会组织在我国繁荣发展。作为公民社会的载体,社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组织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逐渐成为能够反映广泛社会需求的有效组织形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通过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特有政治生态的相关性分析,一方面表明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结构的型塑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当前我国政治结构的适应性转变中必须认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和公共行政组织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在公共冲突的治理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具有功能互补性。针对于公共行政组织在公共冲突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自上而下的体制性压力、冲突治理负担过重、体制性迟钝、行政化色彩过强、中立性较差、被动反应式的管理模式等欠缺,社会组织借助于利益整合和利益表达、冲突中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创造建设性地冲突解决方案等公共冲突参与方式来实现其推动公共冲突化解的功能,在冲突的预防以及公共冲突的化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以政府主导为主、以冲突平息为目的的冲突处置途径向强调社会组织多元参与、致力于冲突深度解决的冲突化解途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也拥有了越来越多参与公共冲突治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郭明 《理论导刊》2015,(2):16-19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政府自身能力的不断弱化,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社会组织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力量,它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完善是解决政府无法充分满足民众服务需求问题、消解政府服务体制面临困境的有效出路。N镇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案例表明,社会组织对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抑制和阻碍了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发育。为此,政府应该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以使其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出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精神,探索利用社会组织发挥老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对伊犁州直社会组织建设和州直机关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发挥老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积极作用的思路、对策和建议,供其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有力抓手。借助访谈、观察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单案例研究法呈现社区服务购买现状,并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的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之下,深入剖析社区服务购买的合同管理、监督评估、社工意愿、居民参与方面的堵点,提出疏解策略。研究发现,堵点表现为合同管理欠缺规范性,实际履行随意性强;全程性监督评估弱,信息公开程度低;社会组织缺乏自主性,激励机制滞后;居民参与程度不高,购买服务质量打折。针对上述问题,从提升政府合同管理能力、构建全程监督评估体系、培育社会组织服务意愿以及唤醒社区公众参与意识四个维度给出优化方案,以期为我国政府购买服务迈向新阶段提供具有启示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在中外学术界广受关注。关注公民的态度、情感等心理倾向,对于理解公民在既定制度与政策背景下参与或不参与尤为重要。基于全国范围的调查,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和序列变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公民投票和政治参与行为的诸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并验证政治效能感、信任、权威人格等政治心理因素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特别是在投票和其它政治参与行为中的作用差异,以期探索和发现政治参与的中国命题。  相似文献   

18.
对新的社会阶层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等问题的分析对执政党的建设以及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应该站在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通过创新与发展自己的功能、政策、组织、人员构成、活动方式方法等,提高党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整合力,赢取整个新的社会阶层的认同、信任、拥护和支持,拓展执政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与利益格局的调整容易引发社会心态的失衡与畸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在充分把握当前社会心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民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重视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完善心态预警监测机制等举措改善社会心态环境,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南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加强能力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对于克服能力缺乏对治国执政和社会管理带来的潜在危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