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法官是法律的守门人,是公平正义的实施与实现主体,法官所表征的意象已超脱于群体自身,承载着民众对整个司法体制的守望与期待。新时期"要让每一个民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官内在职业素养及外在职业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论语子罕九》记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4项要求对于法官内化自身能力与素养,外塑职业群体形象,打造"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新名片,具有助力作用。法官审理案件要做到"毋意",应有稳当从容之风范。"毋意"要求法官作出司法裁判,应讲求事实,不作凭空猜测。现行法律明确规定:法官案件审理,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应从已知的案件事实出发,从获  相似文献   

2.
法院文化的核心是法官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青天"法官共性的分析,参照西方法官文化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指出树立起人民心目中信服的、坚守公平正义的新型"青天"法官形象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心,也是提升司法素质、保障司法公正和保持司法权威的有效  相似文献   

3.
不同社会对于好法官的认识和塑造方式不完全相同。中国人心目中的好法官,主要是青天的形象,中国社会对于好法官的形象塑造,总体上没有超越"神话—超人—英雄化"这一传统路数。而西方人心目中的好法官则是职业法官形象,西方社会对于好法官的形象塑造,走的是"世俗—常人—规范化"的塑造路径。好法官形象塑造受制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法治观念和政治目的。法治社会无青天,在法治建设中,我们既要淡化司法体制内青天好法官的形象塑造,又要强化法官群体的职业化建设,更应杜绝司法体制外的权力青天向司法发号施令、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院文化建设与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李少平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一个职业群体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也难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在推进人民司法事业的过程中,亟需培育法官群体普遍认可和共同维护的职业精神,以提升法官职业行为的公信力、发挥司法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这种精神从根本上决定着公众对司法乃至法律的信仰,集中体现为法官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对公平正义矢志不渝地追求、对职业道德坚定不移地恪守以及对职业荣誉视若生命地珍惜。  相似文献   

5.
<正>用重若千钧的法槌,彰显法律的权威;用饱含真情的关爱,传着司法的温度;用百折不挠的执行,坚守公平正义的防线……这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法官郏文慧27年审判生涯的工作素描。“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坚守公平正义是我们的职业操守,要让每一个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人民法官不能简单地用法律专业判断去机械面对群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编辑提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人民司法的工作目标。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是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本期特别策划重点围绕着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邀请专家学者、资深法官展开研究。几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防范刑事冤错案件的体制机制问题,既有理论界对改革诉讼制度、落实证据规则的  相似文献   

7.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3,(9):4-5
徐显明:没有司法的专业性就没有公信司法是一项专业性活动,没有法学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是危险的,司法是正义的一门艺术,所以提出司法一元化,即为专业化,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司法者的知识结构一元化,预示着职业共同体修养的一元化。二是价值一元化,法官、检察官、律师从不同层面追求公正,价值不能割裂。三是司法职业伦理一元化,现状是对法官要求最高,对律师要求最低。司法职业伦理应有同样的职业标准,法官最好的朋友应是法学教师,要对律师有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四是从业标准一元化,要参加统一的司法考试。四个结合起来就是司法职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论职业法官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 ,职业化已是大势所趋。执掌国家审判大权的法官 ,同样面临着职业化课题 ,为此我们要作不懈的努力 ,铸造一个职业化的法官群体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司法公正的迫切需求。有法官职称并在法官岗位上工作的人并不当然就是职业法官。职业法官是指具有高度的事业性和良好专业素养的法官 ,有着严格的、高标准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 ,职业法官应当具备的素质主要是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形象和职业体质五个方面。一、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法官的职业意识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9.
法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国家赋予的审判职权的使命,换言之,法官所肩负的,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责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司法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应的,司法的职业保障也需要不断加强。在新媒体时代,探索和研究司法职业保障机制,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法官队伍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保障法官依法履职、独立审判。  相似文献   

10.
法官拥有特有的"技术理性",优越于行外人之治,是公正司法的基本保障。相对于政府推动、民间推动,法官将成为推动法治的"第三种力量",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将会成为中国法治发展的最直接的突破口。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法官本身的特殊素养着手,对职业素养的内容和范围、职业素养的特征和优点、职业素养的价值和作用、职业素养的立体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寻找法治与人治的藩篱所在,以解释法官之治为什么不会走向人治。  相似文献   

11.
吴彬 《法庭内外》2008,(3):49-51
法治社会的构建,司法权威的树立,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拥有精深法律素养与丰富审判经验的职业法官群体。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职业法官司法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自2003年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将法官讲坛作为培养精英型法官,建设学习型法院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官职业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形象公正是树立法官公正权威形象、促进"公正司法"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要素。法官的形象公正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官、国家以及全社会协同努力。当前,给法官形象合理而严肃地定位,逐步建立起法官形象公正的全国统一标准并提供强有力的国家保障是群众和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韩旭 《法学论坛》2000,15(3):75-80
依法治国要求司法现代化,而司法现代化则需要通过司法改革来实现,司法改革包括司法观念和司法制度的变革,其中,制度的建构和顺畅离不开司法理念的先行和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法现代化必然要求法官角色的转换和法官形象的重塑.因此,从司法价值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和认识21世纪中国法官这一职业群体在完成角色转换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杨凯 《法律适用》2011,(5):76-79
法官审判案件是否可以成为诱发美感和幸福感的职业艺术呢?答案是肯定的!法官的司法审判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经验性、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法律职业工作,法官审判不仅仅只是做一个"法匠",机械地根据法律来消弥纠纷,而是要按照立法的精神和原则创造性地适用法律,通过司法审判维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法官审判技能当然也是一门职业艺术,而且是...  相似文献   

15.
余文唐 《中国审判》2013,(12):54-55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那么,这一目标从政治和良心或者说职责要求上说是必须的,而从司法角度来看究竟能否实现?如果可能实现,那么司法机关尤其是法官究竟应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还有,如何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裁判中的公平正义?除了体制上  相似文献   

16.
韩艳 《法治研究》2013,(9):119-124
证明责任的分配,实质上就是法律对客观证明责任的预先配置。综合考量实体与程序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诚实信用、权利保护等宏观价值观以及中国实践的土壤,和证明责任分配规则适用主体审判之法官的习惯操作流程之切合度,及法律职业群体的司法水平,德国学者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应是目前我国确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标准的主要理论依据。同时考虑法官裁判的身份行为以及法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证明责任分配规则适用时应禁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7.
试论法官公正司法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公正与法官形象要形成一个公正的司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法官的公正。而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法官,又该是什么样的呢?(一)公正公正的核心是无私、中立,它意味着身为居中裁判者的法官既要不受自身情绪、观念的影响,又要排除外界的任何压力,还须做到不受双方当事人的地位、身份和背景的影响。也就是要求法官在行使司法裁判权时要做到客观、不偏不倚。要达到这个要求,法官必须:1.意志独立马克思早就指出:“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美国法学家亨利·卢米斯认为:“在法官作出判决的瞬间,如果被别的观点,或者被任何形式的…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法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坚持司法的职业特点,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以正确的审判观指导审判管理,履行好通过法律管理社会的特殊职能,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把"三个基本"审判观作为法官共同的职业信仰推进民主与法治是司法  相似文献   

19.
法官,连着亘古独角神兽的血脉,如原始人心中公正裁判的图腾,今天被溶进法治之中,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神圣职业形象却正在遭受破坏,我们不能无视这种破坏行为,更不能纵容其肆虐发展.本文从法官形象出发,探究了司法信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方乐 《法律科学》2007,25(5):17-31
转型司法中的中国法官,其司法行为不仅会受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而且还更多地要受到一种"清官文化"的因素制约;也即在公共的法律生活中,其任何司法行为的做出,除了回应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系统的要求之外,也更反映出了法官对自身名誉的特别爱惜以及对社会评价的特别注意,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好地完成司法任务并尽可能少的给自己惹麻烦.正是在"清官文化"这一文化容器中,不仅社会--文化的情境性因素作用到了法官的身上,而且,也正是在这一文化的信仰网络里,达致了纠纷中的民众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于法官角色期待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