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系三江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位于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和黑土滩面积不断演进。自1996年以来,青海省人大环资委主办的"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以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法制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新闻网等省主要媒体和多家中央驻青新闻单位为主力,坚持以保护三江源生态为己任,持续围绕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三江源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循环经济发展、黄河源头和上游生态保护等重点课题,以“保护资源,永续利用”“搞好水土保持,保护三江之水”‘保护三江源生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开展了宣传呼吁活动,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大声疾呼,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累计播发新闻1000余篇、条,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100余条。  相似文献   

2.
青海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是生命的源头,是文明的源头,是历史的源头,三江源是母亲河的“母亲”。世界只有一座青藏高原,中国只有一个三江之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这一地区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和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华水塔”面临着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充分调查研究,权威和可靠的资料,全面分析了三江源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来历、界定和分区划分,阐述三者的功能定位、保护对象、保护目的和保护方法,全面理清了其相互关系,指出三江源试验区将按照全新内涵开展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
"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决不让青海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让三江源源头之水受到污染。"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疾言强调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他说,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责任重大,任务也非常繁重。他指出,青海又是个欠发达地区,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所有的矛盾和困难。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已成中国  相似文献   

5.
吃与养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报道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 )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状况。据报道 ,由于这里的许多河床中富含黄金 ,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三江源”因此被蜂拥而至的淘金者挖得底朝天 ,河床的流水、蓄水、涵水的功能被破坏 ,当地的许多居民居然花钱买水喝。类似的报告不时见诸媒体 ,为此笔者想了许多 ,其中之一是联想到八十年代流行的一个著名的口号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这个口号正确吗 ?正确的 ,有道是“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山上有木 ,可砍 ;山上有竹 ,可伐 ;山上有草 ,可牧 ;山里有金银铜铁煤等多种宝藏 …  相似文献   

6.
<正>如何拓宽生态环境类问题民意收集渠道,更好地服务代表全天候履职?如何让人大监督围绕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靶向发力,实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近年来,嘉兴市人大常委会锚定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生态单元,聚力推进数字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率先开展“绿盾”人大生态环境监督场景建设,蹚出了一条人大生态环境监督整体智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君 《求索》2007,(9):88-89
生态文化概念自20世纪末诞生以来,随着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入,“生态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在拷问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生态文化”也赫然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构建生态文化的研究,无疑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本文以生态环境为剖析点,试探究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青海三江源和日村生态移民发展石刻,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就业和收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促进社会稳定的伟大创举。就当前看,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支持三江源农牧民发展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9.
青海三江源和日村生态移民发展石刻,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就业和收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促进社会稳定的伟大创举。就当前看,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支持三江源农牧民发展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10.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全省各级各部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目前应主要关注四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与环境道德;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雏度。  相似文献   

12.
贾月存 《群众》2022,(24):58-59
为解决基层干部队伍生态环境治理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2021年连云港市创新开展“生态副镇长”试点,我于当年4月起全脱产挂职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回首一年多的挂职经历,感触很多。招商引资与生态环保我主要负责招商和环保。临港产业区是灌云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火车头,但由于发展理念的问题,曾经也是环保问题多发的“是非地”。  相似文献   

13.
张凯  孙饶斌 《人民论坛》2012,(20):230-231
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三江源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需要帮助移民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就业,促进其产业发展,走特色、科技、绿色、生态、环保、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罗跃 《创造》2024,(3):56-59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发展主题,高质量推进绿美文山建设,不断改善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然而,在乡村变绿变美的同时,乡村生活垃圾处理陷入了困境,成为绿美建设中的一个痛点和堵点。这一问题得不到合理“根治”,势必会导致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污染和破坏,影响乡村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文明。立足绿美文山建设,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破了西方文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倡导发展的人民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升对自然认识的系统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生态文明建设的携手与共。  相似文献   

16.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生态商业有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全喜  刘辉 《前沿》2009,(12):115-118
商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传统商业发展存在生态弊端,必然向生态商业转型。生态商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生态商业发展系统的“开放性”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商业发展系统“远离平衡态”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内在根源;“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外在动力;“涨落”是生态商业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八五”以来,巢湖市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至“九五”末,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1.5%上升到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5%。巢湖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4万人增加至22万人,绿化覆盖率36.5%。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剧增、交通拥挤、能源匮乏、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和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尤其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严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一、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是人类聚居地,也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汇合处。因此,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已越来越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 ,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和法律的完善 ,而且要依靠人们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们生态道德素养的普遍提高 ,特别是领导干部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 ,对改变“先污染 ,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就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在…  相似文献   

19.
<正>“十二五”期间,中共中央安排专项资金275亿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2亿多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总体仍滞后于城市,一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从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统筹考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将农村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共同实现山青、水绿、天蓝美丽愿景。  相似文献   

20.
王勇 《群众》2022,(24):54-5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良好的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出总体部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战略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走出一条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破解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有利于让保护生态环境变得“有利可图”,实现“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