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新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指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则是该理论的合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阐述,既是对我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和"三大改造"中存在问题的重大反思,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位置的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2.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到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本文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阶段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成就是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导下取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系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一样,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在内容上递进向前紧密相联,都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艰辛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刘少奇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页献,不仅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而且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一、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想1、正确认识国情,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前,新中国还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的“过渡”形式。当时的经济建设必须从这一国情出发。正是基于此认识,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就提出了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基础、基本内容,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意义,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认为该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萌发与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国是由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52年底,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标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义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十五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就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域建设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和方针的创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温茹  孙凯民 《前沿》2007,19(7):12-15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指针,同时也加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巩固,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许多可比之处,因此,在新时期重新研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历史实践价值和现实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问: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自然也成了热门话题。您能谈谈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吗 ?  答:就目前来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一般说分歧不大,但说到不同点就见仁见智了。   如:有的认为,二者“虽然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阶级基础却有了实质性的重大变化”。这显然指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联盟。随着 1…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我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时,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课题,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拓展。一、深刻认识小康社会的科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全国人民在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开展大规模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就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是适时的,我国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是必然的。然而,有的论者对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表示质疑,认为总路线提出为时“过早”,否定了新民主主义,犯了“超越阶段论”的错误。所以产生这个失误,与以下两点密切相关:理论上,与列宁晚年的思想相佐,并且偏离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实践上,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夸大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治主义和世界主义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最初理解 ,这种理解并没有深入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层面。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明了一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他在实践中对新民主主义建设思路的偏离发端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的过渡时期之短是显而易见的 ,留下的问题是 ,没有完成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毛泽东终于未能正确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积极稳妥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修订本的第一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即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有的同志可能还不是很熟悉。毛泽东思想中有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社会性质、经济基础是什么?它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现在学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 ,都是在学习时需要认识清楚的。下面…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翟梅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的两次飞跃,有着历史的继承性。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第二次飞跃形成的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为鉴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泽东。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和新的时代相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问题,从本质上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与此相适应,广大干部群众对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主流持肯定态度。一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战略决策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党和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二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爱…  相似文献   

19.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第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曾是国共产党的基本建国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经过多年的奋斗,探索而确立起来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在1953年,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被“立即但要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所代替。接着,立即过渡的思想又变成急于完成过渡的行  相似文献   

20.
高民  陈福卫  唐桂莲 《前沿》2004,2(11):13-16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内容之一。它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在完成民主革命之后 ,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然而 ,这一理论在建国初期却被毛泽东放弃了。本文认为这种放弃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