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绍华 《人民论坛》2014,(11):189-191
王莽是在西汉后期儒家社会政治地位上升、社会政治环境急剧恶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物。他沿着儒家教义打造的阶梯登上政治权力的巅峰。然而,当他试图以儒家经典中的古代制度改造现实社会时却遭遇失败。如果将王莽事迹和其身处时代结合起来研究,就会发现王莽并非乱臣贼子,而是一位虔诚的儒家信徒和失败了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2.
<汉书>中的王莽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忠臣孝子、政治野心家和乱臣贼子三种不同的形象.王莽前期的行为给人以忠臣孝子的良好形象,借此在官场如鱼得水,青云直上;发迹后的王莽野心勃勃,代汉自立;在挽救新朝的危机中未能成功反而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本文立足<汉书>,以王莽的人生进程与班固对王莽评论的变化为主线,剖析王莽形象在<汉书>中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3.
江国华 《前沿》2002,(1):85-86
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 ,以及政策的角度探讨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阐明的观点是 :极端腐败的政治统治是无可救药的 ;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发展到高峰时是不可调和的 ;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把握和尊重  相似文献   

4.
万文兴 《传承》2008,(14):80-81
《汉书》中的王莽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忠臣孝子、政治野心家和乱臣贼子三种不同的形象。王莽前期的行为给人以忠臣孝子的良好形象,借此在官场如鱼得水,青云直上;发迹后的王莽野心勃勃,代汉自立;在挽救新朝的危机中未能成功反而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本文立足《汉书》,以王莽的人生进程与班固对王莽评论的变化为主线,剖析王莽形象在《汉书》中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5.
王莽的个人命运是一种值得反思的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试图以取消私有制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改革家"不乏其人,但都没有成功,王莽只是其中的一个.王莽是一个空想主义者.空想主义和理想主义是有区别的.理想主义是混淆了现在和未来,空想主义则是用幻觉代替科学.历史证明,空想主义往往更具有欺骗性和煽动性,危险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6.
商爱玲  张鸿 《前沿》2011,(5):39-42
皮日休的政治批判思想在儒家传人中具有代表性。他对暴君暴政的批判言辞激烈、思想深刻,直指要害。批判并不等于否定。同时,他又以儒家的王道仁政为其政治理想。皮日休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政治思维的典型特征:对帝制的批判和对帝制的建设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中华帝制之所以具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固然有诸多原因。其中,儒家的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应该是帝制长寿的密码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莽在公元7年到公元14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在这四次币制改革中他采取了重新发行新币、强制规定新币的价值、建立新旧货币之间、新币之间繁杂的兑换比率等措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这一系列币制改革因为违反了货币职能发挥和货币流的通对、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作用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而失败了,但是王莽的币制改革对当下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0: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巴西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专家学者围绕"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的主题,从儒家的社会政治理论、政治智慧、中西政治哲学比较、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价值等几个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启迪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烜红 《人民论坛》2014,(11):182-184
儒家的人本主义强调了人自身的重要性,可以给我国社会道德内涵建设提供裨益.儒家的政治伦理追求仁君,以民为贵,这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领导干部道德素养是相通的.儒家见利思义的人和理念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一世纪,汉元帝改变了西汉王朝的法家路线,“征用儒生,委之以政”①。此后,“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②。汉成帝时,外戚大将军王凤秉政。汉王朝处理云南东南部地区夜郎与句町、漏卧之间部落“举兵相攻”事件时,儒家之徒杜钦上书提出:如果继续推行汉武帝屯田守边政策,则“费不可胜量”,如果按照儒家的办法,把“西南夷”地区作为“无用之地”,“圣王不以劳中国”,就不如干脆“罢郡,放弃其民”③。杜钦的建议,反映了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上儒家路线正在取代法家路线。到王莽篡权复辟期间,儒家路线发展到了恶性膨胀的地步。曾被买办文人胡适和反动学者钱穆吹捧为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④的王莽,是一个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口蜜腹剑的伪君子,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屠杀各族人民的刽子手。王莽凭着是王政君(汉成帝刘骜母)和王凤的侄子,使  相似文献   

11.
王莽何许人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详细记载。早在汉成帝初年,王莽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无名小辈。可是,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勤身恭俭、曲事诸父,他不但谋求了大司马的高位,而且他那颗“孝心”很受当权者的赏识,这都是王莽善于投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屈原与诸子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思想与学说,对屈原的政治观点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最为深刻。屈原的世界观的主体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从他的政治活动到创作实践,从他的哲学体系到美学思想,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周公、仲尼之道”以及孟、荀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渊源关系,但屈原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受诸子学说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其中,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他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方万青 《前沿》2012,(9):196-198
先秦儒家孔孟的忧患意识彰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人格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对今天的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修己、安人的角度,对孔孟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先秦儒家孔孟忧患意识体现出的历史观、自然观、思想政治教育观、民族精神和救世思想等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5.
黔中社区流传着一个女神与女魔的民间传说,其表达了社会的象征性主题.女神张仙老祖作为儒家正统道德的化身,代表社会秩序;而女魔石妖姑太的传说则从反面象征社会的失序和动荡.她们身上所体现的道德意涵,无疑是政治中心所赋予的.故事所表达的其实是中心对边疆地区的政治文化扩张.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受黄老思想影响很大,《史记.循吏列传》表现得较为突出。首先,循吏的名称是源于黄老学概念"因循",突显其"循理奉职"的特点。其次,《循吏列传》选取的孙叔敖等五人事迹体现出不同于儒家、法家的黄老思想,例如提倡因民便利而立法,循法而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法治高于人治。但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看,他在考察历史现实和吸收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具有儒道相通的特点,不能说他的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学派。  相似文献   

17.
崔秀军 《前沿》2011,(18):66-68
儒家的德治理论是一个严密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行政架构建立和执政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儒家文化是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周文化的思维方式、思维框架、话题内容、利益立场对于儒家的理论展开,起到了定向的作用。儒家之所以形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与这种文化定向作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20,(1)
正王莽(前45—23),字巨君,山东济南章丘龙山平陵城人,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都哀侯王曼次子。原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重要成员,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末年,天下大乱。地皇四年(23)秋,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相似文献   

19.
儒法同源:早期儒法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法家由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其源头之一即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外王思想 ,其思想体系具有与儒家融合和互补的特点。早期法家注重联系社会现实 ,积极参与政治实践 ,其目标和出发点与儒家殊道而同源。早期法家代表人物通常具有儒家背景 ,因而其社会实践带有儒家痕迹 ,同战国中后期法家具有明显的差异 ,严格意义上来说 ,早期法家是儒法家  相似文献   

20.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