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史的兴起从最初观念的萌芽到形式的完备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在其时间轴上,17世纪作为起始阶段常常为人所忽视,实际上,正是17世纪作家、批评家所进行的文学史研究探索为作为现代学科的文学史的兴起提供了观念层面的准备。结合韦勒克对文学史兴起的相关论述,有助于厘清17世纪有关文学史的构想、探索轨迹。  相似文献   

2.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空前活跃 ,各种文学史著作层出不穷 ,这些文学史著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但我们还应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缺乏个性化、学者化的主体性探索 ,它受一种教科书体系的共同的约束 ,这反映了文学史写作思维模式的僵化。要摆脱这种思维定势 ,必须更新文学史观 ,在全球文化宏大的视野下书写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通史共有13部,这些文学史表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宗旨的总体特征.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著作.周作人编写的两部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均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两部文学史既体现出民国时期典型的文学史观,也渗透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体现了编者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俗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不可偏废的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福 《求索》2007,(1):170-172
本文从雅俗文学的转换、“世情”与文学的俗化选择、审美教化功能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俗化取向、通俗文学的经典化以及书写通俗文学史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中通俗文学不可偏废的原因,以期在符合文学性立场的基础上使文学史的书写更加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伦理起源的观点是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范式,这一范式从近代西方宗教改革导致的伦理观念变迁方面揭示了新教的理性禁欲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形成之间的亲合关系。但是,韦伯在其研究中避开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的形成这样重要的历史问题,因此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形成的科学研究相比,具有严重的理论局限。同时,韦伯的这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思想界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因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帝国主义兴起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后果。这一点却往往很容易为研究韦伯的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7.
陈国清 《前沿》2012,(21):181-183
17世纪以来,在西方,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进步观念产生并俘获了越来越多的人.19世纪末,进步观念传播到中国,被国人广泛接受下来.进步观念改造了中国原有的革命观念,并与革命等观念一道,塑造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进步观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些人转向批判进步观念.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步观念都逐渐显现为一个成问题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潮流是现代化潮流。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受到挑战与筛选,在观念文化层面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思想性格,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逐渐为青年所摒弃,一些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观念应运而生。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国门的打开也纷纷传入中国,对青年的传统观念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一些新的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在中国兴起。本文仅就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近10年以来,对我国青年产生较大影响的几种国内外思潮作一简单述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救国论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值此世纪交替之际,对教育救国思潮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无疑会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发展教育救国论是近现代中国先驱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其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的兴起。鸦片战争是中西文化的一次激烈交锋,它揭开了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序幕。面对列强的侵凌和船坚炮利的威胁,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保护运动蓬勃兴起。在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它是最具“红色”的“绿色思想”,是最“前卫”、最激烈的生态理论。它以它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其倡导和开展绿色生态运动的思想武器,从政治和文化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生态危机问题的社会根源,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新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接连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与这些国家的新社会运动以及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转向和探索紧密相连。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本书研究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兴起的一股批判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法律传统的左翼思潮——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它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和历史发展,它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它对美国其他法学流派的批判、对当代美国法律制度的批判,后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以及它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法学理论更新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由此,在全党兴起了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  相似文献   

13.
陈鹏 《求索》2008,(5):174-176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趋势,它包含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自觉,文学创作的自觉使创作主体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创作主体将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并注意到文学的形式美。在我国的中古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性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使我国古代诗文在完善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和创新也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4.
周小琴 《前沿》2014,(11):59-60
历史研究作为一项现代事业,历史成为一门学科,始自19世纪,可以说,科学的体制化、权威化催生了历史学科。本文聚焦于历史学科兴起之初研究主体的现代身份意识的确立,认为近代科学的兴起促使研究者主体的身份意识发生转换,同时使研究主体对历史研究对象的认识获得了革命性更新。  相似文献   

15.
陈晓虹 《人权》2008,(4):29-31
一、自然权利的历史渊源 在14世纪开始兴起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时代中,思维的起点开始转向关怀感性生命。这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人”作为政治与法律概念在近代的复兴,从而宣告了权利政治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非监禁刑,我国于2003年开始此项制度的试点。作为对实践的回应,我国理论界从理论基础、主体、适用范围、意义、模式、实践效果、问题、对策与域外实践等诸多角度对社区矫正展开了思考与探讨,部分学者所谈及的社区矫正的不可行性研究、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社会参与等具有进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崭新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之时,便意味着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组织行为到公众观念等多方面深刻变革的临近。知识经济的兴起.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群龙之首”的领导者能否顺应变革,转变角色,不断提高统率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所领导单位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前,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的讨论曾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而早在1985年就有学者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新文学整体观”概念,力图重构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轮廓。如果说当时的许多提法都只是论者对文学史写作超前的敏锐觉察和感性把握的话,那么在经历了十多年文学史写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后,从学理和技术的层面对传统的文学史分期提出质疑和反拨并重构全新的文学史创作观,无疑是合理而又可行的。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在本世纪初开始的由章培恒、陈思和教授主持的"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刚好与许多学者对上述问题的兴趣不谋…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是20世纪兴起的教育思潮,但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过类似学说,他构筑了一个从优生优育到老年教育的系统的终身教育制度。追根溯源,夸美纽斯无疑是现代终身教育的开路先锋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政治学:全球生态危机的反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政治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国际政治批判理论之一。它的产生,反映了全球生态危机对国际政治理论的反动。尽管处于国际政治理论主流之外,但它提出的环境安全、政治的民主化和分散化无一不是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安全观念、主权观念的反叛,提供了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范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