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方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瓦解于资产阶级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无产阶级革命反对一切地方主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用严厉的手段对待一切派别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地方主义的认识对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待"地方主义"问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郭万敏  周全华 《求索》2013,(6):57-59
20年来理论界强调了马克思与列宁的相同点,形成一种主流观点:俄、中等落后国家的实现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东方理论的成功实践.这是将马克思“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命题与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相混淆。这种误读马克思的“超越”论。以致“卡夫丁峡谷”的迷雾挥之不去。回到经典文本,弄明白文本的原意。澄清“卡夫丁峡谷”的迷雾,这才是对马克思起码的尊重。否则会如同马克思所说,这是给了他太多的荣誉和太多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敢于承认理论的局限性,尊重实践,勇于探索,在各自不同的时代为我们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人格力量是理论创造的内在动力。当前,在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的研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力量的作用研究还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这个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创立的伟大理论,不仅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人格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中蕴含着创立者的人格魅力,马克思恩格斯崇高的追求是他们理论创造的价值引航,他们的人格力量成为推动他们在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的最根本的内在力量源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其创立者人格魅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革命导师的廉政思想入手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应健全法制,完善监督体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以及发挥我党一贯的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6.
景少素 《传承》2008,(22):30-3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革命导师的廉政思想入手,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应健全法制,完善监督体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以及发挥我党一贯的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中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的建设与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无产阶级政党严密的组织形式是党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前提;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党的基层组织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利用其他群众性组织或社会团体来做群众工作;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作用的重要制度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共产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天虎  陈燕 《求索》2013,(9):56-58,66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尤其是民族主义的问题。爱尔兰问题为他们理解民族主义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例。爱尔兰问题是指。在英国对爱尔兰进行军事征服,殖民,最终将其合并的过程中.爱尔兰人民在政治、经济、宗教方面的抗争,以及英国政府对其抗争所作出的反应和对策。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是爱尔兰问题的重要内容.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解民族主义提供了范本。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爱尔兰问题立场认识民族主义,对解决当今的民族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黎莉 《传承》2011,(14):20-21
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国家理想、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的观念和理论体系。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职能、国家的未来趋向及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做出过相关论述,且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司娜 《新东方》2022,(1):59-64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过专门论述,但在他们关于"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论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苏俄的现实国情,不仅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了理论阐释,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增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研究学习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优越...  相似文献   

11.
李包庚 《长江论坛》2012,(5):9-12,69
一直以来,学界对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贡献极少提及,这是对恩格斯历史功绩的遮蔽。移居伦敦后,因革命活动而致穷的马克思从革命实践的舞台转向革命理论研究,经济来源十分有限,马克思一家异常贫困。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一家,生性厌商的恩格斯自觉地从商二十年,几十年无私地资助马克思。与其理论贡献一样,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贡献同样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经历了初步探索、科学分析、深入探究与丰富拓展等阶段,在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并呈现出实践特性、赓续特性与衔接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科学认识不仅为创新和发展新时代社会矛盾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也为正确把握与有效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0月,由笔者与高哲、张书杰共同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是将该社2000年4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加以增订、扩充、删节,重新整合改编而成。此书全面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科学真言录",重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全面又有重点地增订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要论精选。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是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谛的精品读物,愿它能够成为众多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与教研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精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首倡者,他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两篇理论文章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被马克思吸收,成为《资本论》Ⅰ卷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恩格斯参与了《资本论》Ⅰ卷的创作出版和宣传,编辑、出版了《资本论》Ⅱ卷、Ⅲ卷。恩格斯驳斥了对《资本论》的种种攻击,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考究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规划未来美好生活蓝图。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视野中,美好生活思想包含五个维度的整体逻辑架构,即经济维度上在彻底扬弃异化劳动中摆脱人的物役状态,政治维度上保障公平正义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维度上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达到人际和谐,文化维度上充分满足多元化个性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维度上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科学梳理和全面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美好生活思想,从中汲取理论资源和实践启发,可以更好地内化和外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审视这一研究中的解释学视角,深入分析围绕"马恩关系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私营经济的存在,而且还要进一步消除发展私营经济的体制性障碍,大力鼓励和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壮大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具备创造大量生产资料的客观物质条件,私有制度是不可能灭亡的,私营经济是不可能被剿除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决定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服从自然;自然界对于社会的基础作用要求全人类都负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自然、人和社会三者关系,做好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和改革体制三件大事,才能逐步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生前对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只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化,现今流行的解释路线是从恩格斯开始、经过苏联的哲学家到斯大林的一脉相承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家分别从对"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的把握,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二元对立的"实践哲学"的角度,开拓了诠释马克思世界观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近7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导读性宏观介绍论证,但已开始向国际跨学科微观分析考证转变。因此,要深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直接论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论述的"史前史"即形成过程,"史后史"即传播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世对其的评价,特别是就一些关于"中国"的重要论述结合现时代进行重点剖析,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推进中国研究、坚持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